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局中局
一个月前12月13日,张宁和苏保华的第一次洽谈。
“张宁,虽然我觉得你的计划不错,可是你知道你这么做,我们苏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大的工程是不能出一点点的岔子。万一在络传播,假的也有可能变成真的。一旦被人利用,我们这百亿的投资,未来10年苏氏的盈利来源,业绩保障,立刻会有坍塌的风险。”苏保华对张宁的这个提案,有些担心。毕竟他是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人,他必须得对全体公司负责。
“爸,只需要派几个人最得力的人下去,以演习的名义,组织两次员工集会行。我们也只需要拍两张照片可以了。对员工根本不需要说让任何话。不需要报,不需要,更不需要电视进行宣传。”张宁信誓旦旦的解释道。
“演习?好!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苏保华赞叹道,可是立刻又担忧起来,说道:“可是这样,赵建国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他赵建国既然都不可能看到,我们做这件事情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别人,这么做显然是不够的。可是赵建国,做多了反而会令他怀疑!”
“怎么讲!”苏保华已经被张宁似是而非的话吸引了。
“我研究过赵建国,发现赵建国这个人是一个及其深沉,内敛的人!他做的那些项目,很多的人一开始都不看好,而且是现在我们解读起来也会觉得风险极大,可是他赵建国却做了。他并不是莽夫,而是胆大心细。他思维方式和大多数人都是相反的。当然他也不是乾坤独断的人,他每次都会试图说服那些与之共同打拼的人,而不是简单以最高的领导权力压制手下范,最后又被证实他的决策是对的。不可否认,他赵建国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时而胆小,时而胆大。决定之前,反复思虑,又或者说有点优柔挂断,时常的举步不前,犹而不决。可是一旦决定,又变得雷厉风行,果敢果决,坚毅钢韧。如果硬要说,他和国历史的谁有些相似,一定是曹操。说穿了,赵建国多疑,这是他最大的一个特点。”
“你说的没错!他确实是这样的,和他老子一个德行。”苏保华大声说道。
“这样一个人,他永远不会看别人想给他看的东西。他一定反其道而行,从对方做这件事的动机着手,分析他的性格,从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验证事件的真实性。”
“爸,我也不想冒犯您!可是从那次婚礼我也看出来了一点。你在控制舆论方面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您说是吗?”
张宁的话让苏保华顿时警觉起来,他的这一面,实际并不愿意在乎的人知道。现在对他最在乎的莫过于女儿苏晓莉了。他慌张的解释道:“晓莉也是这样想我吗?”
“没有!晓莉不会这么想你!您放心好了!我也不会和她说任何商业的事情。”张宁安抚着惊慌的苏保华。
“你说的没错!我的父亲以前是专管这一块的!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受他提携的。”他低声说着。
“我知道您,赵建国也是知道的!以他多疑的性格,他绝对不相信,苏氏这么大的计划,能够在络舆论,无限制的传播。以您的手段,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又会造成极其恶劣后果的事情。作为领导人的您,一定不可能放任事态的发展,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将火苗完全的扑灭。”
张宁的一席话,让苏保华顿时冷静下来了。在心里感叹道:“这才是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啊!”
“你认为两次演习,什么时候做是最好的!”苏保华恭敬的说着,在他的心里已经将张宁摆在和自己高样的高度。
“这第一次演习必须在您开始和曹氏的王静怡正式合作之前,今天13日,假设18日交易,那么14,15,16日!都可以!至于第二次,在赵建国完全清空曹氏的股票之后,我们苏氏开始清空股票之前最为合适。”
“好,18日交易!第一次的演习时间定在16日。这两个数字好,我喜欢。”苏保华大声说着。这样行动的时间也确定了下来。
苏保华毕竟也在商场打拼了这么多年!张宁这所以这么设计,他还是清楚的。这样的安排,使得苏氏这次的买卖曹氏股票的行为,和两次演习事件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因果关系。
“爸,我知道这个100亿项目的20亿投资,你已经准备好了,银行已经给您备好了资金,随时都准备放款下来!而且苏氏的资金状况也是良好的!可是我希望您和银行签署一份附属件,以曹氏3%的股份质押给银行,作为贷款20亿的条件。”
“你说的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我不明白这样的贷款协议有什么用!任何人都不会相信有这种贷款协议的,贷款20亿,抵押品却还不到2亿!何况赵建国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更不可能相信。”
“我是要让他猜!让他不信。”
“你的意思是烟幕弹。”
“对!烟幕弹!”
