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 回 魏忠贤权势膨胀

  皇宫大内,天启皇帝正在做木工。
  魏忠贤捧着一本邸报,来找天启皇帝。
  “陛下,金州镇杨承应有本上奏。”
  魏忠贤捧着邸报,弯腰,恭敬的举过头顶。
  朱由校却不拿过去,而是问道:“他上书说什么?”
  魏忠贤保持着这个姿势回道:“他在邸报里说,恳求陛下派一位朝廷大员担任使节,随他一同前往朝|鲜接大明百姓。”
  “处理两国事务,的确需要一位使节。”
  朱由校用眼睛目测树木的弯直,“你看谁担任使节合适?”
  魏忠贤想了想,试探性地说道:“陛下,您看,礼部右侍郎徐光启是否合适?”
  “他?”朱由校把木头放回木工桌,“可以。他在朝中一直为熊廷弼叫屈,把我快烦死了。
  你去,传我的旨意,以他为使节,前往金州镇统管此次迁徙百姓之事。”
  “是,陛下。”
  魏忠贤捧着邸报,就要退下。
  被朱由校叫住:“慢着,熊廷弼的事怎么样啦?”
  “回陛下,三司正在整理证据,不日就可审理熊廷弼。”
  “叫他们快点!这个熊廷弼枉顾我的信任,丢了辽西大片土地不说,还敢跑去找张鹤鸣理论。哼!真是岂有此理。”
  “是是是,老奴一定让他们从快办理。”
  “退下吧。”
  “老奴告退。”
  魏忠贤弓着背,一路退到门口,才转身出屋。
  一出屋,背立刻挺得直直的,听到身后传来刨木头的声音,信步离开。
  他到了内阁,值班的是内阁首辅叶向高。
  “叶首辅。”
  “魏公公……”
  “陛下有旨,命礼部右侍郎徐光启为出使朝|鲜的使节,内阁速速拟旨,咱家也好勾红,盖印,发布出去。”
  “徐侍郎出使朝|鲜?为了什么事?”
  叶向高有些疑惑。
  阁部并没有收到相关邸报,也没有这方面的讨论。
  魏忠贤这才从袖子里取出一封邸报,“这是杨承应的上书,希望朝廷派一位大员担任出使朝|鲜的使节,随他前往朝|鲜,一起接大明百姓,协调两国配合。”
  “竟有此事。”
  叶向高伸手来拿,魏忠贤却往袖子里一揣,不给。
  这下,叶向高明白了,这本邸报是被魏忠贤半路截胡,存心要把这件大功据为己有。
  “既是陛下有旨,老臣自当遵照办理。”
  想着没必要在小事上面起争执,叶向高拱了拱手,便回到自己的桌案,伏案疾书。
  很快,一份旨意便草拟完成。
  叶向高在上面签字,盖上内阁大印。
  魏忠贤一挥手,一个小太监捧着一方宝印上前,紧挨着内阁大印盖了印,勾红,署名。
  “拿去传旨,速度要快。”
  魏忠贤吩咐小太监。
  “小奴遵命。”
  小太监将圣旨放入宝匣,离开了。
  但魏忠贤没有离开。
  “这只是一件事,另一件事,叶大人是不是也该火速办理。”
  “魏公公所指‘另一件事’指的是?”
  “少装蒜,当然是熊廷弼的事!”
  “熊廷弼的事需要谨慎处理,各方意见有很大不同。”
  “哼!你叶大人以前不是最反对熊廷弼,今天居然保他!”
  “魏公公别误会,老夫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没有,就赶紧安排三司会审,陛下等着急了。”
  “这……”
  叶向高有些为难了。
  按理说,熊廷弼丢失辽西大片土地,罪在不赦。可这里面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探讨,实在罪不至死。
  兵部听信王化贞之语,认为建虏不足为惧,连杨承应以区区数千兵丁都能收复盖州,而厌恶熊廷弼的先守后战。
  在派发粮草时,全都给了王化贞。导致熊廷弼处处受制,只能悲哀的退到山海关,麾下仅有数千兵丁。
  仓皇逃入山海关是大罪,可谁也没本事靠几千兵去收复那么大一片土地。
  对于这些解释,魏忠贤通通无视,只道:“陛下已经厌恶,如果内阁再不妥善解决,你这个首辅怕是要做到头了。”
  “这,唉!老夫会尽快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叶向高有些顶不住压力。
  “希望这是咱家最后一次来催你,别让咱家失望。”
  “老夫知道了。”
  得到准信,魏忠贤这才满意的离开。
  徐光启得到圣旨,不得已起程,离开了京城,前往金州镇。
  在他离开的时候,三司会审。
  会审的结果,以功罪一体判决熊廷弼。
  判决的结果,王化贞有忧国之心而无才干,因为被“早就叛国当了内应”的石廷柱、金砺利用,才导致丧师辱国。
  熊廷弼则被认为是意气用事,故意使坏才导致广宁败绩,辽西沦丧,判死刑,并下诏狱等待秋后处决。
  拿到判决结果的叶向高,开始有些后悔了。
  熊廷弼明明什么都没干却落得和王化贞一样的下场,那王化贞是个真蠢货,熊廷弼怎么能和他一样。
  于是,当日便急忙前往皇宫,求见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在自己的木工房,接见了他。
  “陛下,老臣有本要奏。”
  叶向高跪在皇帝面前,弯腰低头,视线不能高于膝盖。
  “一大把年纪,还火急火燎,有话慢慢说。”
  朱由校敲敲打打,他的小木椅。
  叶向高奏道:“陛下,熊廷弼罪不至死啊。况且他的三方布置实际上已经起到了成效,金州镇的战绩便是明证。”
  “嗯?你想说什么就直说。”
  “陛下,臣以为王在晋并非统领蓟辽事务的合适人选,还是熊廷弼更为合适。”
  “胡说八道!你……你这样说话,意思是朝廷此前的决议都是错的?熊廷弼和王化贞第一次丢失辽阳,你说的也是这番话。”
  “陛下,老臣不是这个意思,老臣是认为应该就事论事。”
  “好了!你别再替他说好话了,朕意已决。”
  “老臣遵旨。”
  “不过,念在熊廷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就暂时不杀他吧。”
  “臣代熊廷弼,谢陛下隆恩。”
  “出去出去。”
  “老臣告退。”
  叶向高起身,弯腰退下。
  朱由校目送老臣离开的方向,疑惑不解。
  王在晋上书,也说熊廷弼适合戴罪经略蓟辽。
  这些人都怎么啦?前面明明都骂熊廷弼的三方布置,赞同王化贞的,真是匪夷所思。
  朱由校摇了摇头,继续埋头自己的小木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