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普天之下,可有圣君?

  而这边。
  听得老者之言。
  其下的年轻文士们,却皆是沉默。
  他们跟随着自己的老师,周游列国。
  无论是汉,唐,秦,隋。
  每到一地。
  当地无论是天子,抑或者是地方长官。
  都是对他们礼遇有加。
  因为他们的老师。
  乃是当今儒家的领头之人!
  天下人几乎人尽皆知的孔子!
  如此超然的地位和身份。
  所以无论是各国天子,抑或者各地长官都是对孔子和他们保持着尊敬和礼遇。
  但是。
  也仅此而已。
  孔子和他们这些儒家弟子,周游列国。
  所来的可不是为了寻求礼遇和尊敬这么简单。
  如今天下。
  五大霸主国鼎立。
  纷争不断,战乱不休。
  各种苛政重税。
  几乎是人所有的中原百姓,都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再也不复,数百年前大周之时的天下大同。
  而孔子和他们这些弟子周游列国。
  所为的便是恢复周礼,阻止纷争,传播仁爱。
  让天下百姓重新回到周时的安居乐业。
  也正是这样的目的。
  让孔子和这些弟子们周游列国的处境,注定了是充满坎坷的一路。
  毕竟。
  如今天下。
  无论是秦皇赢政,抑或者是汉皇刘彻,唐皇李世民,隋皇杨坚。
  皆是雄心勃勃之辈。
  一心想要的就是一统天下,成为彻底的天下共主。
  又怎么会答应孔子恢复什么周礼,停止征伐呢?
  毕竟谁都是知道。
  想要一统天下的道路上,自然是免不了战争和杀戮。
  如此一来。
  孔子的思想,自然是和这些人背道而驰。
  也正是如此。
  虽然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孔子有大才。
  乃是当世文治最为顶尖之人。
  然而。
  却依旧没有一人愿意邀请孔子入得麾下,也没有一人敢采纳孔子之思想。
  如此的情况也就导致了。
  在这周游列国的十数年里。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直是跌跌撞撞。
  十数年来,几乎是一无所获。
  当初周游列国所订下的目标,也根本无从谈起。
  想到如此。
  饶是以孔子的心性,也不由得缓缓摇头,大叹一声:“人心如此,为之奈何啊?”
  听得孔子这一句。
  不少的弟子们也是神色无奈,缓缓低下头去。
  神色间带上一丝彷徨:“恩师,如今天下各国天子,皆是野心勃勃。想要他们停止战争,体恤百姓何其难也?我们的思想,当真有实现的那一天吗?”
  孔子听闻。
  神色淡然,只是缓声道:“有志者事竟成也,这些事情若吾等不去做,这天下又有何人能做呢?”
  一句之后。
  孔子不再有任何言语。
  带着麾下的弟子。
  径直朝着前方而去。
  出生的朝阳落在孔子和一干弟子的身上。
  拖出长长的倒影。
  在众人的身上,熠熠生辉。
  很快。
  孔子便是带着麾下弟子来到了最近的一处大夏城池。
  见得前方巍峨的城池。
  孔子众人停下了脚步。
  还不待孔子说些什么。
  麾下一弟子便是拱了拱手,沉声道:“恩师,此次乃是大夏境内的河套。”
  “此地在数年前被匈奴从大夏手中夺去,就在两月前刚刚被大夏从匈奴的手中夺回。”
  听得此言。
  孔子缓缓点头,并没有说些什么。
  而这边。
  倒是麾下弟子,若有所思的一个个评论了起来:“这大夏在数月前,刚刚和匈奴爆发大战。朝廷主力数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
  “若不是大夏新皇李烨横空出世,恐怕大夏已经为匈奴所覆灭。”
  “这新皇在登基短短数个月的时间,便是除去了为祸大夏的太后慈禧和前任正统皇帝。”
  “上任人如此短的时间,便迫不及待的除去了太后和前任皇帝,于礼不合。这恐怕又是一个杀伐果断的雄心之主啊。和那秦皇、汉皇等人恐怕没有任何区别。”
  “如此一来,吾等大夏此行,恐怕又……”
  众人一字一句,神色间皆是带上了担忧。
  唯独这边。
  孔子一直是神色如常。
  见得忧心忡忡的众弟子,是不住笑道:“老夫时常教导汝等,观事不能仅看表面。须得以全局出发。”
  “你们言及大夏新皇不尊礼法,盲目杀戮。殊不知那大夏太后和正统皇帝,毒害先帝,篡夺皇位。况且太后和正统皇帝对待新皇本就有杀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新皇不杀之,若非坐以待毙乎?”