“以赵建国多疑的性格,他肯定明白这件事情的不合理。他一定会认为我们这么做只是一个烟幕弹而已。而放款时间和股票交易的时间相同,他赵建国一定会认为我们这么做只是为了将他的注意力引到这次的收购案来,而故意设的局。他根本不会相信。”
“局局啊!张宁,太精彩了!”苏保华异常的兴奋。
“爸!18日交易完后,贷款拿到以后,我希望您立刻对外界宣布向旗下子公司投资5亿。”
“你怎么说,我怎么做!”苏保华已经对女婿绝对的信任了。他当然清楚张宁这么做的真正用意了。
“张宁,你的安排我全部照办,只是有一点我还是有些担忧?”
“您请讲!”
“我那间化工厂的员工可是很多的,这么多的人保守秘密是很难的,万一赵建国派人去查勘,碰到下面的员工穿帮了怎么办?”
“我们只需要告诉这些员工,这次演习的时间其实是2个月,而且在这个过程,我们总公司会派人随时抽查,会有便衣和员工交谈,考察的是员工会不会泄露公司机密。这样公司的员工不会随便的乱讲话了!再者,这两个月化工厂大门紧锁,门外设置心腹之人守候在场外各个要道。”
“大门紧闭!这样做,赵建国会不会怀疑?”
“公司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内部整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好!我明白了!我马着手心腹之人处理。”苏保华明白这些心腹之人才是这次事件的关键,赵建国需要的信息,一定是由他们转述到赵建国的耳朵里。
“只是这样有点苦了那些被您下放下去的员工了,他们毕竟时时刻刻得守在工厂大门口。”
“张宁!做大事,不能妇人之仁!对于他们,我首先是信任的。再者,任务完成后,我一定会重重奖励的。”
“明白了!爸~!”
......
赵建国的信息张宁是从曹娉婷的口得到的,从他知道赵家父子对曹娉婷做的那些事情之后,他在心里将这二人当做了头号大敌,时刻准备着找机会扳倒他们。多疑是人的性格,有贬义和讥讽的含义。可是它也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是思考全面,行事精细,不那么容易当受骗。相对于鲁莽,冲动,多疑实际更适合一个决策者的品质。
张宁之所以能够理解,能够料敌与前。因为他自己同样是这种性格。是因为互相理解,针对赵建国做的所有假设,都在自己的脑海已经无数次的论证过了。对于赵建国这种人,不能给他一个答案,不能简单给他一个结果。而是给他一条可以思考延展的路,给他一条思维逻辑。
换句话说,我只要确认我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反推寻找导致这个果的因是什么。按照这个果,提供需要的条件。对于赵建国他要达到这个,必须不断的测试现在所出现的条件,也是一个个的因到底有哪些。思维逻辑加所知道的条件,再加行使这件事情的当事人的处事方法,最后赵建国心“真正的路线”只有一条路了。
赵建国明白,张宁也是明白的。
张宁最担心的事情是赵建国被苏保华彻底的吓住。不敢再重回股市,实行收购计划。而对于赵建国完成收购却有两个非常大的障碍。苏保华和王静怡。当然苏保华占了更大的部分。
因此,张宁必须得想办法让赵建国觉得苏保华是毫无威胁的。
怎么样才是没有威胁的呢?内乱,自顾不暇,这是张宁要的果,这是这条路的终点。张宁给出的信息,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赵建国得出达到这条路的唯一思维逻辑。
但是这个果,又和苏氏参与收购形成了一个悖论。自己都内乱了,还去收购,那不是找死吗?怎么破除这个悖论。只有使得这次苏氏的加入,获得他应该有的利益。而且这次的利益,大的可以解决这次内乱,这次的危机。让赵建国认为这才是导致苏氏参与收购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和赵氏为敌,帮助王静怡那个黄毛丫头。
苏氏以1.8亿的金额买入王静怡手3%的股票,让赵建国认为这3%的股票是苏保华解决“这次内乱”的真正方法。苏氏差20亿的资金缺口解决危机,这是赵建国能够得到的信息,换句话说赵建国一定会认为,苏保华能够得到20亿可以解决一切的危机。借款虽然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岂不是更好。
而王静怡这时候的到来,对于苏保华来说简直是雪送炭。他知道了赵建国的收购曹氏的计划,以后股票一定会大涨。在和王静怡讨价还价之后,以1.8亿现金买入曹氏3%的股票。由于股票半年后才能卖出,因此这半年内苏保华一定会让股价涨,涨半年涨到他认为可以卖出的位置。苏保华还能够再买入2%以内的股票,这样苏氏的股份不超过5%,半年后减持,赚的才是他自己的。虽然日后股价会大涨,但是以15亿资金买入2%以内的资金,推高股价是搓搓有余的。与此同时的同一天宣布,向子公司注资5亿。这么做:一来可以解决化工厂的罢工事件,安抚员工;二来:钱确实打入了化工厂,佐证了这件事的真实性。而之后化工厂的罢工停止,之后没有再闹,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这是张宁给赵建国的一条逻辑思维。
之后赵建国由于知道苏保华的参与,决定全部清仓曹氏的股票,彻底的退出收购计划。可是之后的10多天里,苏保华除了3%的股份无法卖出以外,剩下的股票全部以高价格卖向了流通市场,由于是王静怡在接盘,最终王静怡再一次着了苏保华的道,高位接下了苏保华的股票。
对于这件事,又形成了一个悖论,苏保华明摆的是要曹氏股价涨半年,而后将手3%的股份高价抛向市场。竟然这样他干嘛要让赵建国跑呢?有他的收购计划,股价不是涨得更加的好吗?
