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3章 各路人等齐聚靶场
接下来没什么特别的,似乎就是斯大林下了命令,酒店经理亲自登场上菜,以一顿经典又奢侈的传统俄餐招待一票专家。
也是这中的好酒量,此人根本就是炫技,四十度的伏特加,丫当着自己的面,吨吨吨了两瓶。
两瓶是什么概念?这个比自己仅大四岁的男人,至少是个三斤哥,更疯狂的是,喝了这么多的酒,乌斯基诺夫就是不醉,反而在餐桌上显得非常兴奋。
好在老毛子这里的酒桌文化比较特殊,最多就是逞能一般的相互拼酒,转圈敬酒倒是没有。
杨明志以明日事大为由,拒绝了乌斯基诺夫,甚至整个晚宴就喝了一个高脚杯而已。
他是如此做派,随行的多布洛夫也只得跟着,两人不过小酌一杯罢了。
晚宴结束真是各回各家,非常神奇的是,那些被邀来的专家,他们不但在莫斯科拥有别墅,其位置几乎都在特维尔区的东侧,那里自然在月初的空袭中幸免于难。
为什么就我家被炸坏了?算了,住酒店也是好事。
杨明志不觉得自己会在莫斯科逗留太久,待到斯大林觉得别列科夫将军在莫斯科的任务全部完成,就该第一时间回新西伯利亚。
喝了一点酒,杨明志精神颇为亢奋。
虽说站在户外不觉得这酒店多么恢宏,其内部却是灯火辉煌。
冷热水供应顺畅,房间里甚至还能泡热水澡,床铺宽敞,床垫都是海绵。
在杨明志的概念里,正常的酒店就该有这样配置。
年轻的多布洛夫可不淡定,他从未见识过如此奢侈的酒店,论舒适度,这不比在克里姆林宫的一宿。
即便莫斯科持续保持军事管制,城市变成大军营,莫斯科大饭店明显还在正常运行,就是客人已经寥寥无几。
由贝利亚挑选的那二十人,他们担任杨明志护卫任务,尔今也有幸住在酒店宽敞舒适的客房中。
当然,未来一段时间,杨明志房间的门口将一直有两人持枪警卫,格里申科也再一次有了数量更多的下属。
这一宿,杨明志睡得心安理得。拉林大尉于饭局时把话说的非常清楚,早晨八点,轿车就会开到饭点门口,最迟九点半,杨明志就将抵达贝利亚亲自挑选的内务部自己的靶场,完成关键任务。
“嘿,格里申科你睡了吗?”夜深了,杨明志冷不丁问一句。
“还没有,局长同志。”
“快睡吧。明朱可夫有意进行一次巨大反攻战役,鲸吞全部进攻的德军。说不定在此之前,华西列夫斯基不停增援第62集团军,当朱可夫再回去的时候,马马耶夫岗也重归苏军手里。
这就是斯大林睡得无比舒服的原因!
期待十月份吧,十月一日,还要看看别列科夫的神奇献礼呢!
十月第一的,他就是要向贝利亚表明,自己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男人的重视。
他继续说了一句:“这个别列科夫不一般,他居然会哼唱我们的列兹金卡舞曲。”
“但他不是格鲁吉亚人。”贝利亚随口说。
“至少是战友。”
“仅仅是暂时的。”贝利亚道。
斯大林有点不悦,他抬起头:“看来您担心他。不必担心什么,我信任这个人。”
此言非常有分量,贝利亚深知斯大林遇人遇事总是非常谨慎,他断言别列科夫是战友,充分彰显了何为信任!
斯大林继续问:“你准备的靶场,那些专家们都到了吗?乌斯基诺夫也去了吗?”
