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令人细思极恐(三)

  大家想一下,因为粮仓就在军官掌控下。
  他们想贪污,是按兵员实数领粮,然后克扣士兵口粮……
  还是,多报士兵数据,多领一些粮食?
  这两条方法,他们会选哪一条?
  很显然——
  将领要是让手下吃不饱……
  大家都是世代当兵的,将领不怕上了战场,后背射来冷箭吗?
  也就是说,只要粮仓的管辖权在军户手上,就算贪污,他们也会保证军户的正常口粮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皇帝招呼一声,当兵的当场就会打开粮仓,背上粮食,去皇帝身边。
  既然粮仓被拿走,文人集团又布置了这么大一张天罗地网。
  将领想贪污,就只能在口粮上做手脚。
  更别说——文人稍微拖延几天,拿不到粮食的士兵……
  他不跑路,难道等着饿死吗?
  这就是66万士兵,忽然逃亡的原因!
  这可是杀局中布局最早、谋划最深、刀子最狠的一招!
  当然,这个杀招不一定是针对朱祁镇的。
  但是——必然是针对朱家皇帝的!
  ——自此以后,只要朱家皇帝不听话,粮食就发不到位。
  粮食发不到位,军官就只有克扣口粮,士兵就只有逃亡……
  士兵逃亡,边防不足,外敌就要侵犯。
  外敌来犯,皇帝就要掏钱……
  死循环!
  欧耶!
  完美!
  自此以后,皇帝就只能和咱们掰腕子了,再也无法惦记咱们的海外领地。
  多好!
  又能安心挣大钱了!
  到了后来,又出了个小皇帝,有个牛人,玩了一手更狠的。
  自此以后,文人集团捏着皇帝的粮仓,皇帝却只能掏出真金白银,交给兵部。
  兵部找人分包,再从文人集团手上,将粮库里的粮食买回来,发给当兵的。
  完事,各部还要“照例漂没”……
  这是懂工程的。
  总包、二包、三包……八九十来包……
  而这条规矩是谁定的?
  张居正时期的文人集团!
  大明以前是收实物税,也就是直接收粮食。
  张居正改革后,老百姓需要先找士绅卖粮换钱,再拿钱给官府交税;
  皇帝还要拿着钱,再从士绅手上换成粮。
  这一手狠啊!
  不但吃了上家吃下家,更是里里外外、倒倒腾腾,前后左右吃了个十几遍!
  自此起,大明原本存粮足够全国吃三年——变成了一粒粮也没有了!
  张居正改革,站在百姓角度上,天下乌鸦照样黑。
  士绅收粮,压价是正常操作。
  小吏收税,刁难是正常过程。
  站在国家角度上,这是亡国之策。
  那要是站在士绅角度上,那这可就是仁政了。
  屁股不同,看待问题的答案,是绝对不一样的。
  所有的分析啊,就看你站在谁的那一边……
  比如——他们前段时间,遍布抖音的舆论:狼犯错,不能限制狼崽子当官……
  屁股坐对,绝对正确。
  ……
  这么多证据,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三杨拿走粮仓——就是为了图谋控制皇权!
  明英宗不听话,那就成了削弱朱祁镇对军权掌控能力的最佳手段!
  因为——军户管理粮仓,只需要朱祁镇一份诏书,大军就能立刻出发!
  土木堡之前,石亨这个将领,敢跟三杨对着干。
  他怎么这么有胆?
  就因为他有粮,文臣无法拿捏武将!
  土木堡之后,将领就成了文人集团的狗!
  哪怕到了南明,依旧如此!
  南明乱世!
  士绅竟然不直接掌控军权,就能无忧无虑……
  不就是因为这个么!
  再牛逼的大军,饿你三天……
  还骨头硬?
  那就再饿七天!
  ……
  为什么朱祁镇出了北京,各地立刻就乱套了?
  粮食大权没了!
  带兵的,被攥住了喉咙管……
  正如袁承焕、孙承宗对待勤王援军那样——娘的皮,不听话,老子让你饿着肚子,来回跑几百里!
  敢来支援皇帝?
  老子饿不死你!
