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一一章 以陕甘填西域

  左季高的担忧不无道理。
  敌人养肥了之后杀了肉多。但是还有1种可能,便是变肥的敌人实力更强,最终可能将自己都给填进去。
  不过董良却不怕,因为他知道沙俄内部的问题显然要比所有人看到的都要严重得多。
  就连欧洲人也普遍认为沙俄的统治是强大而有力的。
  这是沙俄长期以来给人形成的人设。作为后来人,董良知道这个国家崩塌得到底有多快。
  沙俄的上层政治是沙皇封建专制国家,实际上是沙皇与贵族共治。
  这些贵族同时又是资本家。
  但是他基层农村却依然还是奴隶制领主。
  沙俄为什么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就算是发生了,也很快就会被扑灭。
  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民。
  华族虽然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治。但是华族的自耕农的比例1直都非常高。
  自耕农能够发动起义,并且成功。
  农奴却做不到。因为农奴在本质上还是奴隶。
  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农奴主之间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依附关系。
  董良没有说出这1层面的原因,只是反问左季高:“季高是怀疑我们的发展速度吗?只要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我们的发展速度将超过整个欧洲。又何必要担心沙俄呢?”
  “现在我们也需要沙俄,通过与沙俄之间的战争,避免与整个欧洲发生全面战争。”
  “听说已经有人跑到罗马去游说教皇,想要通过教廷的影响力,对华族发动1场全面的宗教战争。”
  当初的十字军东征可是持续了数百年时间。
  那个时候的交通和武器显然更加落后,这限制了战争的规模。
  要是现在再次发生1场十字军东征式的东西方大战。
  那么华族即使能够接的住,也势必会影响到华族的发展。
  所以董良暂时并不想与英法直接发生冲突。
  只要英法直接下场,那么战争的规模必然会升级。
  到了那个时候,也许就连德意志邦联诸国都要被拖下水。
  这些欧洲国家虽然各怀心思,但相互之间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董良这次接见左季高,实际上也是要跟他统11下意见。
  很多问题依靠文书往来是说不清楚的。必须要面对面地讨论。
  陈得利1同到敦煌见董良。
  他才刚刚到西域没多长时间。左季高将大部分的政务都交给了陈得利。
  这可不是董良要求的,也不是陈得利主动争取的,而是左季高自己交出来的。
  因为左季高知道陈得利是谁啊。
  那可是护卫军的元老啊。1手组建了华族的国属商业帝国。
  又做过地方大员。执政经验非常的丰富。
  陈得利来的时候说是帮左季高办理后勤补给事宜。
  但是左季高不可能真的将其当成1个后勤官。
  于是在周夫人的提点下,左季高渐渐将自己手中的1些政务交给陈得利。
  比如西域的官办农场、官办企业,这本就是陈得利擅长的事情。
  而后勤物资这1块更是陈得利的职责范围。
  正好由陈得利去与中枢协调,比左季高效率要高得多了。
  “得利,你在西域呆了1段时间了,感觉如何?”
