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马屁

  这次赵佶画了一幅画,送入画院,画院复印下来,立即送去考场。
  对这幅画,赵佶是极有满意的。画好之后,也到了早朝时间。
  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赵佶虽然不用起得这么早,但是作为一个风流天子,常常夜半三更,嗯,也就是零辰一、两点才入睡,那是极正常的。
  至于他在做什么?目前和谐,情色全删……所以大家自己幻想吧!
  上了大殿,高坐于皇位之上,听着大臣们的奏报,他突然又想起了自己的梦。
  作为对政事从不喜欢的皇帝,与其听自己的臣子奏政事,他是更热心于解梦。
  赵佶把自己梦说了,便要求臣子们解。
  显然这可比什么政事好玩多了。
  平曰里蔡京他们也是极有兴趣陪赵佶玩这类游戏的,可是这个梦,他们不敢解,也不好解。
  因为他们不知道赵佶在暗示什么。
  首先,梦见狼,是凶兆,不论干什么都不会成功。梦见豺狼追赶朋友,朋友会是个懦夫,靠不住。梦见豺狼一步一步地向自己逼进,要花很多钱为亲人治病。
  官家是在暗示自己等人是些为了钱,靠不住的人吗?
  至于梦到和尚,他们就更怕了。
  是,凡是梦到和尚的梦,都是好的(这个周公解梦不知是谁定的,周朝时好像没和尚吧?中原。)。
  但是这梦要看什么人做的。赵佶,一个极讨厌和尚的人,却主动把和尚都搬了出来。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官家很生气,气得连和尚都弄出来了。
  必须让官家消气,必须的。
  “陛下,狼追陛下,神仙不救,武人出手。这说明武人在我朝势大,这为先人们所不喜。”
  非常强大的解释,一件真实的事竟然可以解释成这样?
  但是谁让赵匡胤武人篡国,赵氏子孙就吃这一套。比起天下大事来,对武人,赵家人永远保持着十二万分警惕心。
  赵佶只是这么随口一说,可是一旦沾上武人,先人不喜,就是赵佶都无法善了。至少这去祖庙认错,赵佶便跑不了。
  一天的好心情全都消失了。刚刚在科考上的杰作,所获得的愉悦,全都没有了。
  他没有了。三个主考在看到官家送来的新考题,他们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不带这么玩人的,刚刚过了一天的考场,我们本想发放一些正常的考题,就这么让它过去了,可是你赵官家竟然还来。
  好吧!再把旧卷子收走,重新发这卷子。看看这新卷子吧!昨儿是诗做画,现在是画做诗。
  不愧是官家,这字这画真是玩得绝了。都用到科举上了,还不叫绝吗?除了赵官家,这样的玩法,哪个玩的起。
  他们这样看,宁采臣却不这样想。打开新考题。
  一幅画。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这是什么?古代版的看图做文吗?
  后世这类看图考文,宁采臣是考惯了的。看到这样的考法,反倒是有一种亲切感。
  只是可惜不是限制多少字写文,而是写诗。
  否则他真想让后世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提早出现在这世上。
  写和尚挑水的诗啊!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曰月臂东西。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这首诗可是极少见的描写人挑水的诗句。更妙的是颔联“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曰月臂东西”,不但对得工整、巧妙,而且比喻十分新奇。将水桶比作“乾坤”,好象肩上担的是万里河山;将摇摆的双臂比作曰月星辰在天空中按照各自的轨迹运行,读来妙趣横生。
  再加上这考题为官家所出,这诗就更合适了。“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曰月臂东西”,这样的诗句,除了当今官家,别人敢挑吗?
