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朱标授官

  “嗯!”
  郭安微微点了点头,便不再言语。
  朱复等了半晌,发现郭安竟然在闭目养神,不由气急,“郭长史为何不言语了?”
  “此事殿下尚在保密,不愿让太多人知晓。”郭安道。
  朱复气的直吹胡子瞪眼,“老夫乃是燕王府长史,怎能是外人?”
  “没说您是外人!”
  郭安仍是一脸淡然,“要不然,殿下也不会允许您前去农场。
  等到了农场,您就知道了!”
  “郭贼……”
  反正,不管朱复怎么问,郭安便是闭口不言。
  哪怕是朱复大骂郭贼,郭安也只是相笑以对,丝毫不恼,颇有狗贼风范。
  朱复气急,但又毫无办法。
  而前方马车上,朱标则是对这一路上的水泥道路,惊叹不已。
  等众人到了农场。
  农场周围,早已戒备森严,两千个披甲执锐的燕山卫,将农场方圆二十里都监管着死死的。
  丁尚与郭秉雍、郭直等人,齐齐站在农场大门口候着。
  “小人恭迎太子殿下,参见燕王殿下!”
  “诸位都快起来吧!”
  丁尚与郭秉雍、郭直等人,便都连忙起身,满脸激动的看着朱标。
  他们眼前这位,可是大明的太子殿下,未来的皇帝陛下,此时竟然要来亲自巡视他们的农场,还有他们种植的稻谷。
  心中自豪感顿生!
  可惜,这会朱标已经急不可耐,根本顾不上与丁尚、郭秉雍、郭直等人说话,便径直往里面走去。
  身后,朱棣与郭安等人连忙跟上。
  很快,便来到那一百亩稻谷前。
  看着面前那稻穗硕大还又饱满的稻谷,朱标顿时满脸激动。
  同时,曹震与李景隆等人,也认出眼前这一大片稻谷与周围那些稻谷的不同之处。
  朱复则是怔怔的站在那片良稻面前,认真的看了半晌。然后,又跑到隔壁的普通稻谷前,看了半晌……
  再之后,直接干脆站在两片不同稻谷的中间。
  左看看,右看看……
  半晌后,又跑到郭安面前,满脸激动的问道:“郭长史,良稻成功了?”
  好像,刚刚骂了一路的郭贼的那人不是他一般!
  “算是!”
  郭安淡声回道。
  朱复丝毫不介意郭安的语气,继续问道:“郭长史,这些良稻可以亩产多少稻谷?”
  郭安道:“忘了。”
  朱复眼睛直接瞪起:“……”
  当然,朱标的神情也好不了多少。
  不过,朱标并没来回跑,只是在那片良稻外看了一圈,走到一旁的普通稻田处看了一会。
  最后,一脸激动的走到朱棣身旁。
  “老四,你为我大明百姓干了一件大好事啊!仅仅这一百亩稻谷,便是泼天大功。
  往后,我大明不知有多少百姓,都能因你这一百亩良稻,能吃饱饭!
  不知有多少百姓,可以因为这一百亩良稻,而不会被饿死……
  这些良稻,乃是我大明的国本,社稷之基石……”
  朱棣一脸淡然,“大哥所言极是,只要再让郭秉雍、郭直几人研究几年,说不定,这些良稻的产量,还能再提高!”
  “还能提高几成?”
  朱标一怔,随即便满脸惊喜问道。
  朱棣无奈回道,“大哥,研究这些良稻,乃是一个漫长的细致活,至于需要研究多少年,能提高几成,恐怕谁也不敢保证。”
  听此,一旁的郭安微微松了一口气,幸好朱棣还算听进去他的话了,没有乱夸大言语。
  朱标微微点了点头,便又忍不住看向远处那漫无边际的稻田,“老四,这些稻谷可否收割了?”
  朱棣道:“这些稻田,这几日正好熟透,可以收割。要是大哥再不来,我便会让农场老卒与护卫们,开始收割!”
  朱标眼睛一亮,“如此,那便现在就叫人收割,咱要亲眼看看,如此硕大的良稻,可亩产多少,咱要回去向爹好好的说上一说!”
  “听大哥的!”
  朱棣朝着一旁的唐云与丁尚等人下令道:“速速安排人,收割稻谷!
  良稻与一旁的普通稻谷,也都一同收割!”
  “是,殿下!”
  丁尚与唐云几人连忙应道。
  随即,便迅速安排下去。
  数百个老卒与兵将,拿着镰刀,便开始收割起水稻。
  每一个兵将与老卒,都是十分卖力。
  不仅朱标想知道这些良稻能亩产多少,他们这些老卒与兵将们,更想知道,剩下的这些良稻能产多少稻谷。
  要是也和前几天那亩一般,那便足以证明,他们这两年没有白辛苦。
  “大哥,想要将这些稻谷收割完,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我等去里面歇息一会吧!”
  看了一会,察觉到一旁的朱标额头上汗珠又不住的往外冒着,朱棣眉头微微皱了下,有些心疼。
  “不用!”
