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最靠谱的兼职导游

  我们从来不缺国际上支持的声音。
  从建国前的艰苦奋斗,到建国后的现在,来自国际各个国家的友好人士,或援助物资,或援助技术,或者直接搬到这里来定居生活。
  有的是为了爱情,有些是为了神秘,有些是为了梦想。
  魏平安负责接待的果然还是曾经在百货大楼有过“一面之缘”的那几个美国大boy。
  想想也是。
  魏平安这种轧钢厂的工人,要不是跟人接触过,哪有被老外点名随行的可能。
  一般情况下,这群外国友人出行都是有外交部下属外事办安排人员陪同的,一方面是为了翻译,一方面嘛……都懂得。
  魏平安第二天到了指定地点报道。
  当外国人的翻译也不是随随便便的,需要填表,审查,流程很繁琐复杂。
  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刷着绿色墙裙的小屋子,两个干事坐在一边,魏平安坐在另一边,右边那个干事或许是习惯了。
  下意识就拍了一下桌子:“老实交代……”
  把另一个伙计和魏平安,闹了个满脸黑线。
  这一看就是客串的,串台太明显了。
  忙活了大半个上午,赶在午饭前总算是结束了整套流程。
  中午,饿着肚子见到了这个旅游小分队。
  一行七个人,两名中山装男子,上衣四个口袋,左上口袋插着钢笔的那种。
  一个女子,嗯,是个少女。
  眼眸灵动,看脸蛋轮廓,应该是个有酒窝的,但这时脸色却不怎么好看。
  这三人就是京城外事办这个小团队的陪同人员。
  剩下的就是四个外国青年。
  嗯,看面向……估计应该是青年吧。
  其中有三个都是熟人。
  性子冲动的费迪南德,杜兰大学的多米尼克和艾利奥特。
  有人已经在国庆庆典后返程,这几个是想要再多逛一逛,听之前外交部干事介绍,这几个都是记者身份,留下也是为了搜集点报道素材。
  所以,外交部的要求也很直接,要介绍积极向上的,光鲜亮丽的,遮蔽一些有损光辉形象和幸福生活主题。
  “嗨,伙计们,好久不见。”
  魏平安摆手笑着打招呼。
  就像是看到了老朋友。
  来自自由国度的小青年们就爱吃这一套。
  一句话就显示出了不拘一格的语言方式,让他们倍感亲切。
  那种亲切的感觉,又回来了。
  “你好,我叫班森,很高兴认识你,总听费迪南德说你的英文特别棒,但我觉得,伱比他说的还要棒十倍。”
  “谢谢你的夸赞,我是魏平安,你可以喊我费里克斯。”
  “费里克斯,这是你的英文名吗?”
  费迪南德相当好爽,直接把手臂搭在魏平安肩膀上,像是老朋友一样问。
  “答对了,费迪南德,上一分钟我还没有英文名呢,现在费里克斯,就是我的英文名了。”
  “哈哈,那我们就是你名字的见证者了,这太幸运了,要庆祝,吃好吃的……”
  嗯,不出意外,这说话的一定会是比较跳脱的多米尼克。
  相比较更喜欢研究格物用法的艾利奥特,多米尼克已经被京城的“饭菜”彻底俘虏了。
  这也是他一直嚷嚷着继续留下来,再待一段时间的原因。
  “费里克斯在拉丁语中有幸运的意思,我觉得,能再次遇到你们,我是幸运的。”
  “哦哦哦,我们也是幸运的,费里克斯,我喜欢上你了。”
  班森夸张的张开双臂,给了魏平安一个大大的拥抱。
  嗯,一股南半球毛子味儿。
  “嗨,费里克斯,现在你是我们的向导了,那么就先带我们去吃午餐吧,肚子都要饿瘪了。”
  最后半句话,用的是蹩脚的大舌头版中文说的。
  作为一名杜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多米尼克看样子有着不错的语言天赋。
  从见面到热情拥抱,再到准备去吃饭,一共交谈也就三五分钟的样子。
  但这种挥洒自如的社交和语言沟通,已经看呆了两个外事办干事和气不愤的前任翻译兼导游叶文秀。
  叶文秀是有留洋经验的。