“现在,他们应该抵达了。”贝利亚更是补充说一句,“别列科夫也出了酒店,很快也将抵达。”
“看来,我也要抓紧时间了。”
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站起身,“你先出去,我自行换好衣服。”
战争的压力作用在这位年迈的老人,斯大林的脸上满是坑坑洼洼,甚至还有些老年斑。在对外的宣传上,大量描述他的油画,总是将联盟的领袖描绘得慈眉善目油光粉面,仿佛,他永远只有五十岁似的。
他知道自己身体的状况,他不想服老。
基由本次参与对于新枪的靶场实验,他就是有意让部下明白,自己就如名字那般,是一块钢铁。
斯大林吃了简单的早餐,接着上了轿车,在严密的护卫下,他来到了贝利亚为之准备的靶场。
此地护卫极为严密,大批头顶钢盔荷枪实弹的士兵如同松树般站立。
没有闲杂游荡的市民,靶场为中心半径一千五百米的距离,所有闲杂人等都被驱逐。为何是如此距离?因为本时空,没有任何一款狙击枪打出的子弹能精确击中一千五百米外的人形目标。
再说了,归属内务部管理的靶场,它所在地区根本不是居民区,那一小撮市民,已经被连夜转移了。
没有人知道斯大林大清早去了城郊的一个靶场,莫斯科城里暂未被肃清的那一小撮间谍亦是不知道。
其实,当德军派遣间谍进行渗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一旦发现机会,就着手刺杀斯大林。
间谍的首要目的是实地侦查轰炸后的结果,次要目标就是判断斯大林是否死于空袭,亦或者找到他完成刺杀。
他们被命令,要向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那样,近距离的向斯大林开枪。哪怕面前站着一群卫兵,也要尝试这样做。虽然结果就是一个死,但为了帝国的荣耀,死,就是一种莫大的光荣。
苏联人又不是傻子,斯大林遇到的袭击多了去了,只是大部分袭击提前被内务部破获罢了。关押起来的伺机行凶者多数暂时关在卢比扬卡大楼后面的监狱里,每隔一周就得拉出来打靶。
所以,归属于内务部的靶场,有时候标靶根本就不是木头,而是活生生的人。靶场当做行刑场来使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这类事情皆有贝利亚授命处理,斯大林并不过问。
赶在斯大林之前,杨明志一行率先抵达。
又是一番繁琐的检查,杨明志最终确认,内务部的家伙们在凌晨时分,有对这些枪做了一番操作。
他差一点就抓住安全举长的衣领质询,好在他及时冷静下来,依旧态度恶劣的质问:“难道也是内务人民委员的命令?你们又在夜里使用这些样枪了?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
内务部的安全局长梅尔库洛夫的回答也合情合理:“您在担心我们对枪械做手脚?不!这不可能的。如果领袖对靶场实验不满意,最后,我们内务部将负全责。为了避免问题,我有必要确认所有枪械都可以使用。”
“好吧。它们最好不要出问题。”
杨明志深刻的知晓,而今斯大林本人对自己的枪械拥有着绝对的生杀大权。
时代已经不同了,战争带给苏联巨大灾难的同时,对于斯大林却是一种契机。一开始,斯大林的权力和威望都是有限的,而今,他俨然成了“沙皇”。当然,只是身份地位上如同“沙皇”那样。
只要斯大林满意,自己的突击步枪的辉煌未来,才能开启。一切,不在于自己的枪械多么的精妙,几乎就在于斯大林在几个小时后的切身感受!
预定的时间快到了,那些被邀请来的专家陆续到来。
斯大林邀请了很多专家,然而开会时,有些专家未能第一时间抵达。
现在可好,接受邀请之人全部抵达,包括他们的随从们,人数多达一百多人!
在这其中,年迈的费德洛夫刚一到,就找到了杨明志,隆重介绍起自己的学生。
“别列科夫将军,您看这位!这就是我曾向您提到的,我最年轻的朋友,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同志。”
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震荡杨明志的脑海,整个人为之一震,恍若受到了惊吓。
“啊!别列科夫同志?是我吓到您了吗?”费德洛夫好心的问。
“不!没有……完全没有。”
杨明志回话的同时,视角情不自禁的投在费德洛夫身后的年轻人脸上。
此人的确非常年轻,眉宇之间真的非常熟悉。虽是初次见面,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初次见面。
如果现在告知这个年轻人,他会在二十世纪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轻武器研发专家。他卡拉什尼科夫自己会相信吗?不会的,极大可能只是当做以为年轻将军对自己的关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