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人物》专访

  ——幽默、爆笑,打发时间
  ——有善有恶,有理想,有情感,也会妥协,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完全被很多神来之笔打动了
  当读者纷纷对《明朝那些事儿》表达看法的时候,沈哲在燕京一家咖啡屋见到了齐思远。
  一名三十七八岁的男记者,供职于《人物》。
  深色西服,白衬衫,没系领带,背着那种只能装文件的单肩包,干练又传统的形象。
  相互审视一番,齐思远先笑了。
  “喝点什么?”
  “茶吧。”沈哲也笑着说。
  “嗯,我也是一样,那就上两杯绿茶,健康。”齐思远对服务生说道。
  服务生脸色怪异。
  “我还以为职场人士都爱喝咖啡。”
  “有些为了提神,有些为了彰显生活品位,我是个俗人,提神的话,茶也有同样的效果。”
  “我比你还俗!”
  “哈哈……”
  “正式开始前,先聊聊吧,”齐思远掏出记事本,放在一边,伸出四根指头,“你那本书首月销量就破四百万册,成为目前为止最畅销的历史类书籍,有什么感想?尤其是那些学者对你的一些看法,气愤吗?”
  “我真的成名了,这段不记录吧?”沈哲笑着问。
  “不记录,你看,知道你不喜欢在公众面前露脸,电脑、录音笔都没带。”
  “那我就说说,”沈哲组织一下语言,“看到那些前辈很不满意,我倒能理解,毕竟那是他们投入一辈子精力的领域,结果被搞成另一番模样。气愤不至于,因为世界上很多人有不喜欢你的理由,成名太早就是其中最有道理的一个,应该理解。”
  “只是有些怨气?”
  “不是怨气,是委屈……”沈哲开了个玩笑。
  中年记者叹口气:“我们和西方不同,对年少成名的看法也相反。”
  “以人为纽带和以利益为纽带,自然有差别。”
  齐思远怪异的看了一眼沈哲,这时服务生上来,把两杯绿茶放到他们面前,谈话暂停。
  等服务生退下去,齐思远道:“好吧,至少已经对你有了一些了解,本来还担心和年轻人交流有障碍,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先提醒一下,这次采访,主要是表达你个人对历史研究的看法,《人物》关心的只是学术方面,对人物本身反而不会太多关注。”
  “这个最好了。”
  齐思远打开记事本,准备好后才说道:“首先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历史的?”
  沈哲迟疑了一下。
  说三岁肯定不行,会把人吓着,晚熟的孩子还在吃奶呢。
  “小学毕业吧。”
  齐思远进入记者角色,边听边迅速记录下来沈哲的话语,抬头看看沈哲。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被认为是小说,你赞同吗?”
  这是彼时空原作者当年明月面对的最大问题,如果承认是小说,一切争议都不存在了,但这部书做的却是科普历史的作用。
  “不是历史,也不是小说,在我看来体裁并不重要。”沈哲摇头道。
  “亦正亦邪?”
  “可以这么认为。”
  ……
  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专访,都是沈哲对历史的相关看法。
  其实,生活在穿越历史大潮、经历了历史虚无主义洗礼的沈哲,哪里还有能让历史学界认同的看法。
  彼时,把支流当主流、演义和小说当真实、穿越回古代改变历史……试卷中,甚至出现“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答案,不知道将来的华夏,会不会有这种奇葩小学生。
  幸好,他有一个世界研究者的支持。
  采访中,沈哲也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做了一番解释。
  “历史著述都是研究者创造的历史。”
  齐思远有些动容,沈哲这句话足以把那些“还原真相”的老学者气歪鼻子。
  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是过去,无法重现。
  所以现在被学者、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都经过描述、归纳,和真实的历史不同,甚至相反。
  无论承认与否,古今所有的史书中,无不包括研究者本身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太史公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中的“臣光曰”……都表达的是个人观点。
  造成“历史真相”无法还原有很多因素,历史资料的局限、研究者的立场和水平……
  最后,沈哲又把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抛了出来。
  “研究历史有两个用处。”沈哲伸出两根手指。
  “一是应用在当下,以史为鉴。”
  “二是作为载体,把思想传承下去,影响后世。”
  ……
  齐思远合上记事本,一脸不可思议。
  这不是《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幽默搞笑风格,而是属于正经的学术范畴。
  “十岁开始研究历史,如果刚才还有些怀疑,现在我不得不相信,你为什么不考历史系?”
  “研究是爱好,一辈子研究就是折磨。”沈哲笑道。
  “这是年轻贪玩吧?”齐思远微微摇头,“不过我已经能够想象,这篇专访面世后,肯定会在历史学界掀起十级地震!”
  沈哲笑笑没吭声。
  说了老半天,都是彼时空著名历史学家的学术成果,虽然散乱,但中心很明确。
  ——坚持历史实用主意,反对为研究而研究
  像原作者的笔名一样——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历史到底如何,只有月亮知道。
  ……
  外界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争论还在持续。
  最高兴的就是东方文化一干员工,越争议销量越高,眼看着就要突破五百万册大关。
  沈哲也有些吃惊,想了想,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读者群更大、议论声更多、没有经过网络免费发表……看形势七部下来,破五千万销量都没问题,和彼时空相比,翻了数倍。
  齐思远再次打来电话,问沈哲是否需要花点时间整理出来。
  因为专访是对话的形式,内容散乱,沈哲选择的又是好几位大师的学术观点,如果不是最后点明“实用”两个字,可能一时都搞不明白说的是什么。
  “没关系,乱就乱吧,自然会有人整理。”
  三天后,《人物》期刊发行,上面刊载了齐思远以“历史研究那些事儿”为题的专访。
  全文都采用了他和沈哲的对话,没有修改整理。
  刊物飞入大学校园、研究所……
  一位在校大学生,冒冒失失的闯进了学术界,语落惊风雨。(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