  回国后女从母业,进入了外交部工作,后来转正调入京城外事办,负责接待外国友人。
  其能力体现在熟练的英语、俄语以及使用外语向外国友人介绍京城名胜上。
  国庆庆典之前,叶文秀就是负责国际友好人士安娜朋友们的接待。
  安娜就是六次过来访问,今年春天定居京城的那个美国记者,现在是华籍了。
  前天被叫去谈话,竟然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还怀疑是不是自己表达了什么不利于友好和谐的言论……
  这就不能忍。
  叶文秀可向来是心高气傲的。
  受不得这种气。
  所以,哪怕她被换掉,也强行争取了机会,哪怕是被要求“只带耳朵不带嘴”,也义无反顾的跟过来。
  就是想看看这群外国人口里说的最合适的人选。
  今天见到了魏平安,觉得除了看上去挺精神,也没什么三头六臂。
  魏平安为了这次国际性的工作会晤,特意换了一身衣服。
  深蓝色的粗布裤子,专门让张老太太给帮着改了下裤腿,上身是一件白色粗布衬衣。
  脚上是一双单层的黑色皮鞋。
  如果在轧钢厂里穿着,绝对是不伦不类。
  但站在外国人群里,反而显得挺和谐,挺融入的。
  其实,魏平安这打扮,已经有七成牛仔裤配白衬衫的赶脚了。
  但等魏平安跟几个外国人开始“交谈”,就让叶文秀大开眼界。
  是真的大开眼界。
  还从没听到过华人说外语这么顺溜,这么丝滑过。
  就像一个从小在外国长起来的小青年,一不留神跑国内来嘚瑟来了。
  “吃过炸酱面吗?”
  几个外国人猛摇头。
  魏平安看了看自家这边的三个人。
  “魏平安同志,我们也得为这几位国外朋友的安全负责。”
  言外之意,不能吃路边不干净的东西,要是吃坏了肚子,算谁的呢。
  “伙伴们,我带你们吃老京城地道的炸酱面,要知道,没吃过老京城炸酱面,就不算来过四九城……”
  大手一挥,四个外国小青年嗷嗷叫着跟魏平安就往出走。
  余下三个外事办的接待人员面面相觑。
  对视一眼,就再赶紧跟上。
  这仨人,除了叶文秀外,其他俩人的外语水平仅限于打招呼。
  对魏平安和费迪南德几个人的对话,完全就是有听没懂的状态。
  即便是叶文秀,也是连听带猜,才明白个六七成而已。
  带一群外国来的土老帽吃老京城炸酱面,去哪里呢?
  魏平安首选新成炸酱面,出门直奔大栅栏。
  外事办干事气喘吁吁地追过来:“魏同志,咱,咱们有车……”
  “同志,您怎么称呼?”
  “我姓陈,单名一个军队的军,这位是刘志勇刘干事,还有我们外事办的翻……向导,叶文秀叶同志。”
  如果是十分钟前,这两位外事办的干事还吝啬于自我介绍,但听到魏同志一摆开架势,嘴皮子溜得跟秃噜皮似的,三言两语就把那几个外国刺头儿给捋的明明白白。
  这心里要说不服气,那就是编瞎话。
  但面上是不会流露出钦佩之色的。
  公事公办而已。
  “哦,陈同志,咱们能提供几辆自行车吗?”
  “自行车?这……”
  陈军和刘志勇为难的互相对视了一眼。
  “魏同志,这个,不太合适吧?”
  “入乡随俗,有什么不合适的。我来时骑了一辆,他们四个人,给两辆就行,你们要是骑车来的,就给他们匀一匀……”
  真不是魏平安故意计算,但最后的结果就是叶文秀坐上了魏平安的自行车。
  他给媳妇准备软绵绵的后座垫子,被叶文秀鱼跃而起,一腚就玷污了。
  坐垫:呜呜呜呜呜……
  见过一群老外嗷嗷叫着在京城胡同里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吗?
  就跟新时代的大院子弟那样,无非就是没穿将校呢。
  嗯,这天,也不合适。
  白毛黄毛迎风飞舞,这几个外国青年就像是放飞了自己似的,特别的开心,活跃。
  每个人的车技都还不错,班森因为骑得太快车链子掉了,竟然没等到刘志勇下车跑过去,就蹲地上自己上了车链子,又大腿一甩,骑车往前追去了。
  “老陈,这些家伙真是前几天那些特别挑刺儿,特不好对付的外国贵宾?不会被掉包了吧?”
