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第一百七十一章 余川入礼部,沈淳入工……

  沈淳和余川又何尝不是,很难想象,此时殿试的双方,曾在同一考场科举过。
  而今天,池云亭是他们殿试的主考官。
  殿试的题,池云亭出的方向和海禁有关。
  如今海禁已经解除一两年,国库收上来的税收一年超过一年,这是国家大事,但凡有点心的考生,不会不知道这个消息。
  殿试这题,考的就是考生们对海禁一事的看法。
  沈淳和余川比大部分考生知道的更多,知道海禁一事虽然是户部侍郎陆泉提议的,可是暗中却得到帝王的大力支持,要不然就算陆泉想,也不可能成功。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解除海禁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海禁刚解除的时候,陆泉所承受的压力可不小。
  可是解除海禁,又会给内陆,甚至他们的王朝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解除海禁的确增加了朝堂税收,可同时它也助长了民间经商的风气,长此以往,百姓们都去做买卖,再没人种地怎么办?
  凡事有利就有弊,而这些利弊,将左右着考生们的答题方向。
  相比起其他考生的犹豫不决和难以取舍来,沈淳和余川两个就淡定的多。
  毕竟比起其他人,第一次见到帝王会紧张外,他们除了刚开始心头微紧外,现在已经全都放松下来。
  其他考生见到沈淳和余川提笔,有的不再犹豫,也开始磨墨在草稿纸上书写。
  一时间大殿上只剩下笔墨接触纸面发出来的轻刷声。
  除了池云亭这个帝王外,殿试上还有其他官员。
  比如吏部尚书白承耀,就被池云亭钦点为此次的阅卷官员之一。
  考生们的文章,会经过阅卷官们的筛选,只有最优秀的部分文章,才会被池云亭这个帝王亲自过目。
  等沈淳和余川两人写好,准备交卷,看到负责给他们批卷官员之一的白承耀,心里别提多复杂。
  其实按照官员的正常升迁速度,白承耀就算晋升,也不可能晋升的那么快,只用六年时间,白承耀就从朝堂新晋变成吏部尚书,这速度也是离谱。
  那他们呢?入朝堂后,又需要几年,才能成为陛下的助力?
  沈淳和余川两人有些恍惚的交了卷,白承耀冲他们笑着点头,心里很是期待沈淳和余川也入朝堂。
  现在陛下在朝堂的势力,到底还是太单薄了。
  别看皇室宗亲们地位尊崇,之前又被池云亭收拾的干脆利落,可实际上,比起朝堂的官员们来,皇室宗亲们只能算小虾米,朝堂的文武百官们,才是真正难以撼动的大树。
  沈淳和余川两个能在会试得到第一和第三,其本身的实力不用说。
  而会试第二名的考生也不是吃素的,殿试的考题同样回答的出彩。
  还有很多答卷没送到池云亭跟前,这些考生,是这本朝最聪明的一拨人啊。
  而现在,他们全都属于他了。
  此时此刻,池云亭终于享受到帝王的独占欲,心里忍不住微微欢愉。
  殿试最后的排名,自然是延续会试,没有变动。
  也就是说,余川得了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其答卷上被池云亭用朱笔当场写上:第一甲第一名。
  写完后池云亭盖印。
  沈淳还是第三名,探花郎。
  一甲里面沈淳最年轻,再搭配他年轻俊美的容颜,探花郎人如其名。
  成功保住第二名的榜眼则悄然松口气。
  等到殿试排名出来,按照惯例,帝王应给这届的新科进士们分配职位,排名越靠前的进士,所分到的职位越高。
  这就是考生们为什么要争排名的原因,如果说前面的吃肉,中间的喝汤,等到最后,可能连口渣都不剩。
  哪怕是同一场进士,三甲的考生努力一辈子,才得到一甲进士的起点,也是常有的事。
  想到这里,后排的进士们看着最前排的沈淳和余川,心里别提多羡慕。
  别说,要是沈淳和余川两人的排名给他们,以他们和陛下之间的关系,哪怕在三甲也不可能被埋没。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沈淳和余川两人不仅跟池云亭这个帝王有旧,成绩考的还好。
  就在这时,池云亭对他们未来的去向已经安排下来。
  “余川,礼部……沈淳,工部……”
