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迎接历史的潮流

  看着这两人都若有所思的瞧着自己。
  李念恩也只是淡然一笑,没去解释太多。
  毕竟就像他刚才所说的一样。
  在如今这个大乱将至的时代里,即使是他心中没有什么远大志向。
  但历史的车轮的也会逼迫他为了活下去而不断前进。
  正如后世那句名言一样——个人的际遇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还是要符合历史的进程。
  而如今的李念恩,就正是站在一个即将决定历史走向的潮流之上。
  所以他必须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波浪潮。
  才能让他不负自己,也不负这天地。
  带着心中的这股豪情,李念恩也十分坦然的对许寿说道:
  “你现在的处境我相信你自己也很明白。”
  “在你选择了带着灾民跟我进城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没有什么退路了。”
  “即使你想再像以前一样,当个灾民四处流浪也很难。”
  “以往那些平淡而由苦涩的生活,已经与你不相关了……”
  听完李念恩的话后,许寿叹息了一声,“是啊,已经回不了头了。”
  但也仅仅是叹息一声后,许寿就整顿好了自己的情绪。
  毕竟他以往无论是在边军中当牛做马的日子。
  还是家乡受灾之后,带着灾民们艰难求生的日子,都没什么能让他怀念的。
  所以,如今能踏上李念恩这条大船,对于许寿来说,怎么都是一件好事!
  整顿好自己的情绪后,许寿也是双手抱拳,信心满满的对李念恩说道:
  “不过,大人无须担心,草民本就是个见不得天光的戴罪逃卒,如今能得大人器重,已是三生有幸。”
  “所以无论大人有何驱遣,草民都定然听从,只希望能为大人分忧解愁。”
  对于许寿如此的表示忠心,李念恩自然是要夸赞一番的。
  几番夸赞之后,这才仔细的对他讲起了自己年后便要将灾民们迁徙到崇明岛上的打算。
  在仔细的听完李念恩的介绍后。
  许寿略微思索了一会才问道:“还敢请问大人,这崇明岛可是一海岛?”
  之所以是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许寿很清楚。
  若真的是要将这些灾民们迁徙到一个孤悬海外的海岛之上的话。
  那别说是他许寿在灾民中的那点威信。
  就是天王老子来说那都是白扯。
  毕竟作为一辈子生活在背后的内陆农民。
  谁也是不愿意去那些瘴气弥漫、蛇虫遍地的海岛之上过生活的。
  李念恩也看出来了他的这份担心,于是对他解释道:
  “不是,这崇明岛并非海外之岛,而是一个江河之中的海岛,只不过也位于出海口之处便是。”
  “并且这崇明岛乃是江河冲刷下来的沃土所堆积的,是十分适合农业种植的。”
  “而且崇明岛的面积也很大,咱们区区几万灾民在上面生活,那是绰绰有余。”
  李念恩虽然嘴上说的好听,但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一是无论他穿越前还是穿越后,他都从没亲自上过崇明岛。
  只是在地图和地理书上,看见过这个堵在长江出海口的大岛。
  并且据他所知,如今的崇明岛因为还没有后世那样完善的堤坝,似乎每逢汛期还有洪涝灾害。
  所以带着几万灾民想要将这里开垦出来。
  其实也并不是一件简单事。
  当然,崇明岛作为全国最大的冲积岛,土地肥沃一事倒是实打实的。
  在古代这里就有瀛洲仙境的美名。
  有了李乃恩的这番解释之后,许寿才略微放心了一些。
  只要真是一块丰腴之地,那其实他还是很有把握说服这些灾民们迁徙过去的。
  毕竟作为一群已经因为灾害而没有田地的农民来说。
  没有什么比一块丰腴的土地的诱惑力更大了。
  只不过,虽然从常州府南下去华亭县的距离并不远。
  直线算下来也不过三百里路。
  但要想组织这几万灾民徒步迁徙过去,其中的困难之多。
  也是想一想就让许寿的头皮经不住发麻。
  于是他只能试探着的询问道:
  “大人,此去崇明岛,路途颇远,如今又寒冬腊月之际,灾民之中又多为老弱之辈,若驱使这数万之众长途迁徙,其中损耗之人丁,恐怕不再少数啊。”
  “不知大人的安排可能推迟些时日,若是能等到春暖之后,再行迁徙之事,那一切便要好办的多了……”
  许寿的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事实上,如今的灾民已经是经过了一轮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了。
  能活着走到常州城外的也多时身体健壮的青中年群体。
  但哪怕这些青年中年以往的身体再健壮。
  经过这数月的饥饿折磨后。
  其实大部分的人身体素质都已经垮掉了。
  如今还能支撑着的,大多都是全靠着想要活下去的信念在坚持着。
  在这个寒冬腊月去强行迁徙的话,或许那些身体底子好一点的能走完这三百来里路。
  但恐怕许多身体早就垮掉了灾民,却是难以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的。
  不过,如果能等到开春之后,灾民们的情况却又是大为不同。
  因为如今的许寿和李念恩手中是有粮食的。
  若是能借着这段时间,让灾民们吃饱肚子,休养生息。
  许多人其实都是能缓的过来的。
  事实上,许寿说的这一点,李念恩自己也想过。
  但很可惜的是,李念恩觉得迁徙灾民们的时间,是没办法拖到开春之后的。
  这一是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不能在春耕之前,将这些灾民们迁徙到岛上开垦好土地,让他们有机会自己产出粮食来养活自己。
  那这整整一年之中,李念恩都得忧愁去哪里搞来足够的粮食养活这几万人。
  要知道,这开垦田地可不是一件轻松事。
  特别是李念恩估计崇明岛上还有许多农业方面的水利工程需要修建。
  若是能抽的出空来,最好还得修筑出一道能抗洪保田的堤坝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时间去安排,去处理的。
  所以在李念恩看来,这些灾民们的迁徙时间,是能早一天,那便要早上一天才好。
  当然,李念恩既然主持这次迁徙,那他也没法眼睁睁的看着大批的灾民们死在前往崇明岛上的路上。
  所以目前的他的计划是水陆并进。
  身体条件好一点的,就走陆路南下。
  那些身体条件实在检查不了这段路程的。
  则让他们乘坐李念恩即将到手的那六条大船顺江而下,直接抵达崇明岛。
  其实这段路程在李念恩看来,能全部走水路是最舒服的。
  因为和长江中断的险峻不同,常州府至华亭县的这一段长江。
  水流平缓而开阔,是上好的航运路线。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如今李念恩手上的船实在是太少,没法让所有的人都走水路。
  所以只能折中一下,选择双管齐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