  看看、看看……
  一模一样的套路!
  仔细看看土木堡之变中,边将的态度……
  就会发现,与大明的一件往事,简直就一模一样——
  靖难之役!
  朱棣装疯卖傻,绝地翻盘。
  只剩900护卫,朱允炆都打破北京城了,打的最厉害的先锋,立马被召回。
  下一刻……
  朱棣900变十万!
  朱祁镇这一次土木堡之变,也一样。
  也先就三万人,刚刚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明军,却任他驰骋。
  也先带着朱祁镇,就跟遛弯一样,来到京师城外……
  明明随手就能弄死也先的边将,却坐看瓦剌横冲直撞,绝不出城迎战,绝不打赢瓦剌。
  为啥咧?
  靖难之役,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啊!
  打生打死,那是朱家人的内部事……
  ……
  三杨真是正直大臣啊!
  我们“绝不会贪污”的文人集团,接管了粮食大权,是绝对不会“贪污”的。
  不过短短13年时间……
  大明的军户们,就已经逃走66万人!
  当然,你要说,这是朱祁镇当政,不管文臣的事……
  粮食大权被拿走后,天顺三年,就清查了一次。
  结果,逃亡军户高达120万人……
  这时期,可是三杨主抓一切权柄吧!
  ……
  这66万人逃亡。
  只能说明朱祁镇掌权后,他们收敛了一些,不敢继续如此肆意妄为了!
  ……
  如果于谦忠于皇帝——请问,他在哪里?
  他为什么不指出这个问题?
  事情已经发生,他为什么不站出来,指出问题所在?
  我摆出来时间线后,只要脑子还带点拐弯能力,就能看清楚的问题。
  为何——于谦闭嘴不言了?
  就因为他是文臣集团的一份子!
  或者,在缩小一点——他是长三角文人士绅集团的一份子!
  他效忠的,不是朱家皇帝,而是这个文人集团的核心利益!
  再说一个扎心的事实——
  就在于谦上奏分发穷苦百姓粮食的奏疏,得以执行之后。
  不单单于谦得到了山西、河南的民心。
  (于谦得民心,是他能够打赢朱祁镇夺京师之战的核心,也是他必死的另一个原因。
  京师保卫战中,于谦一声令下,短短一个月时间。
  从浙江、南直隶、河南、山西、山东,调兵、民近三十万人。
  并且,调走了126万件兵器!
  单单火炮——800门!
  装炸药的神火飞鸦火箭44万支!
  火枪超过3万柄!
  这个动员军队、民夫、调动军械的能力,就是于谦必死的主因。
  一个兵部侍郎,竟然有这么大的能力,他不死谁死?
  前脚朱祁镇就遭遇了无法理解的叛乱,后脚你就来展示自己……
  他还能活着吗?
  这就算了,短短几天时间,于谦就将通州的900万石粮食,全部运回北京。
  好吧,军权、民心、粮草、武器……
  全占了!
  这就是朱祁镇要杀他的另一个原因——后勤保障能力如此之强的于谦,偏偏在朱祁镇出征的时候,让皇帝断粮数天之久!
  朱祁镇复辟,不管于谦是忠是奸,他都只有死路一条。
  正如——不管张居正是好是坏,万历掌权,必然要清算他!
  拿了不该拿的权利,站了不该站的队,在政治上,就没有活路了……)
  ……
  于谦通过分发粮食,尽得河南、山西民心。
  甚至到了一声令下,几十万民夫进京的程度。
  其他人自然不甘落后。
  就在正统六年,于谦拿到分粮权利后,文人集团,更是给朱祁镇上了这么一份统计:
  北直隶境内,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所属州县有饥民1万多户……
  真定府所属州县有饥民34880户……
  山东兖州府所属沂州逃移者5500余户……
  济南、青州、莱阳、登州四府所属州县逃户甚多,抛荒田地21980顷……
  诸城一县逃户2400余……
  为何忽然多了这么多有零有整的数据?
  这不就是在告诉朱祁镇——
  “快点也给我们放粮的大权吧!
  不单单是于谦治下有穷鬼,我们治下也有啊!”
