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五)

  蜀王钱明义听取着不同官员的意见。
  他综合考虑之后,无奈的说道:“暂时先别管是不是国外势力在鼓动。
  百姓和军官能够被鼓动,那就说明朝廷做得不够好。
  蜀国还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但朝廷必须要拿出太多,让人看到朝廷有所行动。
  再配合宣传和管控,才能把国内的情况控制住。
  一切以稳定为重,前线还在打仗,本王绝不允许后方出现问题。”
  蜀王钱明义综合考虑之后,发现想要解决国内的问题,他只能妥协。
  他是蜀国的君主,但国内群情激愤的情况,他也不可能与大多数人对着干。
  现在交通发达,信息流通快速。
  战国时期,顶尖的人才都在各国流动。
  现在不只是顶尖人才,哪怕是普通百姓,他在一个国家过得不顺心,都会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
  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汉人,全部都是移民。
  他们再次移民,心里根本没有任何负担。
  蜀王钱明义真的一意孤行,百姓对蜀国产生不满,他们真会用脚投票。
  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以来,已经有一部分百姓撤离欧洲躲避战火。
  现在留下的人,那都是相对坚定的支持者。
  蜀王钱明义不可能意气用事,把这些人推向其他国家。
  众位大臣看到蜀王钱明义这个选择,他们一点都不意外。
  现在国内出现动荡,这是较为稳重的选择。
  蜀王钱明义安排好任务,众位大臣各自领取任务,离开王宫。
  总参谋长赵之方刚准备乘汽车离开,他在角落中被黄毛小太监通知,蜀王再次召见他。
  他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刚才的表现,引起了蜀王的注意。
  刚刚蜀王给他留些颜面,对于某些事情没有深究。
  现在召他回去重新问话。
  总参谋长赵之方坦然的跟随黄毛小太监回去,他做的事情问心无愧。
  蜀王钱明义再次见到总参谋长赵之方,他被单独召见,脸上一点慌张的神色都没有。
  蜀王钱明义语气严厉的询问道:“赵爱卿,这次军官上书,有你在背后推波助澜。
  你到底想干什么?”
  “王上,臣确实对这些激进派,进行了一些引导。”
  总参谋长赵之方敬了一个军礼,认真的回答道。
  他看到蜀王钱明义一脸严肃的样子,表情凝重的解释他这么做的原因。
  “王上,激进派军官极容易被煽动。
  臣发现有些人在煽动激进派军官。
  臣担忧酿出一些事故,让这些心怀歹意的人煽动,还不如由臣去引导。
  臣这样做,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
  臣这样引导的原因,刚刚臣也说过。
  帝国军方愿意售卖最先进的武器,他们是想把蜀国当做新武器的试验场。
  红山岭战场表现,帝国大都督府不太满意。
  现在帝国大都督府有两种声音占据上风。
  给蜀国售卖库存的老旧武器,或是把最新的武器,卖到欧洲各大藩属国,扩大武器试验的范围。
  帝国无论选择哪一种,对于我们蜀国来说,都难以承受。
  我们蜀国必须要在帝国没有做出选择之前,不能让这两种声音成为执行的政策。
  至少要等到我们蜀国建立完善的军工产业。
  这才能摆脱对帝国的依赖。”
  蜀王钱明义听到总参谋长赵之方的解释。
  他有些理解,赵之方的选择。
  帝国的影响,蜀国根本无法摆脱。
  但这件事情又不能拿到明面来谈,这太伤至尊了。
  一旦泄露,也会被对手攻讦,他们是帝国的傀儡国。
  傀儡国这个帽子戴上,祖国别想留住人才。
  蜀王钱明义暂时了解到的资料,总参谋长赵之方的忠诚度,还是能够保障。
  他敲了敲桌子,吩咐道:“这件事情,下不为例。”
  蜀王钱明义只能选择轻拿轻放。
  蜀国现在根本经受不起任何动荡。
  除非是总参谋长赵之方真的有二心,只是犯错误,蜀王钱明义不可能大动干戈。
  总参谋长赵之方知道这次危机度过去了。
  他选择这样做,也是审时度势,借力而为。
  他都有心理准备,牺牲他一个,让他所在的派系,成为蜀国的主流。
  这才是他甘愿冒险的原因。
