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令人细思极恐(七)

  不得不说,充斥全网的“朱祁镇葬送五十万大军、使得明朝由盛转衰……”
  不说符合逻辑了,就连常识都不符合啊!
  五十万大军,两天时间,就能立刻全部离开京师?
  但凡放学的时候,你去接个孩子,也不会立马就相信了啊!
  > 哦买嘎!
  明朝大军的速度真快!
  他们大概已经将火车、铁路普遍了吧……
  两天时间,集结五十万人,并能够开出城外——就算现代,都还有很多国家做不到呢!
  甭管他是20万也好,还是50万也罢……
  一点常识都不要了——反正只要遮掩住真相就好!
  ……
  再说朱祁镇被俘的时间线:
  史书几百年的完善,交战过程,早已编撰完善。
  这一段就只能参考,真信,那就是犯傻了……
  那就只能从常理推断: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朱祁镇御驾亲征,除了时间短外!
  这一路屁事还真多!
  七月十六日开拔,十七日晚上,大军就夜惊了。
  啥意思?
  夜惊就是营啸。
  ——士兵们忽然受惊,自相砍杀。
  古代因为夜惊而导致的全盘崩溃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
  玩呢?
  南征北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京营——刚走了一天,还没踏出北京地面呢,就特么夜惊了?
  这就像嘉靖南巡一次,失火就追着他烧一样……
  要知道,此时的朱祁镇,刚刚抵达龙虎台,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南口。
  这个地方,就在北京的六环线外面!
  直线距离,也就是百十里。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京营士兵,在自己首都的家门口,竟然夜惊了?
  是不是可以产生个合理的猜测——这次夜惊,是某些人要杀朱祁镇,却被士兵发现了呢?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动手,并没有成功!
  ………………
  土木堡是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段比较长,明天就能结束了。
  我为什么说这是刺杀,而不是真的夜惊……
  接着朝下看——
  又隔了一天。
  七月十九日,出发满打满算就三天,刚到居庸关呢!
  朝臣就请朱祁镇驻跸。
  啥意思——明天休息一天,后天再走。
  两天前,刚来了一次骚乱,这就又不让走了?
  是不是上一次动手,没成功——要等待后方调来人手,再来一次呢?
  朱祁镇怎么做的——不许!
  四天后。
  七月二十三日,刚到宣府。
  朝臣竟然轮流奏请驻跸。
  朱祁镇不但不许,还让王振责问缘由——你们说让停下,给我个理由!
  ……
  你们说,朝臣接二连三的让停留,到底是在干什么?
  就只有两个可能——
  要么等后方再次派遣刺客……
  要么就是前面的杀局没布置好……
  ……
  朱祁镇也觉得蹊跷,就做了一件事——调宣府杨洪部兵马随行。
  这时候的宣大沿线,是不差兵马的。
  除了宣大本部兵马之外,早在一个月前,在六月的时候,朱祁镇派了45000人,前往宣大。
  宣大就是宣府、大同、山西边关的总称。
  朱祁镇加强了宣大的兵力……
  明英宗一声令下:
  宣府这里的兵马,汇集到朱祁镇身边……
  果然,幺蛾子也没有了,朝臣也不让驻跸了。
  顺风顺水!
  八月初一日,抵达大同。
  幺蛾子又来了!
  明史说——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钦天监监正彭德清,再次请驻跸。
  朱祁镇让王振宣旨,让他们跪了一天。
  明史将这一次安在王振头上——王振真要这么牛逼,还能死?
  实际上,这就是朱祁镇的意思,也只有朱祁镇才能让一部尚书下跪。
  ……
  史书上是有原因的!
  在《明英宗实录》,不小心又暴露了这么一个秘密——
  “佐、埜先行,振怒,令跪于草中,至暮方释。”
  啥意思?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刚让皇帝停留一天,然后自己就火烧屁股一样,朝前跑?
  卧槽!
  你俩朝前跑干啥?
  还被王振抓了现行?
  这两人抢在朱祁镇前面,急着朝前跑是干啥咧?
  给谁通风报信?
  给谁通风报信——马上就浮出水面了!