  董良单独见了左季高之后,又跟陈得利单独谈话。
  陈得利在董良面前比较随意,顺手抄起桌上的茶喝了起来。
  仿佛好久都没有喝过水1般,喝完1大口之后,他才说道:“元首,我在西域呆的时间还不够,不过我依然能够看出这里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怎么说呢,您之前提到过华族是大河文明。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再发展到珠江流域,刚刚又发展到黑龙江流域。这么说吧,伊犁河流域也可以承载华夏文明。这里也可以发展成为华族的1个文明中心。”
  董良笑道:“看样子你对这里的评价很高。我们华族1直以来偏安于欧亚大6的东侧,这使得华夏文明偏向于保守。如果这里可以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副中心,那么华夏文明就能够走进中亚。而从中亚南下便是南亚次大6,向西便是西亚和东欧。所以你说的对。我们应该不惜1切代价发展这里。”
  董良又问陈得利:“你认为除了战争收回伊犁河谷之外,西域这里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
  陈得利想了想道:“西域这里是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碰撞的地方。属下觉得当务之急是趁着这次战争改变这里的文化信仰。不过要改变文化信仰,首先1点便是改变人口结构。”
  董良道:“可是我们华族实行的是宗教自由政策,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违背了华族的原则。”
  华族既然说了宗教自由,那么便不能针对某1种宗教进行限制。
  不过陈得利显然有不同的意见:“元首其实您说的不对,咱们华族内部也对洋人的宗教进行限制了啊。”
  这倒是的,因为那些洋人当初在华夏传教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可以将他们视为间谍。
  “会不会因为西域的动荡?”董良问道。
  “如果在以前肯定会,但是现在不会了。”陈得利说道。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华族现在在西域实行的是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西域本地人还是汉人都被纳入到了西域官方的生产渠道。
  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被划分为1个个小单位进行管理。
  而要出现乱子,首先要将人给组织起来。
  “当然了,小规模的乱子可能还是会有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陈得利又补充道。
  董良点头说:“这件事情要提前制定1个详细的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定预案。”
  陈得利知道董良的做事风格,遇到大事都要提前制定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推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案,这样才能够将出错的概率降到最低。
  两人又说到西域的经济发展规划。
  陈得利本就是在华族负责经济工作的。
  他对于工商业体系的建设非常有经验。
  “元首,这是我整理的西域经济5年发展刚要。”
  陈得利这次早有准备。他将1份材料递给了董良。
  上面有西域的未来工商业归化。
  他觉得未来的西域可以发展成为华族的1个商业贸易中心,等到华族的铁路修到迪化城可以通过阿拉山口延伸到西域去,通过哈萨克草原北部可以延伸到乌拉尔山,从夷播海向南可以向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延伸,并且联通波斯。
  西域这里完全可以成为1个辐射到西亚和中亚的政治经济副中心。同时还可以作为对欧洲贸易的6上中转枢纽。
  另外西域这里的地形广阔,光照时间长,可灌溉的农田面积很大,可以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
  尤其是棉花、葵花等经济作物。
  因此在工业上,西域这里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纺织业。
  通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聚集大量的人口,增加汉人的比例。
  同时这里石油、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化工和冶炼等重工业。
  看着这份经济发展规划,董良点头表示肯定。
  陈得利是下了1番功夫的。
  “不管怎么样,先将事情做起来,现在中枢全力将铁路修通,有了这条铁路之后,西域与华族内6将连为1体,等到真正纳入到华族的经济圈之后,西域的优势将更加的明显。”
  “你们现在先将基础打好,左季高打仗,你就管理好后方,不要给军队拖后腿,后方发展得好了,也能够让前方的战士们军心稳定下来。”董良继续说道。
  见到董良说完,陈得利才提出1个新问题,那就是南疆。
  “元首,南疆经过了此战之后,人口的流失非常严重,您也知道南疆那里几乎都是由1个个城邦组成,城邦内部的人相互依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不下点死手,我们今后很难控制那里。现在那里的人口凋敝,要发展的话需要补充人口。”
  董良知道十4军、十5军在南疆杀戮甚重。总司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相当于是肯定了他们的所作所为。
  董良沉思了1会儿道:“回头你将南疆的田亩情况调查1下,可以拿出1部分奖励给有功的将士。前提是他们可以保证这些土地得到有效耕种,可以雇佣,可以将自己在内地的家人迁移过去。多出的部分我再从陕西、甘肃迁移1部分。”
  陕西、甘肃的人口密度早就已经超过了当地土地的负载。
  再加上华族的黄河治理工程,其中就有1项是迁出黄河上游沿岸的百姓,在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沿岸退耕还林。
  为了取水方便,上游的百姓偏偏都住在黄河沿岸。因此这将是1项大工程。
  现在这项工程由张亮基主抓。
  他是河南的省总长,上游治理好了,位于下游的河南水患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所以张亮基的工作积极性很高。
  就像是现在城市中的旧房改造电梯1样。你要是让1个对电梯没有需求的1楼住户来负责,那么永远也用不上电梯。
  要是由6楼的住户负责推进,那么速度就要快多了。
  整个黄河中上游地区需要迁移的人口可能要达到数千万。
  这么多的人口不可能1下子迁移完,只能循序渐进。
  而陕西、甘肃的百姓对于西域的气候最容易接受,两地的气候环境和种植业模式也差不多。
  以陕西、甘肃百姓填西域的政策就这样在两人的商议中制定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