  “此刻新皇杀之,并非不合礼法。”
  孔子一言。
  前方最早跟随孔子的几名弟子皆是缓缓点头,若有所思。
  而后方的有些弟子,却是眉头紧皱。
  望向面前的孔子,是缓缓拱手道:“夫子曾言,君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今大夏新皇当政数月,便在朝堂上杀戮不断。不仅杀害太后和正统皇帝,又大肆屠戮朝臣。如何仁?”
  孔子闻言,脸上依旧是笑意不止:“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若前以善人治邦,大夏自不必如此。然如今大夏纷乱,前太后、天子为祸已久,仅非仁而能止矣。”
  听得孔子此言。
  那些弟子缓缓点头,皆是拱手拜服:“大善,弟子受教。”
  说完。
  便是又有人好奇询问道:“以先前夫子之言,莫非这大夏新皇乃明君?”
  听得弟子之言。
  孔子却是缓缓摇头:“吾以其朝廷形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
  “为君者,知人善任,可谓之贤;体恤百姓,教化万民,可谓之贤;治国有方,治下清平,百姓安居,可谓之贤;抵御异国,巩固国土,可谓之贤。”
  “若为君者,能善其一者,曰贤:能善其二者,曰明;能善其三者,曰仁;能尽全功者,圣君也。”
  此言一出。
  众弟子皆是低头,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若以夫子之言,能为圣君者,非三皇五帝而不可及也。普天之下,又有何人能为之?”
  众人苦思冥想。
  若以孔子的标准。
  除了上古的三皇五帝。
  他们实在是想不出,能有什么人能够达到孔子圣君的标准。
  就以现在天下的秦皇汉皇等人而言。
  虽为难得一见的雄主,但距离孔子口中的圣君,却依旧是有着一段距离
  听得此言。
  孔子也是摇了摇头,不住苦笑道:“然也,三皇五帝者,千年难遇。”
  “如今老夫垂垂老矣,可能遇上那等圣君?”
  “何其难也……”
  此言一出。
  孔子麾下弟子们也是想起周游列国以来所经历的一切。
  皆是低头,面容苦涩。
  正如孔子之言。
  这圣君又岂是那么好出的?
  如今天下,如秦皇汉皇等人,或许是雄才大略。
  然而在一统天下的野心的加持下。
  疯狂扩展军备。
  如此一来。
  必然是严刑重罚,重税重役。
  对待寻常的百姓,必然是苛重的。
  国力虽强。
  然而百姓们却过得并不好。
  加之世家大族的盘剥。
  可以说。
  如今中原各国的百姓,莫不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是故。
  在孔子及众弟子看来。
  如秦皇汉皇等人,能称之为雄主。
  却并不能算得上是圣君。
  自然。
  也并不是他们心仪的投奔对象。
  如今。
  周游完了其他四国之后。
  他们便之剩下了大夏一国。
  至于李烨这个大夏的新任天子,是否能是他们心仪的圣君?
  不仅仅是众弟子。
  就连孔子都是几乎没有报希望。
  而就在众人踌躇之际。
  城墙之上。
  一则文书,吸引了孔子的注意。
  “这是?”
  “招贤令?”
  几乎是瞬间。
  孔子便是眯起眼睛,神色间带上了一丝诧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