  朱祁镇这天是停留没走的。
  就因为停留的这一天,朱祁镇的悲剧已经出现苗头了。
  随行的大臣们,私下串联,要除掉王振。
  王振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
  换句话说——王振是朱祁镇的眼睛和双手。
  因为这个时候,东厂实际上就已经是锦衣卫的上司了。
  而锦衣卫——护卫皇帝身边的,就是锦衣卫亲军。
  我尼玛,外朝大臣要秘密除掉王振?
  莫说王振地位等同内阁首辅加兵部尚书了。
  单单就说他是皇帝家奴这一条——文臣有什么资格秘密杀了他?
  这不是在谋反吗?
  他们这么做,就是因为——王振屡屡坏了他们的好事!!
  王振只要死了,朱祁镇就会任人摆布!
  但是,想杀王振,必须要英国公张辅的参与。
  《明史》用了这样几个字:“谋于英国公,不得间,竟行,人人自危。”
  因为英国公的不配合,这才没有弄成。
  杀王振这件事,甭管文臣说的再漂亮,实际上就已经给土木堡定性了!
  就像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他有什么资格杀?
  更何况,袁崇焕杀毛龙龙,还是官员之间的内讧。
  文臣要杀王振,这是再踩朱祁镇的脸啊!
  这就是在谋反!
  不管他们说的怎么漂亮,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说个不好听的——哪个大员敢不经太祖的命令,就给太祖身边侍卫长宰了?
  这就是一个性质啊!
  ……
  实际上,朱祁镇让停留的原因,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消息——他被于谦断粮了!
  朱祁镇出征,让于谦总督粮草。
  于谦能够在京师保卫战时,短短几天内,就将通州900万石粮食,抢运进了京师城内。
  并且调空七大粮仓,总调粮数目,高达1900万石……
  却没有给朱祁镇送来粮食!
  朱祁镇停留的这一天,要跟明史上——王振受贿千辆银车,连起来看!
  也就是说——因为被断粮,朱祁镇不得不停下,然后让王振筹备粮食。
  这就是所谓的——王振接受贿赂,银车高达千辆的真正原因。
  说白了,狗屁的受贿银车,那特么是王振从别处调来的粮食!
  八月初二日,杨洪安排好宣府防御,自己也来了。
  ——就是之前参与了第一次、第三次北伐的那个。
  在正统一朝,杨洪从一个百户,一路升迁到了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并被封为昌平侯。
  杨洪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兵部尚书王骥的推荐。
  他本应该是朱祁镇的人——然而,很可惜,他发家起自文臣的推荐。
  他是文臣派系的人。
  杨洪的儿子杨俊,是代理都指挥佥事,总督独石、永宁诸处边务。
  此时,杨俊手中的军队,《明史》称之为“丢失”……
  兵马去了哪里,大家应该想得到。
  然而,杨洪却死死的守着这个消息,并未告知朱祁镇。
  朱祁镇还以为杨洪依旧是自己的人,于是,不加防备,就让他随军同行。
  朱祁镇准备依照计划,继续朝北方去。
  很显然,他是要继续调兵的!
  就在这时,一个让朱祁镇逃过必死一劫的人出现了!
  ——大同镇守太监郭敬!
  (就是那个土木堡之后,好不容易逃回京师,却被于谦一个字也不问,直接凌迟的人。)
  前面说了——大同军方出击的阳和之战,明军大败,全军覆灭。
  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
  郭敬躲在草丛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郭敬是跟着朱棣的老人,四朝元老,这人不用质疑——朱家的铁杆。
  郭敬和王振的关系很好。
  身为镇守太监,自然有面见皇帝的权利。
  郭敬来了,就急忙汇报:
  “不要朝北去了,那里有阴谋!”
  郭敬具体说了啥,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朱祁镇立刻开始返回。
  由此足见,此时,朱祁镇知道前方有一个惊天阴谋!