  蜀国失败,那一切皆休。
  如果蜀国胜利,胜利却不属于他们。
  总参谋长赵之方,绝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现在,一切都向着目标前进。
  这场战争结束,他也会找机会,辞去总参谋长这个职位。
  只要他随后不掌军权,派系的人就不会受到清算。
  总参谋长赵之方恭敬的行礼道:“臣知错,绝对没有下一次。”
  蜀王钱明义摆了摆手,道:“回去准备接下来的战争,红山岭地区的战事要升级,甚至不只是红山岭地区。
  瑞国怎样选择,还是未知数。”
  总参谋长赵之方神色轻松地离开王宫,他开始规划蜀国与瑞国第二阶段的战争。
  第一阶段的战争,只是双方进行试探。
  第二阶段的战争,才是真正进入到白热化。
  第二阶段战争取得的战略成果,将会决定两国未来的走势。
  ……
  瑞国盛隆。
  瑞王苏雷看到百姓在王宫前举行集会,支持战争,打倒蜀国。
  他脸上露出笑容,欣喜的说道:“这才是我们瑞国的国民,他们是真正的男人,不害怕战争,闻战则喜。
  有这些素质极高的国民,我们瑞国一定能在未来的欧洲,占据一席之地。”
  首相于天方却没有这么乐观。
  他看着喜笑颜开的瑞王苏雷,建议道:“王上,现在的百姓,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搞这些事情。
  这种事情一般都是有人在幕后组织。
  他们的想法非常明显,就是想要鼓动我国持续在红山岭地区投入资源。
  最好把我国的兵力,牵制在红山岭地区。
  这些国家的做法,陈都能猜测出来。
  只要他们有余力,必然会谁占据下风,那就援助谁。
  让我国与蜀国拼个两败俱伤,谁都无法影响到欧洲的未来。”
  瑞王苏雷反问道:“于爱卿,没有这些欧洲国家的煽动,我们就不会扩大与蜀国的战争规模吗?”
  首相于天方立刻哑口无言。
  他作为瑞国的首相,当然知道瑞国的战略。
  瑞国正在积攒实力,准备在合适的机会灭掉蜀国。
  至少也要把蜀国打残,彻底拿回红山岭地区。
  瑞国遭受到其他国家的挑衅,必然要以最强烈的手段回击。
  瑞国只是前线的战事不顺,这才选择蛰伏,用红山岭地区练兵。
  瑞国积攒完足够的力量,必然会主动出击,以雷霆之势进攻敌国。
  瑞王苏雷从战争爆发的那天,他就没想过妥协。
  现在看似妥协,那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瑞王苏雷看着这些神情激动的百姓。
  他高兴的说道:“有人出钱,帮助我们引导百姓,他们就是在做善事。
  本王之前还害怕,百姓不理解朝廷的政策。
  现在有这群人支持战争扩大。
  朝廷做任何事情,那就有民意的基础。
  我们瑞国之前一直是军火生产大国,每年都能至少出口一千万两银币的武器弹药。
  瑞国不缺少武器,更不缺少拿起武器作战的士兵。
  战争为什么无法扩大规模。
  因为本王怕百姓承受不住。
  现在欧洲其他国家,只是局势紧张,没有爆发战争。
  一旦我们瑞国全面爆发战争,百姓会不会跑,这种事情谁都无法确定。
  现在有了好战的氛围,让百姓渐渐习惯战时的情况。
  对于我们瑞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首相于天方担忧的说道:“楚国等国家,鼓动我国的百姓,他们未必会有好心思。
  我们要提高警惕,防范因为舆论失控引起的问题。”
  瑞王苏雷不在意的说道:“这些国家的手段,早就被我们揪出来。
  我国的报纸管控严格,他们无法通过报纸宣传某些事情。
  低端的办法,就是通过传播流言。
  高端的办法,通过架设非法的广播电台,宣传他们的思想。
  他们所用的两种办法,现在全都被打击。
  这些人只能影响部分人,想要影响所有国民,巨大的投入,这些国家根本无法承受。
  他们能拿出这笔钱,那还不如直接武装军队效率更高。
  至于这些国家之前的做法,他们估计也是战略判断错误。
  我军在前线表现出练兵的可能,这些国家立刻坐不住。
  他们采取刺激性最小的方法,通过舆论来影响国家战略。
  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刺激我国。
  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反倒有利于我国。
