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伴君如伴虎

  风陵渡口。
  睡了一整天的王昱才刚刚起来。
  而连续奋战的裴宽仍旧在昏迷之中,并且还在发高烧。
  “也不知道裴宽能不能挺过来!”王昱抬头望向对岸的潼关城,见到上面在火把照耀下不停闪动的人影,脸色就变得十分难看。
  “看天意吧!”
  田仁琬也在凝望着潼关城上的一朵朵火光,仿佛那是用他的心血点燃似的,一副要吃人的表情。
  王昱摇头叹息,“老夫回京之后,估计是再难领兵出征了!不过这样也不错,正好回去含饴弄孙。”
  他的语气中全是消沉之意。
  毕竟此次领兵出征,损兵折将不说,还没能达成战役目标。
  以李隆基那种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的性格,多半会直接将自己下狱吧!
  王昱的神情略显萧索。
  显然他的心中并不是口中所说的那样淡然。
  不过对于自己的生命安全,他却丝毫不担心。
  李隆基现在可不敢得罪五姓七望这种大族。
  要是惹恼了王家,整个河东节度使的精锐,不说造反,至少也是出工不出力。
  “将军不必担忧,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自从寿王李瑁骑兵造反以来,你是第一个响应支持陛下的节度使。”
  “陛下也不是是非不分的人,定然不会将此次战事失利怪在您身上。”
  “末将在此说话冒失的话,河东节度除了将军您,天下间还有谁有资格和能力担任?能把麾下各军驱如臂使?”
  田仁琬由衷地说道。
  说句实话,要不是因为节度使是王昱,他田仁琬根本就不可能让麾下的天兵军如此拼命,以至于伤亡惨重到无法重建。
  “田将军,你言重了!”
  王昱捋着胡须,一脸笑意。
  虽然他知道田仁琬的话有些言过其实,但心里还是十分受用。
  王昱想了片刻后说道,“等回到河东之后,我太原王氏一定全力支持天兵军重建。”
  毕竟人家是拼了命的支持自己,他还是做不出过河拆迁的事情。
  “多谢将军!”
  田仁琬立刻躬身道谢。
  天兵军的驻地就在太原北部。
  如果有了太原王氏的鼎力支持,那短时间恢复战斗力也就不在话下了。
  太原王氏源自秦朝大将王离,整个太原郡就是其郡望。
  从秦汉以来,世代在太原郡深耕,先后出过六位位列三公的大臣,以及十一位宰相。
  其中最出名的人应当是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正是他杀掉董卓后,没有妥善处置西凉兵,导致大汉朝廷威严扫地,最终开启了三国乱世。
  及至本朝,太原王氏也一直和皇室有联姻。
  每一代公主几乎都有人嫁到了太原王氏。
  王昱算起来,还应该是李隆基的远房表兄,李瑁的远房表叔。
  ……
  洛阳。
  李隆基又在万象神宫里纵情享乐。
  丝竹管弦的悦耳声响个不停。
  牛仙客闻着扑鼻而来的香风,眉头就不由地皱在了一起。
  “陛下!陛下!”
  连着呼唤了好几声,都没见到李隆基有丝毫反应。
  牛仙客忍不住推开了面前挡路的舞女,朝着高台上的龙椅大声喊道:“陛下!陛下!”
  李隆基殿中的舞蹈被打断了,脸上闪过了一丝不耐烦之色,“牛丞相,你有何事这么急着找朕?”
  牛仙客左右看了一眼,却没有说话。
  李隆基顿时就明白了,应该是有紧急军情传来,而且是不好的消息。
  “都退下吧!”
  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
  万象神宫中的数百舞女立刻躬身后退,两侧一百多人的乐师也跟着撤离。
  直到半刻钟之后,大殿内才彻底安静下来。
  “说吧!有什么事情?难道是王昱兵败了?”李隆基脸色冰冷。
  牛仙客急忙解释道,“王节度没有兵败,只是暂时退兵了。”
  接着他就把这两天在潼关发生的战事细细讲了出来。
  在说到敌将高顺战至力竭而死这里的时候,牛仙客的语气变得极为佩服。
  李隆基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可惜这等勇将不能为朕所用!”
  牛仙客在一旁补充道,“陛下,裴宽也战至力竭,一直都昏迷未醒。”
  战报是在今天早上发出,上面还没有提到裴宽发高烧的事情,所以两人自然不知道。
  “唉!”
  李隆基一听到裴宽,就忍不住叹气。
  “牛仙,你说裴宽是不是和朕属性相冲啊!”
  “他的忠心,朕自然是信得过,可是为何他每次领兵都不能得胜呢?”
  “看来他确实不适合领兵!”
  “这样吧,等他回朝之后,就去担任江南道行军总管吧!正好可以给朕督运粮草!”
  李隆基心中有气,自然就发泄到了屡战屡败的裴宽身上。
  裴宽最高的职位是担任过南衙十六卫大将军。
  虽然一道之地行军总管的职位已经比南衙十六卫大将军的职位高了,但是他要任职的地方可是江南道。
  那里哪有什么战事?
  恐怕江南的鱼米之乡连盗贼都见不了几个。
  此时,牛仙客心中突然生出了一股兔死狐悲之意。
  要知道裴宽可是保卫着皇帝逃出长安的大功臣。
  现在却将要被闲置到南方之地。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啊!
  牛仙客想到此处,立刻躬身说道:“臣谨遵陛下圣旨!”
  李隆基颔首说道:“让王昱速速回来吧,朕也不想追究他的责任了,让他回来带好剩下的河东士兵,等着张相赶来之后,再向长安进军吧。”
  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在七日之后,就将带领九万大军赶到。
  这才是李隆基最寄予厚望的一支力量。
  它同样也是大唐境内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李瑁此时正站在黄河岸边。
  湍急的河水不时发出稀里哗啦的响声。
  此时的他同样也想到了范阳节度使的军队。
  这支满编人数超过九万人的野战部队,放到任何一个战场都是足以改变形势的绝对性力量。
  原本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带领以范阳节度使为主的军队,仅仅只用了三十四天就攻陷了洛阳。
  “就在此处一决生死吧!”
  李瑁远眺渡口对岸,任凭寒风吹打着身上的龙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