因为赵建国是不是收购,苏保华不能肯定是很正常的。也有可能赵建国同样想在高位将拉高的股票抛向市场呢!到时候苏保华变成接盘侠了。可是他手总共也只有15亿资金,怎么可能在高位接下赵建国这么多的股份。接不住,股价定会大跌。竟然赵建国是个不确定的因素,那么还不如早点将这个定时炸弹清除出场,所以才有了苏保华提前暴露,逼着赵建国出局的这一环。而后自己手10亿资金,配合王静怡在半年内拉高股价也是绰绰有余的。
那么第二个悖论来了,既然苏保华已经决定自己单干,拉高股价。可为什么又在接下来的10几天内,在5元的价格将手能卖的股份清空呢。难道苏保华并不是这样想的,而是算苏氏有破产的风险也要和他赵建国斗到底吗。当然不是了,因为这之前,化工厂又发生了第二次罢工事件。员工因为5亿资金被供应商拿走了,没有得到之前谈好的利益,罢工第二次发生了。也因为这次的罢工,打断了苏保华心的计划,不得不放弃之后要运营半年的计划,完全是不得已为而为之。更从旁再次佐证了一点,苏保华的化工厂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随时拖垮苏氏企业。
这是张宁给赵建国制定的另一条逻辑思维。很明显和第一条是环环紧扣的,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
为了增加这次事件的真实性,表现苏保华老辣的性格。卖空曹氏股票的苏保华公开宣布给女儿苏晓莉买了一栋价值5000万的豪宅。这么做一来可以展现苏氏的实力,虽然苏氏在罢工,可是这件事情是元旦过后很多天才宣布的,明显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危机已经完全的解除了。要不然罢工的员工又怎么可能放过奢侈的苏保华呢。
再者,掩盖苏氏的危机!
没钱怎么可能在这个关口给女儿卖豪宅!这是张宁要告诉赵建国的,因为这种行为确实符合苏保华这样一个老沉企业领导人的风格。俗话说得好,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样是破除谣言最好的方法。
当然如赵建国所料,那栋豪宅怎么可能值5000万呢!连500万都没有!因为这确实是苏保华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自己女儿的性格,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父亲这样去破费!
至于不怕被舆论查吗?怎么查,哪个富豪没有隐私,为什么要把房子买在哪里这么隐私的事情告诉别人。没有地址,怎么查。
可是这样的一个设计,赵建国如果根本不知道,不会主动查找一切事件的原因。那么张宁不是一拳打在棉花,毫无着力点吗?
所以一定有一件倒逼着赵建国去查找一切事件背后原因的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不是别人,正是王静怡。
王静怡一家家的求各大董事支持自己成为曹氏的董事长,不惜为了做董事长爆出她和曹娉婷的关系。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的。那么这些摇摆不定的董事,一定会将这件事告知赵建国。
以赵建国多疑的性格,自然会觉得怪。王静怡和苏保华合作,根本不需要祈求这帮董事,以苏氏的实力,再加王静怡手的股份,最终想超过50%的股份,根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样赵建国着手调查苏氏,变得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个过程,也让赵建国放下了王静怡的威胁。因为面的一切信息都表明,王静怡是被苏保华坑了。王静怡低价卖出,高价买入。花光了所有的钱,买回的股份竟然之前的股份还少。这样一个败家女主持曹氏大局,赵建国怎么可能放过“老天”赐予的这样的千载难逢的收购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