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学校、新教材

  入夏之后,东宁省的天气也变得炎热起来。
  不过夜晚,仍旧有些凉爽。
  这段时间的李信,也过得非常充实。
  白天视察一下各个工地的建设情况,或者接见一下东宁城的军政高层,听取关于军政事务的汇报。
  晚上,李信也在智能科技里面,继续找寻科技。
  这段时间,李信也在筹备一个庞大的计划。
  那便是——学校!
  虽然手头上有智能科技这个bug,但是人力终究有时穷,仅仅依靠李信,依靠东宁城现有的熟练技工,还远远不够。
  工业时代,钢铁革命!
  靠的不是一个人,靠的是一代人、数代人的不断努力!
  因此,注重人才培养,就要早点提上日程了!
  现如今的东宁城,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
  城内所有人员,全部由东宁信王府提供食宿等,学校建设自然要同步配套。
  李信思来想去,还是彻底摒弃了这个时代的教育。
  毕竟诸如什么四书五经、礼易春秋,单单这些可引领不了工业时代的潮流!
  因此,新的教育体系,要形成一整套体系。
  在智能科技里面搜寻了一段时间之后,李信将后世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课本教材,全部抄写了下来。
  幼儿少年上学之时,开始读书识字,学习数学知识,储备基本的自然常识、科学常识。
  这就需要后世的《语文》、《数学》、《自然》等课程。
  正好后世一整套课本教材,那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经过了数十年的实践验证。
  李信也全部照搬了过来。
  甚至,李信还把一些字体、拼字、数字,也沿用了后世的成果。
  中学时代,便开始接触《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
  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也都全盘挪用过来。
  单单这几套教材,就耗费了李信大量时间。
  好在,学校建立自然要一步一步来。
  因此,李信还是先从小学课本教材开始。
  另一边,李信也召集赵秉璋、刘静轩、何同元等人,筹议建立学校制度。
  “学校?”
  赵秉璋眼睛一亮,赞叹道:“殿下,这是好想法啊!
  在边陲之地,传播圣贤知识,利在千秋之事啊!”
  “赵先生,”
  李信微微摇头,说道:“我想了想,因为咱们地处边陲之地,因此学校所学知识,自然要考虑到我们要用到的东西。
  实用为主!
  诸如圣贤之书,用处也有,但是东宁制造总局、狩猎队那边,暂时用不到吧。
  我打算,新学校采用新课本教材。
  这段时间,本王拟定了一套新课本教材,便于读书识字、提高知识,你们先看一下。”
  说着,李信吩咐侍者将几套教材,传给在座几人。
  赵秉璋接过这套教材,翻开一看,整个人愣住了。
  这教材上的东西,从未见过。
  这符号,到底是什么东西?
  还有一些字体,怎么感觉笔画少了很多啊?
  怎么回事?
  赵秉璋瞪大眼睛,望着李信,一脸不解。
  “赵先生,先别急,你先看看。”
  李信挠了挠脑袋,说道。
  赵秉璋再次翻看着教材。
  仔细地看了一会儿,赵秉璋也才看出来一点门道。
  这一套教材,从一年级开始,认识一些基本的注音符号,然后由注音符号来识字。
  识字也从最简单的开始,一点一点提高难度。
  中间夹杂着诗文、故事,倒是趣味性、知识性都有,确实不错!
  这一套课本教材,倒是挺不错的!
  只不过,这些注音符号,到底怎么读?
  赵秉璋微微摇头,翻开了《数学》,看着上面的符号,整个人懵了。
  不过赵秉璋也是聪慧之人,从第一册开始一点一点翻看,他也认识了1、2、3等数字的意思。
  到了后面,诸如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也都清晰地了解。
  短短时间,赵秉璋已经从刚开始的疑惑不解,变成了震惊。
  “殿下,”
  赵秉璋拍着手中的《数学》教材,说道:“这一套数学,着实不错!
  通俗明了、浅显易懂。
  若是当年我也看到了这本数学,估计术数也不至于那么差了!”
  听着赵秉璋的一番话,李信不禁有些惊讶。
  看来不能轻视古人的智慧啊!
  这才只是看了看教材,赵秉璋已经明白了其中的知识,着实令人惊叹!
  看来在这个时代,推广系统的科学知识,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时,赵秉璋翻开了《自然》。
  这一下,赵秉璋整个人如同是见到了神仙一般,彻底懵了。
  原本他都没想到过,一些自然现象,都是可以解释出来。
  等到看完之后,赵秉璋还有些云里雾里。
  他不由得有些佩服这一套教材!
  “赵先生,看完了?”
  李信开口问道。
  “看完了。”
  赵秉璋长长呼出一口气,“大有裨益,令人匪夷所思啊!”
  “赵先生,”
  李信微微一笑,解释说道:“咱们东宁城,不比大乾王朝其他各省。
  咱们地处边陲,人口稀少,而且还有草原马匪时刻威胁着咱们。
  咱们兵力还没有多少,若是让学生全部学习圣贤之书,难道以后让他们来对抗草原马匪吗?
  这怎么可能?
  因此,我觉得还是以实用为主!
  让学生们学习一些制造火炮、制造钢铁的新知识,只有用这些新知识,方能战胜草原马匪,保卫我们东宁城!
  这也是我选用这一套教材的缘故,赵先生,你觉得如何?”
  听着李信的话,赵秉璋沉默片刻。
  许久,赵秉璋才开口说道:“经世致用之学,可以!
  圣贤之书,就让我们这些老夫子去研究吧!”
  说着,赵秉璋哈哈大笑起来。
  有了赵秉璋的认同之后,李信也对东宁城的学校体系进行了规划。
  按照后世,小学划分为六个年级,六岁入学,一点一点学习知识。
  李信也吩咐印刷局,开始印制教材。
  另一边,也吩咐刘静轩东宁府衙那边,开始在东宁城筹建小学校。
  只要是为信王府工作者,家中适龄儿童皆可免费入学就读!
  这个政策,也伴随着学校建设,在整个东宁城颁布开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