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强敌来袭

  时间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大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依旧一派火热,只不过集中度更高,市场份额都被中华集团和合资品牌占据。双方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势力范围,在15万元以下市场,绝大部分由中华集团这个自主品牌占据。而15万元之上,则被合资品牌统一瓜分。
  当然,中华集团早已经突破了15万元国产车,在明全国汽车前十强的销售数字占总比达到了88%,基本将全国汽车主流企业一网打尽,汽车垄断集中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虽然各家数字看上去还过得去,但一提起同比增速就差强人意了。跟中华集团高达50%恐怖增速相比,“三大三小”都维持着个位数的增长幅度,这跟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速相比要低一头。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的红利都被中华集团一家吃掉大部分,其他厂家只能跟着喝一点汤。
  尤其中华集团的技术积累雄厚,成为自主品牌之中唯一能跟国际品牌掰手腕的综合性汽车集团,海外销量还在进一步扩大,垄断国内市场自主品牌的趋势越发明显,全球第四大汽车企业的排名已经证明其真正成为了国际化的巨头。
  依据2011年上半年表现看,中华集团领先的优势在进一步扩大,他们占据国内汽车总销量份额已经上升到30%,正在不断蚕食其他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不能强制用行政手段干预,消费者掏钱用脚投票这是政府无法干涉的行为,这是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必须遵守的规矩。
  中华集团的迅速崛起,对政府来说,真是喜忧参半之感。
  喜的话是中国汽车产业终于出了一个国际领军企业,掌握各项核心技术,达成了振兴中国汽车的重任,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发展。就算国外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也不用担心中国自主汽车产业会被消亡。
  忧的是,如果坐视中华集团进一步做大,那么国内自主品牌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今后只能沦为合资品牌在中国的代工厂。“三大三小”国有汽车集团可是国家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龙头工业代表,寄托着国家振兴汽车产业的希望。如果被中华集团一一击败,国家队打不过民间游击队,那就成为一大笑话了。
  因此,为了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央国资委的联合谋划下,一个惊就是同属一个亲妈。
  理想情况在中央国资委的运作下,能用行政划拨的手段将三家合并在一起,组建全新统一的超大型汽车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汽车集团”。
  想想看,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家企业加在一起,2010年总销量将达到604万辆,大大超过中华集团450万辆国内销量的成绩,成为名符其实中国第一。
  三家联合的话,大众、奥迪、福特、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标致、雪铁龙、起亚、铃木等国际知名品牌大联合成为亲戚,形成超级恐怖的合资阵容。三家合并后的“中国汽车集团”,拥有足够实力向当前只在中国拥有一家乘用车合资伙伴的奔驰、宝马和通用抛出橄榄枝,将他们也收入囊中,能把所有国际汽车巨头一网打尽。
  何况,组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家队,可以集中三家力量来全力攻克自主品牌的技术短板,同时有能力跟中华集团这个巨头竞争,从而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参与国际竞争水准。
  如果三家合并的“中国汽车集团”整合良好,并取得一定成绩的话,并不排除今后像上汽、北汽和广汽这三家剩余的“三大三小”企业加入,从而真正形成国家队超级大战舰。
  如此一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将会形成一公一私两大汽车巨头,“中国汽车集团”和中华集团肩并肩作战,足以傲立在世界汽车版图之上了。
  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设想,毕竟国企整合可是难事,并不会只像堆积木般一加一等于二。
  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大国有汽车集团,在许多车型上重合,而且相互间管理也都有独特文化,要想将其整合的话难度不亚于登上珠穆朗玛峰。
  如果光是数字堆积,未能有效整合形成资源互补,那就只能是形式上的胖子,大而不强无法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
  国资委当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他们打算利用5到10年时间来推进这个过程,并且现实中已经有一个现实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雷诺—日产”联盟,这个由法国和日本汽车企业结合的超级国际企业,在结盟后就形成了资源共享,很快就双双走出泥潭,现在已经事实上成为全球汽车第三大巨头,产生了非常好的口碑。
  因此,一汽、东风和长安并不是直接重组成一个大型汽车集团,而是采用结盟形式,在各自品牌独立下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后的技术、资源、平台共享,人才内部流动,实现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最大化,这也是国资委将一汽、东风、长安结盟之目的。
  在三家通过结盟而内部逐渐整合统一后,真正的“中国汽车集团”也就会浮出水面。
  也就是说,中华集团很快就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超强力竞争对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