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琢磨

  可是如雷贯耳,一旦制版成功,求学社靠着出版“摹本”,就能赚许多钱。
  正是因为这是名作,作为求学社大东主的宇文温,必须现场监督技术员工作,绝不容许那书法作品有一丝出意外的可能。
  这可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啊!破一点我就要发飙!
  宇文温如是想,盯着画板上的兰亭序,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这宝贝可是他用了非常规手段,甚至动用了鸦片才弄到手的。
  他不通书法,但知道《兰亭集序》是无价之宝,所以,拿到手后,谁也别想再从他手里拿走。
  陪在一旁的杨济,看着这千古名作,同样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
  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一,在后世有“纷纭,主流的看法是,《兰亭集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杨济“当年”练字时,当然也临摹过《兰亭集序》,可以说对每一个字都熟悉得很,如今见着真迹就在眼前,哪里能不多看几眼。
  据传王羲之对自己所写《兰亭集序》也十分看中,作为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所以自晋以来,直到南北归一,世人只只见过摹本,从未见过真迹。
  现在,外界传言,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手都不住发抖,好不容易才分别完成了临摹,于是有了虞世南摹本和欧阳询摹本。
  宇文温便将摹本当做宝贝,时不时拿出来展示。
  至于真迹,当然是被宇文温锁在安全柜里,除了他,谁也不能碰。
  眼见着宇文温如此“小气”,思慕《兰亭集序》真迹已久的杨济,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琢磨出一个“临摹机”,趁着宇文温视察新落成的军校教室,将“临摹机”献上。
  然后鼓动三寸不烂,说得道:“陛下。”
  “何事?”宇文温有些警惕的问。
  “不知临摹完毕后,能否...”
  “想都不要想!”
  “呃...微臣就在宫里看看...不借出去...”
  “那好,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不够啊陛下!”
  “二十分钟够了,千余字,一下子就看完了!”
  “这不能啊陛下....”杨济厚着脸皮继续‘磨’,“陛下,王右军的书法不得什么。”
  眼见着杨济为了看《兰亭集序》真迹,厚着脸皮求到这种地步,宇文温也不好太坚持。
  毕竟有了“临摹机”,不仅可以将《兰亭集序》“原样复制”后出版,其他书法名作也可“如法炮制”,这样“如假包换”的摹本可想而知销路会很广,所以“钱途”一片光明。
  拿了这么大的好处,宇文温觉得适当松一松也没什么,但是...
  “宫里轮值武臣都排满班次了,这突然插个人进来,还真是棘手哇...”
  宇文温做纠结状,杨济见状知道这位在“叫价”,还好他早有准备,赶紧“还价:“陛下,这临摹机不仅能临摹书法,还能临摹画作...”
  “是么?临摹书法,描了轮廓即可,可临摹画作,颜色你如何临摹?”
  “陛下放心,调色如今又不是难事....”
  见着杨济如此拼命表现,宇文温思索片刻,忽然警惕的问:“你莫非又想琢磨什么名画?”
  “不不不,陛下,微臣只想好好琢磨《兰亭集序》....”
  “当真?”
  “当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