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
上午,政事堂,法。
降雨量大增,必然导致黄河水位从关中河段开始上涨,传递到下游,水位只会更高。
根据这两个月各处对黄河中、下游水位的观察,及对其主要几条支流的水位观察,都说明现在的黄河,中下游水位已超过历年同期的正常水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明德元年起,黄河下游流域首次面临水患威胁——一场规模不小的水灾大概率会发生。
预计受灾地区,囊括自荧州河段起、直到黄河入海口止的下游沿岸地区,与此同时,下游各主要黄河支流流域,也会不同程度受灾。
用地理名词来说,就是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地区以及青齐西北部地区,大概有四十多个州会受灾。
届时,一旦黄河水位暴涨导致洪水肆虐,以上地区必然化作汪洋,大量农田、村落被毁,不止导致今年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往后数年可能都缓不过来。
但最要命的不止于此,受灾地区一旦化作汪洋,大概会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一旦处置不当,灾民要么因为爆发瘟疫而大规模死亡,要么因为种种原因,被心怀叵测之徒煽动,随后爆发大规模动乱。
一旦发生这种事,必然动摇国本。
虽然这一切如今还没有发生,上涨的黄河水位,如今还在安全范围内,但种种迹象表明大水灾未来大概率发生,收到急报的宇文温哪里坐得住。
当晚收到工部急报,次日也就是今日立刻召集宰执商议对策。
当务之急是做好防汛工作,做好提前部署,让黄河沿岸地区立刻动员起来,调集人力物力做好防汛准备,沿岸地区官府要立刻检查堰坝,看看有无隐患。
如果发现隐患,必须立刻补救。
其次,是抗洪工作的部署,虽然最好的办法是靠着堤坝将洪水挡在外面,但这样的愿望一般很难实现,或者悉数实现:总会有沿河地区的堤坝决口,导致洪水汹涌而入,部分地区受灾。
所以各州郡必须做好洪水来袭后的抗洪工作。
其中包括将粮食、物资以及重要财物转移到地势较高之处,然后提前储备抗灾物资,并且立刻向境内百姓发布水灾预警,让百姓们心里有数,提前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尽可能减轻损失。
第三,就是赈灾,黄河发大水,这样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洪水退去,满地狼藉,大量的井水被污染,大量动物、人的尸体腐烂发臭,这都是潜在的疫病源。
如果在进行重建时忽略了防疫,一旦爆发大规模瘟疫,必会酿成人间惨剧。
林林总总,要做的工作很多,耽搁不得,所以刻不容缓,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乱,否则只会自乱阵脚、事倍功半。
宇文温今日召集宰执议事,没指望当,面对即将到来的分洪,两条运河自己也会水位骤增,导致沿岸地区爆发水灾。
第三,抗洪、赈灾的粮食及物资储备。
这一点倒不用担心,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周国的粮食产量大增,河南、河北地区的主要几个大型官仓都存储有大量粮食以及布帛,遇到灾年可以就地开仓赈灾。
这些大型官仓在选址时经过认真勘测,虽然建在水运便利之处,但全都建在地势较高之处,即便四周沦为一片汪洋,仓库也会安然无恙。
储粮充裕,而外粮同样充裕:因为有一个巨大的粮食产地毗邻河南,那就是山南荆襄的汉沔地区。
汉沔地区的大开发已经历经十余年,当年开辟出来的大量农田,如今已由生田变熟田,正是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时候,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外销,销往河南。
今年长江流域地区降雨正常,汉沔地区亦是如此,所以秋还有交州稻米可以北运,赈济河南、河北东部以及青齐之地(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灾民。
朝廷手中有充裕的粮食,有充裕的运力,赈灾能力是很强的。
无数的数字,一一列成表格,展现在宰执面前,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宰执们忽然觉得有些错愕。
虽然有关数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机密,而这十几年来,国力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真要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些不一样。
正如自家孩儿天天见,不觉得个子长得快,但拿出不同时期的身高尺寸一比,才猛然发现:原来儿子长得这么高了!
现在,看着工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宰执们有同样的感觉:
原来,大周的国力已经增长到如此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