  结合前面大同守军“败亡”来看:
  大同右参将吴浩、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平乡伯陈怀……先后阵亡。
  石亨单骑“逃回”,郭敬躲在草丛里……
  (于谦掌权的关键人物之一——毛福寿,就在其中。此后,他改名毛胜。)
  朱祁镇本来还要朝北方去,郭敬一回来,大军立刻返回。
  这个消息,就是逃过一劫的郭敬告诉英宗的。
  这就足以说明,就在大同的北方,已经有了个专门针对朱祁镇的绞杀圈。
  郭敬很可能就是这么告诉皇帝的——“不要朝北边去,那里有阴谋!”
  朱祁镇立刻开始返回。
  但是……
  针对他的杀局,已经布置好了!
  ……
  这才是朱祁镇返回的真相!
  我画了一个行军路线图,在下面,从图上,一眼就能看穿土木堡之变的真相。
  明史将郭敬的话写成——“若行正中虏计。王振惧,遂议旋师。”
  这看看就可以了!
  朱祁镇怕鞑子?
  扯淡!
  你看——朱祁镇回程的时候,听到敌人到来,直接派遣四万人前去迎战。
  这是事实吧!
  他怎么可能听到北方有瓦剌人,吓得赶紧转身就跑。
  这根本就自相矛盾!
  真正的可能——就是亲眼目睹“明军被歼”现场的郭敬。
  他将边军已经叛变,并弄死领军勋贵的消息——告知了朱祁镇。
  得知边军参与了叛乱,朱祁镇知道边军已经指望不上,这才朝回走的!
  ……
  八月初三日,早晨,大军起营之前。
  大同副总兵郭登,立刻建议让朱祁镇从紫荆关入京。
  (郭登这个提议,本身就是阴谋!
  ——后来朱祁镇返回大同,郭登已经夺了大同守将之权,并拒绝朱祁镇进入。
  由此足见,郭登根本就没安好心!)
  王振是不同意的。
  因为这条路道路崎岖,山川众多,根本就不好走,沿途又没有粮仓补给。
  内阁首辅曹鼐、文渊阁大学士张益,却纷纷要求走紫荆关这条路。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就是要行军速度变慢!
  朱祁镇要是跑回京师了——还怎么杀他呢?
  朱祁镇耍了一个花枪。
  他命令大军朝紫荆关前行,走了四十里之后,立刻调头。
  虚晃一枪后,折返向北,回到来时走过的这条路上!
  果然,很快后方就传来消息,王振筹集的粮草,被抢走了!
  出使也先的李实在《北使录》,说的很清楚:
  “行四十里,忽折而东,盖振闻辎重被虏所遮,乃麾军复由故道耳。”
  看看,看看!
  要是朱祁镇不变道,那被抢的就不是粮食了吧?
  朱祁镇必然会被杀死在半道上!
  李实作为亲自面见了朱祁镇的当事人,他的话应该最可信吧?
  然而……
  铺天盖地的宣传——
  却是王振为了在乡人面前炫耀,特意让大军绕道,走到半路,又怕踩踏家乡庄稼,才让大军调头……
  当事人的记载,竟然无人知晓。
  反倒是谣言,尘嚣直上!
  资本,真可怕!
  这到底是为啥?
  朱祁镇如果没有二次继位,自然一切过错都会安在朱祁镇头上。
  朱祁镇又复辟当了皇帝,再说朱祁镇的不是——那饱读圣贤书,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劝谏君王当行仁政的文臣,那不是狗屁不是了么!
  连皇帝都辅导不好,他们这群文臣,还怎么治理国家?
  这个罪,就只有王振来背了呗!
  ……
  (特注:本书会颠覆认知,很多东西无法说的太透,需要有社会经验才能体悟。
  政治她不是非黑即白的好坏,在zz上也没有这玩意。
  因为**读者年龄的原因,可能很多操作,有读者朋友会看不懂。
  我真没办法再细说了,会f书的。)
  ……
  朱祁镇变换了道路,成功甩掉了追兵。
  八月初四,到滴水堡,初五到洪州方城……
  八月初九日,因为临近宣府,自身兵力不足,朱祁镇再调宣府兵马。
  只留下900人,让袁敏主持宣府。
  一直到八月初十,朱祁镇抵达宣府,追兵这才追上。
  然而,诡异的是——不管是军方的夜不收,还是锦衣卫探子,竟然都没有发现鞑子兵。
  这就很有趣了!