  毕竟这诗本身便有拍马屁的嫌疑。
  李白有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曰月照乾坤”,颂的是皇帝西巡,这里拿来为已用,化作两句,宁采臣是满意的。
  这样的诗本就极少,而能揉入先人,拍得不着痕迹,就更少了。最妙的是,拍了,却还能让读者知道。
  这可是大宋,有不知道李白的吗?更不用说赵官家这个文艺皇帝了。
  虽然拍马屁不好,但是这么好的机会,如果真的要放弃,那才是傻蛋!而宁采臣恐怕真的要放弃了。
  三位主考在卷子发下,便关注着宁采臣。
  是,裱糊的名字,他们是看不到宁采臣的名字,但是他们还是有办法上一场的考卷是从哪个考监收上来的。
  宁采臣上一幅实在是出彩得很,不是他有官家的牌子进的场,他们都想照葫芦画瓢,帮自己子侄们也画上这么几只蝴蝶。
  可是什么叫出彩?独一无二才叫出彩。
  一个考场有两个都不叫。
  涂了宁采臣的卷子?官家的牌子在那,谁敢。
  新的考题一出,他们便寄希望于宁采臣了,希望他再接再励,再次出彩。
  宁采臣的诗一写出来,便有人报给他们知道。
  文人是很恐怖的,只要能青史留名,什么规矩他们都敢碰,都敢改。
  所以宁采臣还没有落笔,这本该是裱名之后,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的诗,他们现在就知道了。
  “好!好极!妙极!”三位主考都称得上饱学之士,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哪一个没读过李太白的诗。
  读遍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可不是说假的。
  李白有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曰月照乾坤”。他们更是时时谨记,以用来拍官家的马屁。
  这宋朝以来,赵宋官家就没有不喜欢汉唐盛世的,用汉唐盛世来赞颂官家,只会让他高兴。他高兴了,这奖赏自然不会少。
  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却让这士子用了。
  他们嫉妒,是嫉妒的双目发红。但是却不能说出来,只能夸这诗好。
  在他们看来这一科的头名状元定了,非此人莫属。
  除非有人比这人才学更高,写出一首更加强大的拍马屁诗文来。
  但是,做得到吗?做不到吧!
  一简简单单的挑水都能隐入马屁来,他们自问做不到。这样会讨官家欢心,他们是不服不行。
  但是差人下一句报告,没把他们吓死。“大人,这首诗那士子没留,而是撕了。”
  “什么?为什么?”他们不理解,太吃惊了,以致于都没注意到差人说撕毁的那首,正是他们刚刚拼命夸赞的那首。
  可他们问一差人为什么。这差人比他们这郁闷,心说:你们这些大文豪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小衙役哪儿知道。
  还是礼部侍郎王文王大人由于极难有拍官家马屁的机会,所以他最先清醒过来。向差人询问道:“那他是又写了什么?”
  差人回道:“这个士子毁了卷子后,这次却直接在考题上写上了深山藏古寺什么的。”
  深山藏古寺?
  三位主考冥思苦想,趴在床上的徐海说:“从画上看,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倒也是切题,可是与那一首比起来……”
  他啧啧嘴,没有多说,但是他的意思却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只是切题,另一个却是大拍官家的马屁。挑乾坤的不是官家是谁,没了他赵佶,这大宋朝不就没有了吗?这福宁殿不就没有吗?这皇城、这东京、这黄河、这几重天庭、万里平壤不也没有了吗?
  这一点,谁敢否认?
  可这么好的马屁,这么高竿的马屁却放弃了。
  他们是恨不能敲开这士子的脑袋,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明明做出了这么高竿的马屁诗,却弃之如敝屣。是他不知道官家是个喜欢受人奉承的人吗?
  对,一定是这样。
  王文仔细看着画,又闭上双眼,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猛的睁开,惊呼:“这人果然与官家的关系不一般!”
  这声惊呼,其他二人倒不明白了。“王大人,您在说什么?”
  “二位大人请看。”
  顺着他的手指的方向。二人再顾不上得意,同样惊呼道:“和尚?”
  王文点头抚须:“当今官家是最忌和尚的,这画却有和尚。也就是说和尚挑水绝不是陛下的本意。如果以此为诗,陛下一定会弃之不取。这个士子不仅是文采不凡,更是深知陛下之心。神人啊!妙,妙,妙不可言。你我当前往拜会这个士子。”
  ()
  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切记分享越多更新就越快哦!!!
  小提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