第333章 崭新一页

  自魏晋以来,地方郡守都有自己任命官员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选拔高官,私府幕僚扩大影响。
  这两者,将大一统王朝的皇权打压到了极致。
  随着建康兵变的结束,刘义真已是磨刀霍霍,从锦衣卫设立开始加强皇权。
  以后凡地方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任免权力全部归于中央!
  同时,还要进行官员数目的削减和法律的精简。
  这些,
  都需要朝廷有足够的执行力。
  换句话说,需要中央足够的集权。
  三省当中掌控行政大权的便是尚书省。
  如今徐羡之已经被刘义真留在建康,剩下的王弘也是时候到了该让位的时候。
  尚书省这个国家机器的中枢,从此以后便只有一种声音!
  天子的声音!
  “迁尚书右仆射王弘为司空。”
  三公之位,在权臣手中,是通往野心的台阶。
  但在皇帝手中,却是架空大臣的利器。
  没有“录尚书事”等等后缀的三公,在朝堂上,也只是个吉祥物罢了。
  王弘对这个自己这个结局没有丝毫意外。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制衡徐羡之。顺便充当天子与世家之间的润滑剂。
  如今徐羡之的退隐以及世家的落幕,王弘也就成了天子的最后一块障碍。
  “王弘的能力与忠诚是有的。”
  “只是天子已经不再需要他。”
  薄情寡义?
  或许吧……
  但对于皇帝来说,这又显得格外正常。
  从还不怎么熟悉的长安尚书省办公地来到两仪殿中,王弘面色无悲无喜。
  只是在看到刘义真时,王弘还是洋溢着几分苦笑:“臣还以为陛下会给我找个罪名贬黜臣去塞外南荒呢。”
  刘义真点点头。
  “朕也在考虑这点呢。”
  “只是思来想去,要是真把王公扔到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皇后以后怕是要与朕同床异梦喽。”
  “陛下还怕这些?”
  “怕,当然怕。”
  翁婿两相视一笑,似乎是解开某些心结,又似乎是放下了某些事物。
  “陛下以后打算怎么做?”
  “朕让王买德主持正在修缮法律,还有高允正在准备丈量天下土地……反正他们挺忙的,不然也不至于朕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王修呢?”
  “和蔡廓去研究怎么整顿吏治。这两个家伙在一起,有那些贪官污吏受了。”
  王弘还想再问,却是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良久。
  王弘才幽幽一叹:“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谢晦。”
  如今朝堂当中,似乎只有谢晦还游离于天子掌控之外,这让王弘十分担忧这个有些憨憨的晚辈。
  “谢晦的长处,不在内政。”
  “他不是荀彧,而是荀攸。这朝堂的水太浅,容不下他舒展身姿。以后若是越到明枪暗箭,朕会帮衬一二。”
  王弘了然。
  虽然不知道天子的计划。
  但谢晦如今至少是安全的。
  “那臣便放心了。”
  王弘向刘义真深深行了一个长揖。
  “如此,臣便可以放心走了。”
  “走?”
  “你要走哪?”
  刘义真的回到让王弘感到愕然,抬头一看赫然发现刘义真手中正拿着一卷丝帛诏书笑脸盈盈看他。
  “王公自己拿去看好了。不然这小黄门拿过去你又要跪着听,麻烦很。”
  让小黄门将诏书给王弘拿去,王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打开诏书,平放在手中。
  【加封司空王弘为参议政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主掌修订……教材?】
  带着不解的神情,王弘看向天子。
  “参议政事,可参与朝政商议。只有建议之权,而无政务之责。”
  “后面的修订教材……”
  “王公不会以为朕会把以后寒门读书人的命门都交给世家吧?”
  学阀这玩意,只要实行科举,这几乎就是必然存在的一个团体。
  但他们并不像世家那般对皇权有着致命的威胁。
  因为无论他们教什么,怎么教,最后的解释权都在朝廷手中。
  这个解释权也就是“考题”。
  想拿高分,就必须看卷子上考的是什么。
  有这点,朝廷几乎是堵死了未来世家夹带私货的可能。就算有,也是无伤大雅。
  现在让王弘来编篡教材,只是再加上一层保险罢了。
  “之后的科举,朕打算考明经、明法、明书、明算、明理、策论六科。”
  “这六科中,都必须有一本大纲,也可以谓之教材。”
  “朕便是希望王公能整理这六科大纲,以为天下师!”
  天子又在画大饼了!
  王弘不是陶渊明,他在朝堂上见证过太多腥风血雨。天子画的饼虽大,却还不足以让他失态。
  所谓的“天下师”当然是要打上重重的问号,顺便还要拧巴出个几斤水出来……
  但是,
  王弘还是心动了!
  天子虽然每次画的饼都有些偏水,那只是因为天子口气有些太大,用词有些太虚。
  如果王弘真的完成这六科教材的编篡,为天下师不太可能。但福延个数代还是有可能的。
  有了这份与天下读书人的善缘,琅琊王氏当真可以称的上一声屹立不倒了。
  “陛下真是……”
  这对王弘,对琅琊王氏来说,当然是大恩。
  大到王弘都害怕有人眼红。
  “王公放心。朕知道王公年事已高,便召来傅亮一同参与编篡。”
  傅亮博古通今,有他辅佐,王弘自然安心。
  而且傅亮之前毕竟代表的是寒门势力……
  天子每一个安排,背后都有深意。
  想罢,王弘不在纠结。
  之前的一些心灰意冷此刻全部烟消云散!
  他王弘,还是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的!
  只是……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明经考察经义,明法考察律令,明书考验文字,明算考验算术,策论考察为官之志……”
  “但这明理是何意?”
  “格物明理罢了,只是些简单的……科学?”