  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明——要么是明军在追击朱祁镇……
  要么就是有人故意隐瞒了这个消息。
  朱祁镇返回时,特意更换了线路,然而,还是被人知道了……
  透露朱祁镇行踪的,很有可能就是杨洪!
  ……
  (我忽然想到一个相反的操作。
  郑成功打南京的时候,士绅蜂拥向他投降,甚至派人带着食物犒军。
  郑成功大喜,任命这些士绅为各地县令。
  直到清军杀到郑成功面前,他都还闹不明白——清军是怎么从他收复的境内通过,而士绅却没有预警的!)
  ……
  八月十三日。
  宣府上报说有鞑子杀来。(等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再次返回,宣府首先拒绝朱祁镇入城。)
  听到瓦剌主力到来的消息。
  朱祁镇让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督王贵、广义伯吴克勤、恭顺侯吴克忠领兵出击。
  全没。
  等到天色快黑时,朱祁镇接到前方吴家兄弟战败的消息。
  明英宗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等,率四万余骑兵前去。
  (宁远伯任礼就在其中,任礼返回京师后,交了兵权,以伯爵身份回家养老。
  次年的景泰元年,被命提督京营之三千营。
  景泰二年七月,掌左军都督府事,十一月,调往往南京应天府任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
  景泰三年七月,景泰朝追封他父祖三代诰命。)
  ……
  结果,又全没了……
  ……
  至此,朱祁镇身边,已经只剩下一万来人了。
  这时候,朱祁镇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
  宣府以东,全部都被人占据。(明史说是鞑子,然而被“鞑子”占据的各处城堡,也先却进不去。)
  宣府以西,直至大同这边,也全是追兵,城池都丢完了。(明史说是鞑子,然而——也先依旧进不去。)
  朱祁镇立刻移军,从雷家站赶至土木堡。
  到了这里,终于得到消息,二十里之外的怀来城,已经被“鞑子”占据。
  东归的道路,被切断了。
  这时候,摆在朱祁镇面前最大的难题,反倒不是兵力的稀少。
  而是——断粮!
  已经断粮十几天的明军,沿途吃光了地里的庄稼,这才支撑到了土木堡。
  八月十四日,朱祁镇想要冒险前行。
  然而,四面被包围,他已经无法行走了。
  明史说是缺水,掘地两丈,仍然没水……
  这就是在扯淡!
  就在朱祁镇出发经过此地的时候,还天降暴雨好几天呢!
  七月十九日,过居庸关,风雨连朝。
  七月二十三日,至宣府,风雨大至。
  八月初二,驻大同,雨益骤。
  八月初三日晚,至双寨,大雷电,风雨彻夜。
  你看,接连都在下雨……
  到了八月十四日,竟然没水?
  这不是扯淡么!
  这年头,地下水位还很浅,莫说是掘地两丈了……
  这么多天的暴雨,就算是个低洼处,也早有积水了!
  再说了,后世这里叫“官厅水库”。
  既然是水库,那就是有河流的。
  更何况——不管是明史上说的“二十万人”也好,还是我考证的只剩一万人也罢。
  最少都需要扎下一个方圆数里的营盘。
  这么大的区域内,又是刚刚下过暴雨,竟然挖不出水?
  恰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32》:有这么一句话——“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
  你看,说的就很清楚了,连续多日饥饿,又翻山越岭……
  朱祁镇大军为什么无法行走?
  ——饿的呗!
  就在通州屯粮900万石的情况下——朱祁镇的大军,竟然断了粮!
  这时候,朱祁镇命令负责督办粮草的是谁?
  就是于谦!
  逼得朱祁镇的大军,不得不沿途收割粮食……
  妈呀!
  皇帝出征,竟然不给粮食了……
  能够在短短几天之内,将通州900万石粮食运回京师。
  并总调粮1900万石的于谦,竟然不能维持朱祁镇区区数万兵马粮草?(极有可能只有五万)
  这一路的稀奇事,这运气……
  朱祁镇要是活在现在,每天啥也不用干,只管机选去买彩票吧!!
