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尚家父子

  青年是杨承应。
  明朝虽然和朝|鲜是宗藩关系,但对朝|鲜在有些方面是大加限制,比如一些用兵的书籍和重要物资。
  这就滋生了走私贸易。
  就像明廷和草原民族的互市贸易,会有人用低于互市的价格卖给草原民族铁锅、茶叶等一样。
  属于利润很高的行为。
  杨承应就是要敲打这些人,从他们的牙缝抠出一些物资,为自己训练明军奠定物质基础。
  很快,就有士兵从几艘船上搜到火器、铁等大量违禁品。
  看到这些物品被来历不明的士兵搜出来,嚣张惯了的船主开始紧张起来。
  “你……你们想把我们怎么样?”
  船主看到杨承应脸上冷酷的表情,紧张的问道。
  “我说过,只要答应我的这个条件就放行。”
  杨承应笑着拍了拍手。
  这一举动,吓坏了船主,以为杨承应要杀他,身躯一震。
  然而,他想错了。
  一个文士捧着文房四宝走上船来,虽然其貌不扬,但眉宇间一股子傲气。
  这位文士正是宁完我。
  “记载下来。”
  杨承应对宁完我道:“把这些物品记录清楚,如果他不肯,我们就笑纳。”
  “等……等一下。”船主赶紧道,“我答应你们的要求。”
  “可以。记录下来,某某走私粮食四百石。”
  杨承应直接定了目标。
  船主都快哭了,载大量的粮食,就意味着不能载货,回去之后要被主人骂死。
  似乎料到他的难处,杨承应“贴心”的说道:“你主人问起,你就告诉他,如果他还想继续做官就老实一点。否则,我要人有人,要证据有证据。”
  “明……明白了。”船主点了点头。
  用这样的手段,杨承应对来往船只都登船检查,从朝|鲜回来的船只就收银子,去的船只就要求带回粮食。
  所有船只都造册登记,相当于影视剧里的“百官行述”,让那些朝廷大员不敢吭声。
  其实,以前在金州中左所有一部分水军,只是武备废弛,早就名不符实,否则也不会让杨承应一而再再而三的勒索这些走私船只。
  靠着这个手段,银子和米粮像流水一样哗哗的来了。
  到后来,杨承应把这些事情交给宁完我,自己只专注在制定训练计划。
  一眨眼,时间到了七月初三日。
  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在五千名京营选锋护送下赴任辽阳。
  结果,由于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极力反对,朝廷从中斡旋,熊廷弼只能在山海关驻守。
  经略、巡抚不和睦的风声也就传起来了。
  “咕噜~~咕噜~~”
  队列整齐的士兵面前,支起一口口大锅,锅里是杨承应花钱买的山羊。
  羊肉的膻味儿在辣椒的辣味掩盖下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羊肉的肉香。
  辣椒在当时属于观赏植物,杨承应把它改成了食用植物。
  由于没人吃它,杨承应采集到不少辣椒,多出来的都让伙夫晒在太阳下面,等晒干了再收起来。
  冬天里,这可是好东西。
  望着羊肉汤,士兵一个个吞咽着口水,脸上写满了想吃。
  这些士兵除了原先辽东军户,还有最新招募的士兵。
  “弟兄们,这些肉还要一些时间才能熟。”
  “在吃肉之前,我先立下规矩。所有人脱下装备,和我一起跑满五公里。”
  “凡是跑满的人,就可以吃肉。没有跑到的人,看我们吃肉。”
  杨承应大声说完,第一个脱掉身上的盔甲。
  其他人纷纷效仿。
  “出发!”
  杨承应带头在前跑,后面跟着一长串明军士兵。
  这是杨承应制定的训练之一,先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士兵们的身体素质。
  有一副好身体,才能练习刺杀等军事技能。
  此前一直让他们吃饱饭,是好身体的第一步。
  跑步锻炼,是第二步。
  对于习惯跑五公里的杨承应来说,这不过是小菜一碟。
  但对于长期营养不良的明军士卒来说,无疑是地狱一般的路程。
  能跑到终点的人,寥寥无几。
  杨承应让跑到的人吃肉,没跑到的人明天再接再厉。
  还立下了规矩,十天以后,落在最后的人,受罚!
  吃肉,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奢侈。
  尽管只是一个破碗里几块肉和少量的汤,连菜叶都没有,每个人吃的津津有味。
  杨承应来看望他们,把想要起身行礼的士兵一一按下,让他们只管吃肉。
  “你们放心大胆的吃肉。今天过关的人少,你们可以分到不少的羊肉。”
  “多谢大人!”
  杨承应又命人送来一坛坛美酒,让他们边吃肉边喝酒。
  在这些吃肉的人中,杨承应发现一老一少最是特别。老的大约四十多岁,少的则和自己年龄相仿。
  最特别的是,他们用一块破布包了一些肉,似乎是打算带回去。
  难道他们是父子?
  杨承应好奇的问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的话,我叫尚可喜。”少年回答。
  杨承应心口如遭雷击,清朝三藩之一的平南王!
  “您呢?”杨承应问中年男子。
  对方答道:“小人叫尚学礼,尚可喜是犬子。”
  杨承应这下确定了,心头大喜。
  这可是一对潜力股父子啊,特别是尚可喜,他对于用兵韬略有着过人的天赋。
  “你们以后做我的亲兵,怎么样?”
  杨承应毫不扭捏,直接开口邀请。
  “愿意!”父子俩异口同声的说道。
  他们父子现在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在杨承应身边做亲兵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自然十分乐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杨承应自信能把他们变成自己人。
  既然做亲兵不能没有门面,杨承应命许尚给他们一人送一套崭新的盔甲。
  吃饭过后,杨承应问起他们为什么留一部分肉。
  尚可喜答道:“家母在家还饿着肚子,想带回去给家母吃。”
  “哦。我让宁先生给你们一些米粮,你们一起带回去。”
  “多谢大人。”
  杨承应又问尚可喜,为什么他们父子来金州卫。
  原来他们父子此前一直待在辽东海州,因听说金州能吃饱饭,所以专程跑来参军。
  实际上,除了他们父子,还有没跑满五公里的兄长尚可进。
  杨承应不想提拔没过关的人,哪怕是尚可喜的哥哥。
  “回去告诉你哥,如果他能跑满五公里,我就收他做亲兵。否则就给我待在军中,一辈子别想翻身。”
  “遵命。”
  靠着跑满五公里吃肉的手段,杨承应默默提升麾下士卒的体能。
  这就好比对病人喂稀粥,等火候到的时候,再去横扫金州境内的山贼土匪,如同弯腰捡起一片树叶那么简单。
  然而花无百日红,杨承应派人在码头敲诈勒索达官显贵的事,终于惹怒这些利益受损的达官显贵。
  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暴雨,正悄然地向杨承应袭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