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新解
中午,国子监食堂,学生们正在用餐,大家三五成群围在高脚饭桌边,坐在高脚坐具——椅子上,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着最近的新闻。
数日前,报上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名为《背影》,说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这两日,很多学生看了这篇文章,借助文中“我”的眼睛,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随后想起自己的父亲,不由得鼻子一酸。
国子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外地,他们离开家乡到京城读书,除非请假,否则只有寒、暑两个大假期才能回家,所以大家平日里住在国子监校舍,和家人很少见面。
每次开学,学生们离开家乡时,都要和父母拜别,这样的场面总是让人心酸,而《背影》这篇文章,用朴实的文字,描述出父亲对儿子的舔犊之情,拨动了读者们(学生们)的心弦。
所以,大家感慨之余,对于文章作者“忠孝两难全”的心情有了很大的认同,从而引发新的思考:换做是我,该如何选择呢?
忠孝两难全的事情,历史上多有发生,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典故,首当汉末三国时期的徐庶。
后汉末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
在这《陈情表》中,李密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陈情表》流传至今,国子监的学生们都读过,所以知道这就是忠孝两难全的例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密作为蜀汉遗臣,心向汉室,不愿为晋臣,是为忠,而晋武帝看出这位心向故国,才不断遣使催促其入朝为官。
李密不愿出仕,加上祖母生病,便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诀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忠孝两全(忠指的是对蜀汉的忠)。
又有南朝萧齐高士庾黔娄,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是国之神器,为是在向不许辞职。
但是,大家都辞职回家,谁来维持铁路运输的运转?
铁路运输是这样,火轮船运输也是这样,各类蒸汽机械的操作亦是如此,总不能大家都回家,让文武百官来开火车、火轮船吧?
这是新形势下的忠孝两难全,该怎么办?
总不能废火轮船、火车、蒸汽机吧?
今日报纸(早报)一篇文章《忠孝新解》,就提出这个问题,让聚在食堂吃饭的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忠孝新解》文章的作者认为,先贤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火轮船,没有火车、电报、蒸汽机,人们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桑生活。
现在,时代不同了,日行千里的火轮船、火车,还有力大无穷的蒸汽机,以及神奇的电报,让得很有道理,所以...
所以时代不同了,孝与不孝,真该有新解了?
学生们议论纷纷,即便用完餐,走在校园小路上,也议论着今日这篇文章所说内容。
从办公室出来的徐文远,看看学生们手中拿着的报纸,听着对方议论的内容,眉头紧锁。
《背影》一文见诸报刊之后,那些《明德律》原稿的拥护者们终于开始发动“反击”,今天的报纸徐文远看过了,《忠孝新解》的观点,他打算撰文抨击。
谬论!什么“刻舟求剑”,圣人之言永远也不会过时!
但是,徐文远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他隐约觉得,再过不久会有更多的“新解”出现,那么,对方又会提出什么奇奇怪怪的“谬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