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 艺术完美
登峰造极,堪称完美。
这是此时此刻伊桑-科恩脑海里唯一的想法。
从戛纳到威尼斯再到奥斯卡,过去整整一年时间里,人人都说,蓝礼在“地心引力”和“醉乡民谣”之中奉献了不相伯仲的完美演出,真正地呈现出了当今演技的最高水准,不仅仅是y世代的年轻演员第一人,即使是放在整个好莱坞之中,也堪比梅丽尔-斯特里普、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巅峰实力。
正是因为如此赞誉,对于一名二十四岁的演员来说,帽子着实有些太大了,再加上egot的历史时刻,这才导致了过犹不及,整个颁奖季之中,人人都在排斥着蓝礼,鄙夷和贬低蓝礼渐渐成为了产业主流,似乎每个人都在“善良地”为蓝礼降温,期待着他能够拥有一个更加长寿的职业生涯。
对此,伊桑不置可否。
作为导演,伊桑亲身经历了“醉乡民谣”每一场戏的每一次表演,尽管他不是擅长调教演技的那一类导演,但他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蓝礼在表演之中赋予角色的细腻质感和立体深度,确实是遥遥领先同辈演员一大截,即使是现在功成名就的娜塔莉-波特曼和詹妮弗-劳伦斯,和蓝礼横向比较的时候,也是差距明显。
对于那些降温言论,伊桑不屑一顾;而对于那些赞扬话语,伊桑则全面认同。
老实说,今年奥斯卡的影帝争夺战,蓝礼是伊桑心目中的唯一人选,论实力论突破或者反超了,哪怕是蓝礼自己也不见得能够复制如此壮举。毕竟,如此艰难又如此精彩的表演,对于精力和体力的消耗都是难以置信的,演员也是凡胎/肉/体,表演状态就如同竞技状态一般,势必有所起伏。短时间之内想要再次复制,难度是成倍成倍上涨的,甚至有些演员短暂释放出所有能量之后,随即就恢复平庸,泯然众人。
杰米-福克斯就是如此典型,2004年的“灵魂歌王”和“借刀杀人”瞬间绽放出万丈光芒;但那一年就似乎消耗了所有能量,随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奉献值得一提的演出了。
但今,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妮娜还要略胜一筹,主要还是因为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镜头画面赋予了角色与电影一种惊悚的气质,这与超我、本我、自我的纠结挣扎形成互补,让表演绽放出了难以置信的强大魅力。
但蓝礼之所以是蓝礼,就是因为他总是能够持续不断地带来惊喜!
在表演过程中,张力与魄力全面喷薄的情况下,蓝礼却巧妙地收敛了情绪,把外放的情感变化全部都往内压,更多还是以眼神来揣摩那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质感——
所谓的艺术灵感蜕变,不管用哪一种方式说明都太过生涩也太过拗口,即使是用架子鼓的鼓点来说明也显得苍白无力,远远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灵感的微妙变化;而蓝礼则通过眼神讲述了所有的起承转合,结合架子鼓演奏的本质蜕变,呈现出这种艺术升级的感觉,最终把思考和回想空间留给了观众。
眼神,最为简单却也最为困难的一个表演部分,蓝礼却赋予了无限可能:安德鲁与妮可二次通话的眼神、安德鲁与弗莱彻酒吧交谈的眼神、安德鲁与父亲后台拥抱的眼神、安德鲁最后演奏时刻的眼神……
在特写镜头之中,每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心理变化全部都盛满在了眼神之中,与架子鼓表演的张扬释放相比较起来,艺术领悟与思想蜕变的表演则全部内敛低调,收敛了再收敛,这也使得整部作品的表演真正地做到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最惊人的地方就在于,那些细腻表演所呈现出来的错杂情绪变化,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之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两相结合地帮助观众完成理解和代入,同时也跟着循序渐进地一起完成升华,震撼就从心底深处喷薄而出。
这一份控制力,这一份诠释力,这一份表现力,最最重要的是这一份灵性,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就轻松甩开了娜塔莉在“黑来有些不可思议,蓝礼才仅仅二十四岁而已;但观看了“爆裂鼓手”之后,这却是伊桑真正的感受!
艺术完美!
是的,蓝礼触碰到了艺术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