  兄弟们,能明白文人的这个操作吗?
  这都是经济啊!
  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你们懂的……
  不明白的话,看看十年前的廉租、低保……都有谁……
  ……
  那么朱祁镇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有!
  王佐在朱祁镇继位后的宣宗十年,提出了转移粮食归属权的奏章。
  朱祁镇初掌权后,就开始动手了。
  正统六年。
  户部尚书刘中敷,直接被下狱。
  然后文臣换了王佐上来。
  还是被下狱。
  这是尚书,至于之下的侍郎,朱祁镇抓了一大堆。
  就连于谦,也被下狱了。
  朱祁镇的态度已经很明确——
  他要查粮食问题了!
  文官集团自然不能放任王佐等人被审讯啊——一旦朱祁镇知道了真相,那还得了?
  君臣相斗之下,那时候手中权力不大的朱祁镇。
  只能退让,将他们放了出来。
  这里只讲于谦,作为第一个请求发粮的人,他直接被关了三个月!
  就算被放出来后,朱祁镇却只同意对他降职使用。
  直接从侍郎,降到了大理寺少卿。
  然后又在山西抓住他,给丢进监狱。
  朱祁镇的想法很简单:
  京师无法动手?
  好!
  我让锦衣卫去地方审讯!
  但是,朱祁镇算漏了一点:
  前文讲过——于谦在河南、山西大发国粮……收尽民心!
  在当地,他民声很好啊。
  就在一瞬间,于谦被抓的消息,就传遍了河南、山西。
  老百姓不远千里,赶到山西监狱纷纷求情。
  眼见百姓越聚越多,朱祁镇撑不住了。
  他不能因此闹出民变!
  朱祁镇只得再次放了他,并恢复了他两省巡抚的职位。
  但是,侍郎没了,只有大理寺少卿的头衔。
  (于谦的职务,到了正统十三年,才又加回来。)
  正统八年,朱祁镇掌权后,又来动手了!
  吏部尚书郭琎,革职。
  廷推换上王直,还是给下狱了……
  但是,很遗憾,文臣集团的权利太大,最后朱祁镇——只能再次将人放了出来。
  ……
  接连两次动手,都失败了。
  但是,朱祁镇并没有退缩,既然朝廷中央无法下手,那就从地方下手!
  正统十年,朱祁镇掉了个头,开始查粮仓。
  这一查……
  查到了哪里,哪里就开始失火!
  十年:羽林前卫、忠义后卫,粮仓着火。
  十一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彭城卫、南京新仓,粮仓着火。
  十二年:景陵卫粮仓着火。
  十三年:忠义前卫粮仓失火……
  ……
  这都是惯例了,历朝历代,只要查粮仓,岂有不失火的!
  文人集团:
  傻逼,老子们好不容易才抢来的好处,你还想查?
  你查一座,老子们就烧一座!
  让你查无可查!
  ……
  兄弟们将自己带入朱祁镇的角色上,来仔细想想——
  你南征北战无敌手,连蒙古都给干趴了。
  偏生内政上,处处碰壁,每每自己查到了一点苗头,马上证据链就断了。
  你是会罢手啊,还是要继续深究呢?
  我猜——朱祁镇,一定会继续查吧……
  ……
  我前面讲了粮食问题、外部问题、内部问题、绅权皇权争斗问题。
  来说朱祁镇被俘真相吧!
  正统十四年,四月。
  就在土木堡之变的三个多月前。
  福建叛乱的头目之一邓茂七、麓川叛乱的头目思机发,纷纷被大军抓了回来。
  你们说,以锦衣卫的手段——有没有撬开他们的嘴?
  朱祁镇是不是——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消息?
  他会不会再次动手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某群人是不是要做些什么?
  果然!
  五月。
  朱祁镇亲自下令,命锦衣卫在东厂的带领下,抓捕前福建巡按御史柳华。
  早已调任山东按察使副使的柳华,立刻服毒自尽。
  速度之快,就连锦衣缇骑都跑不过……
  朱祁镇大怒,下令将柳华抄家,男子戍边,妇女没入浣衣局。
  线索又断了。
  这时候,一个人怕了。
  他就是时任浙江巡按御史黄英。
  《明史》在一百六十五卷,留下了这么几个字——“恐得罪,具白澄止兵状。”
  啥意思?