  保证期期独揽——哪怕是调机器,机器也要出故障——按照朱祁镇的号码,爆了。
  去的时候,不是营啸,就是驻跸。
  返回土木堡的时候,四处都在汇报遭遇敌人。
  然而,他派出去的锦衣卫、夜不收,却始终没有找到敌人!
  朱祁镇四处闻警,到处都汇报自己遭遇了敌人,到处都在失败……
  然而,他抵达大同也好,返回京师也好,却一个人都没看到。
  这……敢仔细想想吗?
  细思极恐啊!
  ……
  八月十五日,人疲马乏的朱祁镇大军,在黎明时分,忽然遇上了一队从南方而来的明军。
  大军突入营内,见人就砍……
  朱祁镇身边的勋贵——全没!
  甚至,就连文臣也没能幸免,一样做了朱祁镇的陪葬品。
  王振见兵败,拔剑自刎……
  (“樊忠锤王振”虽然被吹得很厉害,然而,朱祁镇亲口说王振是自尽。结合朱祁镇后来给王振建报恩寺,给也先立庙来看,这一点该是真的。)
  为什么他们不杀朱祁镇?
  谁敢杀?
  历史上杀皇帝的,有人善终了吗?
  再说了,只要朱祁镇身边没人,就算是皇帝又咋样?
  没毛的凤凰,不如鸡!
  ……
  明史上说朱祁镇大军全没了……
  然而,恰恰,在二十三日,于谦接管京师这一段,又说让王竑接管管辖毛福寿、高礼的军队。
  王竑就是那个活活咬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文人。
  这兵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然后,对毛福寿、任礼、高礼,这三支军队的解释是——自筹大军以赎罪。
  有趣吧?
  短短几天时间,他们上哪里去自筹大军?
  我是不是可以产生一个这样的怀疑——弄死了那些勋贵,毛福寿、高礼、任礼,带着大军跑了!
  ……
  于谦能够夺权成功,得益于八月十五日,杨洪将消息告知了京师。
  反正就很稀奇……
  死了那么多勋贵,死了那么多大臣,杨洪活的好好地!
  杨洪为什么能活着——他儿子杨俊的兵马,就是袭杀朱祁镇的人!
  朱祁镇去大同的时候,一次刺杀不成,为啥文臣纷纷让停留?
  不就是在等杨俊南下,再次动手么!
  朱祁镇一入宣府,大臣也不让停留了。
  这个时候,只能匆忙在前面布置埋伏圈,却因为郭敬的告密,再次失败。
  于是,文臣便让朱祁镇走山路,好前后夹击。
  而杨俊,也必然已经赶到紫荆关这条线上设伏了。
  朱祁镇虚晃一枪,他们只能使尽了手段,调离朱祁镇身边的兵马,同时刺杀勋贵。
  就这样,土木堡之变,终于完成!
  这就是《明实录》在聂忠这一段,不小心说漏嘴的原因!
  “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
  这就是《杨善传》中,也先那古怪回答的原因!
  既至,其馆伴与饮帐中,诧善曰:“土木之役,六师何怯也?”
  朱祁镇在也先军中有多自由——
  跟随朱祁镇的哈铭,就是那个也先要半夜偷偷杀了的翻译官。
  这人写了一本《正统临戎录》,里面讲的就是在也先大营的故事。
  读读这本书,会颠覆你的认知!(史藏和国学网,都有全篇,不长。)
  ……
  而于谦能够夺权成功的关键,除了高礼、任礼、毛福寿等人带回来的军队,以及杨洪、杨俊、郭登等人的配合外……
  最关键的一环——竟然是运河边上,赐给喜宁的土地!
  就是这么几十顷土地,成功让文人集团,掌握了大明的军权。
  这一切,竟然起始自一块地……
  ……
  而今,曹化淳、曹化雨兄弟,也在运河边掌握了一块地。
  还是一个县……
  又该掀起怎样的风浪?
  以上都是作者火之虎vvvv对土木堡之变背后真相的完美创作解说,太好看了。
  向他竖个大拇指!!!!!!
  有兴趣的朋友看看作者:火之虎vvvv写的《我崇祯绝不上吊》,在番茄上看。
  让人民群众更懂历史真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