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梦中人
“吴王为德妃所出,母族为兰陵萧氏,德妃即故梁公主,吴王同母兄魏王,如今坐镇河东。”
“吴王善骑射,通文采,美姿颜,好笑语...可不是不解风情的武人...”
房内,宫使正在向高氏介绍其未来女婿、吴王宇文维行的情况,当然,实际上这话是说给坐在一旁的未来吴王妃长孙氏听的。
待嫁的长孙氏低着头,默默听着母亲和宫使交谈,听到双方谈到“吴王”,她的双手绞在一起。
她当然没见过那位皇子,也不可能知道对方长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更不可能知道对方品性如何。
但这又如何?母亲做主,定了婚事,她只需等着嫁人即可。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是没有什么自主权的,如果有,那是不对的。
若男女绕过父母、媒妁自己私定终生,此为“淫奔”,为世人所不耻。
现在,婚事定了,到了良辰吉日,迎亲的队伍就会把她接走,入吴王府,和吴王完婚。
想到这里,长孙氏只觉心跳加快,她知道女子都是要嫁人的,所以,待嫁之际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不安,大概都是“人之常情”。
不知道洞房之夜要如何渡过,不知婚后生活如何,不知道和夫君是否合得来,又要拜别父母亲人,从此不得过,所以看明白这是吴王小时候扮老虎时留下的素描画,她看着画上男孩那爽朗的笑容,忽然觉得很亲切。
翻过一页,男孩挽着裤腿站在溪流里,右手拿着钓竿,左手提着一条大鱼,脸上满是得意的笑容。
看着看着,她仿佛看到了一个男孩长大成人的过程,画册里的各张素描画,记录下这个过程中的些许片段。
这就是我的夫君么?
看起来,小时候好像有些调皮的呀...
。。。。。。
“队正!这边,这边,这边有位置!”
“哟,李二郎,多谢哈!”
午餐时间,食堂里,皇宫侍卫们正在用餐,各餐桌人满为患,侍卫李世民多占了个位置,使得打完饭的队正杨秋有地方坐下来。
两人一边吃,一边谈。
年轻的贵族子弟要作为侍卫,宿卫皇宫,陪伴爵位,就说当官,如今各家子弟想要入仕,父辈的荫庇难指望,因为“僧多粥少”,所以主要还是靠自己,通过用功读书,考科举当官,考军校为将。
李世民是嫡子,却不是嫡长子,这就意味着只要兄长健康,就必然是未来唐国公,而李世民和弟弟们想要有爵位,要么靠父亲多立军功,要么就得靠自己立军功。
军校大体上分初、中、高三级,高级军校是军中将领深造的学校,所以对于尚未从军的贵族、武勋子弟来说,要考的军校是中级军校,毕业后经过实习,就是新军的中级军官。
他想从军,驰骋沙场,立大功劳,所以在努力备考,考中级军校。
当然,初级军校的入学考试相对容易,但毕业后还得以基层军官身份在军中打磨,然后入中级军校深造,李世民想一步到位,故而十分努力的备考。
考试内容不止是武艺,还有“语文”、“数学”,因为新军对将领的要求很严,将领必须会读会写,会算术,会看地图,不能是只会闷头冲锋的莽夫。
吃完午饭,李世民办理完交接手续,回宿舍拿行装,向宫门走去。
他入宫宿卫,今,一同出宫。
过了宫门门禁,杨秋远远看见自家仆人在路边等候,还多了辆马车,不由得纳闷起来:骑马代步即可,弄个马车来什么意思?
走近了,发现小妹杨念云站在车边。
这是他同母妹,待字闺中。
杨秋走上前,笑道:“怎么了,今日有空来接兄长?”
脸蛋红仆仆的杨念云笑眯眯迎上来,一双大眼睛眨呀眨:“是呀,替阿娘盯着兄长,防着兄长出宫不回家,跑去厮混。”
“哟,你这是做监军....嗯?”
杨秋觉得妹妹有点怪,怎么脸红成这样,而且眼神飘忽,注意力好像不在他身上,不由得转头一看。
妹妹视线的去向,除了宫门处守门的禁军,没什么人了。
哦,还有不远处站着不动的李二郎。
李世民见着杨秋转头看着他,干咳一声,招招手。
“过几日去五味斋喝酒!”杨秋喊道,说完也招招手,不疑有他,随后看向妹妹:“走吧,监军!”
“嗯...”
杨念云似乎有些慌乱,临上车前还回头望了一下。
一旁,唐国公府的仆人跑上前,接过李世民的行装,见着二郎君不动,盯着离去的英国公府马车,有些奇怪:“二郎君,是否有口信要让小的送去英国公府?”
“啊?没,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