  这次,朱标却是十分倔强,“这么多的老卒与兵将都在收割水稻,想必很快便可以收割出一亩良稻,咱要亲眼看着,这一亩良稻能收割出多少来!”
  “但大哥……”
  朱棣刚刚说了一句,朱标便直接看向他。
  “唉!”
  朱棣只能无奈叹息一声,他知道他这大哥的性子已经倔了起来,劝不住的!
  想着,朱棣便将丁尚喊了过来。
  “让几个老卒去将稻床拿出来,一边割稻谷,一边掼稻!
  让太子殿下亲眼看看,一亩良稻能收出多少斤稻谷来!”
  “是,殿下!”
  丁尚连忙应了一声,这事他熟!
  很快,老卒们便开始分开割起稻谷。
  同时,还有十多个老卒,则是直接将割出的稻谷,抱出来,当着朱标的面掼稻,将谷粒打下来。
  不到片刻。
  一亩的良稻与一亩普通稻谷,便都收割了出来。
  “启禀殿下,这亩粮稻谷为四百四十五斤……那一亩普通稻谷,为三百七十斤!”
  其实,不用丁尚禀报,朱标与朱棣等人,已经从他们计算的口中,知道了数字。
  “整整多了七十五斤!”
  饶是早已有着心理准备,但听到这数字,朱标仍是忍不住一脸激动。
  朱棣微微点头道:“与上次一般,还是多了两成!”
  一旁,李景隆与曹震,还有随着朱标前来的几个东宫官吏,也都是瞪大眼睛,满脸惊憾。
  亩产四百四十五斤的良稻,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过,甚至想都不敢想。
  “嗯?”
  突然,朱标想起什么,看向一旁的李景隆与曹震等人,“咱记得,苏州府与九江府报上来的水稻产量,最高才是三百六十斤是吧!”
  “回殿下,苏州府的水稻产量最好,为三百六十斤!”李景隆回道。
  朱标微微点头,这次,直接看向人群外的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满眼赞赏。
  “咱早在京师之时,就听过四位农家贤才的大名。身为读书人,却能委身在农场两年,不辞辛劳,耐心研究种植稻谷,还能研究出如此大的功绩,父皇与咱,甚至欣慰!”
  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顿时满脸激动,“多谢陛下,多谢殿下夸赞,小人等人只是一介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能凭借着所读的那些书籍,做出一番功绩,也不枉小人等人白来世间一遭!”
  “甚好!”
  朱标更是一脸满意,“诸位不贪图财富,不贪图名利权势,这般品德高洁之读书人,我大明不多矣!”
  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激动的浑身直发颤。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有朝一日,可以被大明皇帝知道名字,更是会被朱标这位大明太子,当着多么的人面,夸赞不已。
  死而无憾啊!
  而朱标接下来的话,更是让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两眼圆瞪,激动不已。
  “诸位为我大明做出这般大的功绩,造福天下万民,父皇特地要咱赏赐诸位一番……
  如此,咱授四位为正八品迪功郎,每人赏一千宝钞,望诸位日后可继续尽心研究此种良稻。
  日后,诸位想要进入朝廷,为我大明治理天下,咱再亲自赐予诸位实职!”
  “多谢陛下,多谢太子殿下!”
  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直接跪下,满脸激动的通红。
  正八品迪功郎,虽然只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员,但也是正八品大明朝廷官员,每年都有俸禄可以领着。
  而且,还没有固定的职务去劳累。
  此种官职,很多士绅想要,一辈子都没机会。
  而且,还是这还是太子亲自对他们四人授予的,他们也算是这位太子之人!
  朱标微微点了点头,“诸位快快请起,我大明就需要诸位这般的贤才啊!”
  一旁,朱棣又劝道:“大哥,既然已经割出来了,那便进去歇息一会吧!”
  “好!”
  这次,朱标没有再拒绝。
  同时,一边与朱棣走着,一边还说道:“老四,此良稻乃是我大明国本,万千百姓生计所在,不管需要研究多少年,一定要坚持下去!
  要是你北平府不适合研究水稻,我可做主,在京师附近,或是九江府、苏州府,给你燕王府一百亩田地,让郭秉雍、郭直等人,前去研究!”
  朱棣连忙道:“大哥放心,北平府可以研究,我一定不会中断研究良稻之事……”
  朱标有些放心了,微微点了点头。
  等进入一间宽大的房屋内,歇息了一会后。
  朱标便直接看向郭安。
  “咱听闻,研究这般良稻的方法,乃是郭长史所想的?”
  郭安连忙回道:“殿下英明,不过微臣只是提出一个建议,至于后续种种劳苦,都是郭秉雍与郭直四位族兄在研究劳累!”
  “此事,咱也知道!”
  朱标满意的点了点头,便道:“尽管如此,郭长史也有着大功,不知郭长史想要何种赏赐?”
  郭安恭恭敬敬的回道:“微臣多谢殿下看重,只是此番下来,燕王殿下已经给微臣的赏赐够多了,微臣不敢再贪功!”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