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捐款

  院长跟李念恩说:“前院读书的孩子里面,不瞒大人,其实有一小半,都是有人送来的,大多是有家的。”
  有的是真的养不起了,也有点就是把孩子送来占便宜的。
  “这些人啊,想着孩子左右也是记得家了,就想吧孩子送过来,等大了之后,在带回去。”
  李念恩哼笑了一声。
  “想的倒是没,从今日开始本官已经是安排所有的百姓,领取身份证明,若是没有身份证明,那就是黑户,无论是上学也好,还是工作也好,就是到城里买卖东西,都不允许。”
  这一招,李念恩就是要统计好人口。
  同时,李念恩是已经定了规矩。
  “若是有主动遗弃孩子的,是为犯罪,惩处五十大板,罚银钱一两。”
  院长摸着胡子响了半天,才是说:“妙啊!大人的这一招用的妙啊!”
  虽然也有弊端。
  但是绝对是利大于弊啊。
  “如此一来,丢弃孩子的人家,就会大大的减少了!”
  而且,每人每户都是有了身份证明之后,有外地贼人作乱的可能性,也是减少了。
  只是,身份文碟这东西,也不是以前没有过。
  “身份证明,不知道大人打算是如何制作?可能够轻易仿制出来?”
  李念恩摇头:“自然是不可。”
  他会使用纸张,制作出硬质防水的卡纸出来,并且都会盖上官印,做好防伪。
  这样,就能够轻易的辨认出来身份证件的真假了。
  “不过,为了吃饱穿暖,将孩子送过来倒不是不能够理解,可若是为了读书,本官不是在城中,设立了书院?”
  为何还会有人,为了读书将孩子送到孤儿院来?
  院长笑道:“大人,虽说您所设立的书院,学习所需要的束脩已经是十分的低廉了,然而或许是有人家还是出不起,又或许是……”
  李念恩懂了。
  又或许是,有人就是这么抠门,一点点的钱,都是不想出。
  可现在的经济,到底状况还不到特别的好的程度。
  若是将所有的学生,学费都减少了的话。
  学校,就是完全的慈善事业了。
  起码现在,还是支撑不起的。
  他的慈善堂和书院,并不光是设立在了常州府一个地方。
  已经是在各个,地方都在修建。
  这一处地方的花销,或许还是个小数字,可地方多了,那数字就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花费了。
  教书的先生,也都是要生活的,自然也要领取月钱。
  便是有好心人,愿意免费教学,也并不是所有的先生,都是好心人。
  李念恩从慈善堂回去之后,就是陷入深思之中。
  要如何,才能够略微的解决一下眼前的困境呢?
  或许……可以在从那些有钱的官员身上想想办法?
  不,不太行。
  那些有钱人,是等他过一段时间,以筹集军费为由,要留着宰一笔的。
  总不能够总是盯着一只羊薅羊毛。
  时间久了,羊是会跑的。
  像是这些肥羊,那还是需要慢慢养着才行。
  既然是官员不可。
  那就从世家大族,和富豪乡绅那里想想办法。
  李念恩眼珠子一转,有了注意。
  第二天,当即就是直接命郭嘉琪和谢朝阳,拿着锣鼓,走街串巷,募集善款。
  “当!”
  锣鼓声音十分的震耳朵。
  郭嘉琪扯着嗓门喊。
  “将军说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穷苦孩子募捐学费,若有好心人捐款,将会记录成册,流传千古啊!”
  郭嘉琪接着扯着嗓门喊:“将军还说了,普通人家都不容易,若是有人捐款,一次一枚铜板即可。”
  言下之意,就是有钱人家,那就不能少捐款了。
  郭嘉琪和谢朝阳两人,走街串巷。
  到了富贵人家,就是敲门将李念恩的意思说一遍。
  说是捐款,这都已经敲门了,那就是讨要了。
  管家为难及了。
  这不是给个几个铜板就能够打发的事情。
  也不是他能够擅自就能够决定的。
  “几位官爷稍等,小的去请示请示老爷。”
  像是这样的人家。
  李念恩也是已经叮嘱过两人了。
  若是为善的,就主动告诉一声:“大人说了,虽然是募捐善款,却也不好收下太多,做多也只要一两银子。”
  如此,就省的人家还要思索拿多少钱合适。
  若是有愿意多捐款的,也告诉对方,可将善款送到衙门去,会有专人负责这一块,将所捐献的钱,做个详细的记录。
  若是苛刻的富商家,那就不说这个,让他们先发愁发愁,决定好了拿多少银两之后,在说这话。
  至于后面的话,那就没有必要说了,因为说了也是无用。
  李念恩坐在宅子之中,被几个丫鬟看着喝汤药。
  “大人,您的这个方法真好,一两银子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又是不用有人给的多有人给的少丢了脸面,肯定是都愿意出一两银子的。”
  这样,不得罪人。
  想要做好事儿的人,也知道应当将银子,送到什么地方去了。
  “还好吧。”
  他一次要的钱不多,一两银子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
  就算是那些小气极了的人家,也就是心里不舒服一下,背后骂一骂他而已。
  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更何况,这个钱他还是全部都会账目明确的公布出去,用到了什么身上,也都清清楚楚。
  也不怕这些人,会闹到朝廷上面去。
  “这倒是能够补贴一番,却也不是长久之计。”
  总不能一个月,就走街串巷,来这么一次吧?
  倒也不是不行。
  可若是总是用这个方法的话,有些捐款过一次的寻常百姓,就不好意思在不捐下一次。
  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
  不会对一般的人造成多大的负担。
  “另外,本官已经下令,不可对捐款之事情私下里议论,以免伤到那些没钱读书的孩子的自尊。”
  其实,是担心有人用这个,来讨论谁家捐款谁家没捐款。
  捐款的自然是好心。
  可没捐款的,也许是家里条件不好。
  总是讨论,大人倒是还好一些,心里承受能力在那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