  毕竟我们不是真的练兵,而是积蓄实力,调整战法。
  一旦蜀国露出破绽,必将要给它致命一击。”
  首相于天方依旧不太敢相信。
  “难道这只是阴差阳错,楚国等国家的做法,从误导我们,变成我们的助力。”
  瑞王苏雷对于这个情况,他完全不意外。
  “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用自己国家的国情,判断其他国家怎样做。
  得到的结论,一定会南辕北辙。
  楚国明显是用自己的国情为尺度,丈量我们瑞国。
  他们战略误判,那是一定会出现。”
  瑞王苏雷站在王宫的高墙上,他不时冲着下方集会的人群挥手。
  每当他挥手,都会引起人群的尖叫。
  集会的人群,等到傍晚时分,他们才散去。
  首相于天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瑞王苏雷看到这种情况,他笑着说道:“本王之前就说过,堵不如疏。
  这是部落时代的老祖宗都知道的道理。
  这些百姓都很通情达理,他们只是想知道朝廷的态度。
  朝廷不要把他们当做洪水猛兽,耐心的去疏导,哪怕是坏事,都能转变成好事。”
  他们正谈话时,有一辆黑色的小汽车,顺着城门开进了王宫。
  总参谋长陆前进穿着满是灰尘的衣服,前来面见瑞王苏雷。
  他走到苏雷面前,这才松了一口气。
  “臣听闻大量百姓在王宫前集会。
  臣来时就担忧王上的安全。”
  瑞王苏雷一摆手说道:“本王也知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允许百姓在王宫前集会,这已经是莫大的恩典。
  本王不会为了彰显自己亲民,离开王宫前往集会的现场。
  本王知道这些人背后有推手,怎么可能以身犯险。
  谁知道人群中是否有刺客,等到本王接近,直接开枪自杀。”
  王宫的卫队,如果面对拿刀的刺客,他们可以轻易解决刺客。
  现在的刺客都是用枪和炸弹。
  热武器的威力巨大,稍不注意就有死亡的危险。
  瑞王苏雷愿意展现自己亲民的一面,但他绝不想冒着巨大的风险。
  他的孩子太小,瑞国的安危都寄托在他身上。
  一旦他出事,瑞国将会分崩离析,对不起上千万信任他的国民。
  瑞王苏雷直接询问总参谋长路前进。
  “红山岭战场辛苦了了许久,才突破守军的第一道防线。
  这个速度太慢了,国民躁动不安,也与军队进展不利有关。
  陆爱卿一直在前线督战,认为我军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战事进展不利。”
  总参谋长陆前进早就知道,瑞王苏雷必将会询问类似的问题。
  他在前线很少指挥战斗,重点分析蜀军的表现与瑞军遇到的问题。
  最关键的一点,要找到破局的方法。
  这也是他多次前往前线调查的原因。
  总参谋长陆前进,已经找到一些问题所在。
  “王上,据臣的观察,蜀军的作战能力不如我军。
  蜀军的武器威力,要比我军强很多。
  蜀军又是防守作战,充分发挥了武器性能。
  这才导致我军进展缓慢,不想用大量伤亡填平蜀军的工事,那就只能慢慢打。
  想要破局,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蜀军从工事中引出来。
  只要蜀军走出工事,那就进入到我方擅长的作战环境。”
  首相于天方感慨道:“陆参谋长想的办法,确实是很精妙的办法。
  但蜀军绝不会那么蠢,主动离开防御工事。”
  “事在人为。”总参谋长陆前进立刻回答这个问题。
  “蜀军占据红山岭地区,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这个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为了红山岭铁矿。
  我们只要能找到铁矿所在的位置,攻敌所必救。
  蜀军绝对会疯了一样,从工事里面走出来,对我们进行反击。
  这更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情况。
  遭遇战,军官的临机应变与将士的素质密切相关。
  这两方面,我们绝对不会输于蜀国。”
  瑞王苏雷吩咐道:“这个方案听上去可行,方案规划好,再讨论这件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