  “你当外国人不懂自行车吗?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要送报纸、送牛奶打工赚零花钱,自行车别说上个链条,要是工具趁手,他们都能自己组装、改装……嗯,我是从外国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的……”
  话出口,魏平安就有点后悔。
  这可不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国内大多数人都以为外国的水甜、饭香,过得都是天上人间呢。
  压根不知道国外的艰苦比国内可不遑多让。
  更别提美国中部和西部,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
  就相当于大西北的人跑到了印度阿三的首都似的。
  除了风俗不同,社会地位其实很多都是相差不大的。
  不然怎么同频,怎么共产,怎么成为同等阶级的友人呢。
  富人怜悯穷人,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去帮助穷人……那是极少数。
  大多数富人跟穷人之间,只是纯粹的阶级对立。
  才会有那句:枪杆子里出权利。
  四辆自行车像脱缰的野狗似的,直奔前门外大珊栏。
  胡同里的新成炸酱面,是一家五十多平的小食堂,白底黑字,写着上下两行,上面一行就俩字:国营。
  下面一行是:新成削面馆。
  这个牌子会持续60多年,成为后来大栅栏老字号京城小吃的标志性餐馆。
  现在,还只是在公私合营下,一间不起眼的小吃馆。
  四个老外在语言通顺,沟通平等且随意的魏平安指挥下,乖宝宝似的排排坐,等着投喂。
  “伙计们,跟我学着,拿起筷子,搅拌……”
  老外有样学样,虽然筷子用的不熟练,但也各有办法,有一把抓样式的,有双节棍持法的,也有模仿成功但不够机动的……
  一时间,欢声笑语不断,连同刻板严肃的陈军和刘志勇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氛围相当的轻松。
  这才是费迪南德他们希望的那种样子。
  这种融洽,也是外事办努力希望能够做到的。
  “喔喔喔,实在太好吃了,嗨,伙计们,不要闹了,真的,这味道,这味道,……简直就是奇迹!”
  艾利奥特舔了一口筷子上沾的酱,瞬间惊叫起来。
  “这家店用的料是六必居的黄酱,六必居是明朝嘉靖九年成立的,换成现在的计时方法,就是1530年……距今天有近430年历史……”
  一连串惊叹声从外国青年们嘴里发出,然后就是吧唧嘴的声音。
  仿佛这样就能通过味蕾品出420多年的韵味儿似的。
  “不要光吃酱,也吃点面。老京城炸酱面这种吃法,传说是面条的……嗯,始祖。”
  魏平安琢磨用词。
  他需要用美式英语表达清楚意思,让多米尼克他们明白这道面条的历史底蕴。
  对于缺乏历史的国家长大起来的人,从细节处透露年代的底蕴,就是最傲娇的装13。
  “始祖,我知道。”
  班森很感兴趣的听,也积极响应。
  嗯,有点捧哏的天赋。
  “对,就是始祖的意思。”
  魏平安一边吃饭,一边开始讲解。
  “面条,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来自于一群外国土老帽的震惊,然后……
  吧唧吧唧……
  吧唧吧唧……
  “……当时所有的面食都统称为‘饼’,用水煮的饼叫‘汤饼’,早期是片状,后来逐渐变成条形……到了魏晋时期,面条的形态就成型了……”
  “魏同志,咱们不确定的事情,可不要胡乱跟他们说,万一传到国际上,是要给国家抹黑,要闹笑话的。”
  刘志勇瞥见强行跟过来以为会闹腾却真的一言不发的叶文秀,小姑娘眸子里隐隐有了让他不舒服的神色,心有不忿,忍不住开口打断了他。
  里面有的意思,是魏平安说了英文,再用中文简单描述意思,起初刚坐下还是叶文秀帮着小声说几句,后来魏平安说得太快,她也就泄气了。
  不是翻译不过来,而是她也听不太懂了。
  所以魏平安干脆就帮着两头翻译。
  反正就是坐着多动几下嘴皮子,也称不上负担。
  也就是因为这个,刘志勇才能听懂意思,也才能找到反驳的借口。
  “北魏《齐民要术》有记载‘水引饼’,已经跟面条极为相似了,晋束的(汤饼赋)中说‘悬冬猛寒,清晨之会……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刘干事,我这可不是瞎说的。”
  魏平安瞥了一眼刘志勇,淡淡的说道。
  陈军瞪了一眼刘志勇:“就你话多。”
  感受到两个同事投过来的目光,刘志勇脸火辣辣的,特别是叶文秀的眼神里的那种淡然,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这么热的天,莫不是心寒了?
  魏平安偷笑。
  祝大家节日快乐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