  恐得罪:害怕自己有罪;
  具:在这里是秘密上疏;
  白:坦白;
  澄:是一个人;
  止兵状:让士兵停止的事。
  这个叫“澄”的人是谁?
  现任福建御史汪澄!
  也就是说,浙江巡按御史黄英,害怕自己牵连进去。
  于是秘密上奏,说汪澄曾经要求地方不要抵抗叛军!
  他将自己知道的消息,悄咪咪密奏给了朱祁镇。
  证据再次到手了!
  锦衣卫立刻出动,这一次,应该是有军方的人也参与了。
  因为此时的靖难功臣宁阳侯陈懋,就在福建平叛。
  汪澄没跑开,甚至都来不及自尽,就被抓了。
  而汪澄又把另一人咬出来了——再前一任福建御史柴文显。
  好家伙,连续三任福建巡按御史!
  我尼玛!
  又是窝案啊!
  朱祁镇调动锦衣卫,立刻审讯之后,是怎么处理的?
  《明史》是这么记载的“遂俱下吏,狱成。”
  下面的吏员全抓!
  “狱成”——招供了!
  他们招供了什么?
  招供了什么,按照江南那帮人修《明史》的惯性,是绝对不会记载的!
  但是有个结局。
  朱祁镇下令将柴文显施以“磔刑,籍其家。”
  也就是本人千刀万剐,全族诛杀,未成年流放!
  而汪澄,被判处腰斩弃市。
  同时,朱祁镇下令将宋新、按察使方册……等,十人俱坐斩!
  也就是说,这件事,成为了朱祁镇的突破口。
  一次性斩杀十几个省级高官,还要么判处凌迟处死、夷全族,要么全部砍死……
  这个案子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
  能让朱祁镇如此大动干戈的,你们说这会是什么供词?
  朱祁镇是不是抓到了冰山一角?
  以少年天子的脾气,他会善罢甘休吗?
  好事接连而来!
  这些人的被抓,震住了官场。
  这个时候,一个湖南官员出场了。
  担任浙江巡抚的安化人张骥,他一出手就是王炸!
  他设计诱捕了已经自称为王,建国号太平,建年号恭定的反贼大头领——陈鉴湖。
  张骥为什么出手?
  因为江南圈子,在明初是很固定、且排外的——核心成员全是南直隶、浙江、江西出身。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担任阁辅大臣、六部大臣的,一大半都来自这些地方。
  整个明朝,这些地方出身的重臣人数,就能单挑全国。
  这个地方,现在叫长三角。
  对外贸易重地。
  呵呵——明朝也是,宋朝也是,元朝还是。
  哦,清朝也是……老蒋也是……
  这些人对外疯狂打压,对内相互扶持。
  建文时期,朱元璋尸骨未寒,文臣第一时间就恢复了举荐制。
  比如方孝孺,这家伙一个人就举荐了八百多人为官。
  举荐,就是连举人都考不上的那种。
  因为明初——举人出身进了中央,身居要职的,不要太多!
  朱棣靖难成功后,清扫这些人,却莫名背上“诛十族”的黑锅。
  ……
  也就是说,张骥不是这个集团的人。
  他投靠朱祁镇,是非江南籍官员的日常选择。
  朱祁镇给他的加职,一样是大理寺少卿。
  和于谦平级。
  张骥帮助了朱祁镇,能落好吗?
  自然不会啊!
  果然,张骥马上就被清除了!
  就在同年,朱祁镇出事之后的第一时间,于谦召正在平叛的张骥进京。
  离任后刚走了不多远的张骥,在半路暴毙!
  身为一省巡抚,加职中央重臣,死了就像死条狗一样,没有一个人去查查……
  他为什么而死……
  纳闷不?
  一个跟于谦平级的封疆大吏,世人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
  哦?
  于谦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啊!
  那——张骥还灭了一个国呢!
  于谦英名天下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