  刘义真自言自语道。
  “关于明理,朕会让高允帮王公完成。”
  王弘见天子布置妥当,也便不再纠结,在两仪殿中与天子对奏片刻后就一身轻松的离开。
  ————————
  ————————
  参议政事!
  入朝不趋!
  赞拜不名!
  三项刘宋朝史诗般的成就居然如此轻易的被王弘摘走!
  这让一些本来打算看王弘失意的人酸溜溜的离开。
  果然……
  外戚就是外戚!没一个好东西!
  没多久,天子又有诏书下达。
  侍中谢晦和傅亮各自也拿到“参议政事”的成就。
  远在建康的徐羡之则是拿到“入朝不趋”和“赞拜不名”的成就。
  四人,都被天子架空。
  但对应的,他们也拿到了臣子活着时的最高礼遇!
  可以说,他们与那些名留青史的臣子只差最后一个“谥号”了。
  天子给与了旧人体面,但更多的,还是建造新时代。
  大业二年七月。
  【迁中书令王修为尚书左仆射】
  【迁兵部尚书王买德为尚书右仆射】
  【迁吏部尚书高允为中书令】
  ………
  此后,天子彻底将权柄收于一人手中。使皇权达到了自东汉建国至今,足足四百余年以来的巅峰!
  大业二年八月。
  朝廷颁布《大业律》。
  《大业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五种,二十等刑名。
  律文废除了自古以来如枭首、车裂等酷刑,让百姓不再威苛政于虎,也间接的减少了错案冤案的产生,是为仁政。
  大业二年九月。
  天子诏曰:
  “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爱民乎。既富而教,家给人足,故能风淳俗厚,远至迩安。治定功成,率由斯道。朕嗣膺宝历,抚育黎献,夙夜战兢,若临川谷。虽则聿遵先绪,弗敢失坠,永言政术,多有缺然。况以四海之远,兆民之众,未获亲临,问其疾苦。每虑幽仄莫举,冤屈不申,一物失所,乃伤和气,万方有罪,责在朕躬,所以寤寐增叹,而夕惕载怀者也。”
  “今既布政惟始,宜存宽大。分遣锦衣卫,巡省方俗,宣扬风化,荐拔淹滞,申达幽枉。”
  锦衣卫!
  这个加强皇权的暴力机构。终于是被天子放在明面上,去各州、各郡布置耳目,监察百官。
  他们在悄悄汲取了死去世家大量的养分之后,已经是成为一个庞大的怪物。导致其刚刚露出那恐怖的身躯后,就引得朝野之间非议四起。
  这些,天子自然是装作没听到。
  锦衣卫的建制如同军职。
  杜骥担任锦衣卫都尉。
  辅官则是锦衣卫东南西北四名校尉。
  再往下即仿照军制,分千夫长、百夫长、什长、伍长。
  锦衣卫只有巡察缉捕之权,而不掌刑狱,是为天子耳目。
  大业二年十月。
  朝廷重新丈量、清查南方各州、郡、县土地。并将无主的土地分发给无地的百姓。
  此外,天子下诏,将部分土地赐予从南方远征长安的士卒,以安军心。
  大业二年十一月。
  尚书左仆射王修联合御史大夫蔡廓上书请求朝廷澄清吏治,裁清冗官。
  如今天下刘宋三十六州,一百七十四郡,八百六十二县。
  这样的三级行政制度不但会造成大量的冗官,还会白白耗费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拖延行政效率。
  于是,
  朝廷下令从今往后废除郡治,只有州、县两级地方制度。
  此外,
  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将天下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各道置御史,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行政制度的简化无疑会极大的提高中央集权,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皇权的重要措施。
  同月。
  司空王弘、侍中傅亮编篡完成六科教材,名曰——
  《明经讲义》、《明法讲义》、《明书讲义》、《明算讲义》、《明理讲义》、《策论讲义》。
  这六科明眼人自然是能看出事关未来的科举,所以朝廷刚有风声便立即收入囊中。
  《明经讲义》其中内容便是四书五经,采用的注释也都是前朝学者、大儒的作品,并无太多新鲜之處。
  《明法讲义》是按照剛刚颁布的《大业律》为蓝本,创作出的诉讼教材。
  《明书讲义》则多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
  《明算讲义》当中结合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并加入大量天子得来的“天竺算术”编篡成册,對当代读書人自然是极为新奇。
  《策论讲义》,即多是名臣策论之言,无需过多限制。
  唯有《明理讲义》,引起朝野间的轩然大波。
  其内虽然不是什么离经叛道之言,但里面的内容还是有些不为主流所接受。
  六本讲义当中,《明理讲义》最厚,同时内容也最杂。
  里面充斥着民间各类工法技巧。
  造纸、印刷。
  纺织、陶瓷。
  冶铸,天文。
  这些内容大都粗鄙不堪,突兀的和“四书五经”这种圣人训导放在一起显然是不怎么合适。
  不过……
  你爱学不学!
  因为随着地方州县的改革完成和六本教材的问世,天子终于是颁布了大业二年最后一道诏书。
  大业二年十二月。
  天子诏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周称多士,汉号得人,常想前风,载怀钦伫。朕负扆夙兴,冕旒待旦,引领岩谷,置以周行,冀与群才共康庶绩。而汇茅寂寞,投竿罕至,岂美璞韬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
  “求诸往古,非无褒贬,宜思进善,用匡寡薄。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往后各州需举荐能者是为举人,前往长安参与六科科举。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科举制,终于是在这一刻在刘义真手中孵化而出!
  自此,整个华夏文明,将翻开不同于世家贵族治世的崭新一页。
  ——————————
  ——————————
  这章是补昨天的,以表歉意就多写了点。
  明天起恢复正常更新,还请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哦。
  读书中文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刘宋汉阙更新,第333章 崭新一页免费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