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章 电视电话会议
沈奇自掏腰包买了一辆特斯拉送给老烟,以贺老烟成功结婚。
老烟按时结婚,结完婚之后便去往南港欧倍奇药业出差。
沈奇亲自审核来自全球的诸多简历,这些简历的主人都是化学研究者,有中国籍,也有外籍人士。
其中有一份简历令沈奇颇为意外,简历的主人是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查尔斯-巴顿。
巴顿教授去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很可惜,他没有获奖。
即使没有获奖,但能被提名诺化,也足以证明巴顿教授的学术实力。
沈奇并不排斥外籍学者,他自己曾作为外籍学者,在美国工作多年。
中心的全球声誉已经传播开来,在数学、物理领域有菲奖、诺物的应聘者,沈奇也不会觉得奇怪。威腾老爷子手握菲奖、诺物,他在中心当顾问。
而在化学领域,沈奇没想到能吸引诺化提名者投简历。
斯坦福大学的化学专业长期排名全球前五,培养过多位诺化得主。
巴顿教授今年不满50岁,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期。
“这位巴顿教授,是个人物啊。”沈奇在邮件上和巴顿教授联系上了,两人约定进行一次电视电话会议。
中国时间早上9点,沈奇在视频画面中见到了巴顿教授。
“巴顿教授,很高兴能有这次聊到:“四百万也行!”
真的,没钱是玩不转科研的。
沈奇手头可调动的科研经费折合美元有一个多亿,他自己也研究过大环化合物,他觉得这个研究方向一年投资五百万美元太少了,至少得800万美元起步啊,否则根本出不了成绩。
国内研究大环化合物的学者非常少,沈奇他们燕大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上明文写到:“有机合成原则之一,尽量避开大环化合物,因为八元以上的大环化合物不易获得,这方面的化学反应也很少开发。当然,随着大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的改进和发展,这个原则将会被逐渐修正。”
反正研究了很多年,也没人研究出和大环化合物相关的新原则。
修正一条化学原则和开发一款新化合物,其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沈奇很想搞定大环化合物,这是他的化学继续升级的要求之一。
沈奇说到:“巴顿教授,我认为每年投入四五百万美元的经费去研究大环化合物,是不够的。我国的科研体制和美国有所差异,我手头可调动的科研资金也不算很多,每年800万美元,你觉得可以吗?”
巴顿教授的震惊和欣喜穿越了广袤的太平洋,这位在美国工作的加拿大籍化学家恨不能立刻飞来中国:“噢,老到,“但我要提醒巴顿教授的是,在燕大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其专利所属权属于燕大,专利开发权可由原创人员自由把控,经中国相关部门批准后可转化为原创人员的物质收入。说直接一点,如果我们攻克了大环化合物领域的难题,荣誉属于我们,荣誉之外的其他东西属于燕大。”
“没有问题,我只想完成我认为该完成的工作而已。”巴顿教授表态了,我来中国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梦想。
在梦想的召唤下,巴顿教授启程飞往中国。
巴顿教授在斯坦福化学系有一个团队,现在,老板跑了,团队成员处于暂时失业的状态。
团队成员们有两种选择,要么追随老板,要么去找一位新老板。
并非每一位在美国工作的人都愿意来中国。
最终只有两位化学博士追随巴顿教授来到中国,一位伊朗人,一位保加利亚人,两人都是巴顿教授的学生。
沈奇科学研究中心越来越国际化,国际化意味着保密工作需要完善。
“巴顿教授,阿齐兹博士,科索诺夫博士,这是保密协议,请各位签署。”沈奇将三份保密协议交给三位外籍学者。
保密协议中规定,巴顿教授、阿齐兹博士、科索诺夫博士在燕大工作期间,务必遵守中国法律及燕大保密规则,今后若离开燕大,人可以走,科研资料须留在燕大。
国际上都是这么做的,沈奇当年离开普林斯顿时,他在普林斯顿工作期间的相关学术资料都留给了普林斯顿。
三位外籍学者签署了保密协议,然后投入了正式工作中。
沈奇继续招收化学研究员,以强化巴顿教授团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