  刚入朝堂的新人,哪怕是状元,也不可能直接分配到重要职位,一般都是先去清贵的翰林院坐坐冷板凳,要么靠资历熬上去,要么选择外放攒升迁的政绩。
  现在第一甲的第一名和第三名一个礼部,一个工部,无疑不合往常惯例。
  好在池云亭没给沈淳和余川太高的职位,没让他们刚入朝堂就把他们架起来,他们被分配到的职位,很符合自己的成绩,池云亭并没有徇私。
  说实话,哪怕池云亭看在往日情分上,稍微对沈淳和余川另眼相待点,官员们也能表示理解,可是池云亭什么都没做,就让他们感到意外了。
  不仅如此,帝王还把有交情的故人安排到礼部和工部。
  这,说句难听的,就算帝王想安插人,也得是像吏部和户部这样的重要职位啊。
  别的不说,户部的户部侍郎陆泉虽是帝王的人,可因为没参加过科举,很不受户部同僚待见,尽管海禁的税收助长了陆泉的声望和在户部的地位,陆泉依旧融入不进去户部。
  倒是余川这个新科状元,在户部官员们看来就挺合适的,哪怕对方真是帝王的人,他们也不介意与之结交和共事。
  可谁知余川居然被安排到了礼部。
  礼部负责和礼仪相关的事宜,哪怕负责主持科举,依旧改变不了礼部在朝堂话语权不重的处境。
  陛下怕不是和余川这个新科状元,曾经的故人有过不为人知的龃龉,现在趁机且光明正大的把人“打入冷宫”。
  相比之下,户部都算的上火.热,毕竟户部现在有陛下拍板,每年户部都会一大笔固定进账,用来修路,但凡工部官员有心,那可就是肥差。
  不管外人心里怎么想,沈淳和余川是欢欢喜喜的接了差事。
  就像礼部在六部中分量不重,加上余川是状元,所分配到的职位,比分配到工部的沈淳高一点。
  至于其他考生,池云亭也没让他们去什么翰林院蹉跎时间,而是问他们,想进六部的哪一部,部门可以任选。
  当然职位就不可能高了。
  饶是如此,依旧让这届进士们高兴不已。
  相比之下,朝臣们的心情就不那么愉悦了。
  翰林院名声清贵,职位也清闲,实权职位比例低,可是六部不同,六部中,再小的职位,手中也握有一定的权利。
  这群官场菜鸟,要是不去翰林院好好磨磨脾气,以后野性难驯怎么办。
  想到此,有朝臣面色为难道:“陛下,我等六部没那么多空闲职位啊。”
  朝堂位置,尤其是实权职位,几乎一个萝卜一个坑,别说还在坑上站着的,就说旁人,也虎视眈眈许久。
  所以这届新科进士前往六部,就是占别人的.道。
  当然他们所谓的.道,都是官员们私底下利益置换,多方权衡利弊得来的结果,他们能拿到明面上跟池云亭说吗?
  他们既然不可能说,那池云亭也就当不知道,“先统计一下,看六部哪些职位空闲吧,先把人安排上,至于没安排上的,也不用急。”
  “诺,陛下。”进士们应声道,心情却不如一开始的欢呼雀跃。
  帝王都答应他们了,可是六部却推三阻四起来。
  虽然他们也知道官场不好混,可是谁能这么快就遭到隐形的下马威。
  但好在不是六部都反对。
  兵部尚书看了他们一眼道:“我兵部的确有职位,但却是给武进士们留的,想必诸位都能理解吧。”
  这个文进士们倒是理解,六部里,兵部和武进士们关系最紧密,向来排斥他们这些文进士,毕竟,兵部只有如此死守,才能保证不被文官们攻破,要不然朝堂会被文官一家独大。
  别说兵部尚书已经明说了,就是兵部尚书不说,也没多少文进士会对兵部感兴趣,兵部排斥他们,他们还觉得兵部不自在呢。
  文进士们理想中的部门,首选的是吏部,其次是户部。
  吏部尚书白承耀还没说什么,其他吏部官员就皱眉反对起来,所拿出来的职位比文进士们想象中的低。
  户部那边也差不多。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礼部、工部和刑部。
  工部需要学木活,他们从小到大做最多,也最会的就是翻书,很少有动手能力强的。
  对于工部,不少文进士心里都有些怵。
  如果说工部是因为不熟悉,那么刑部就是明显的排斥了。
  毕竟动用刑罚什么的,和他们斯文人的形象太不匹配。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礼部了。
  礼部有不少清闲职位,一些文进士当即做下了决定,礼部就礼部,状元公也在礼部呢,
  还有少数人选择去工部,这就是真的感兴趣了。
  最后大部分进士都加入了礼部,少数加入工部。
  等到所有进士都有了去处,也寓意着此次殿试落下帷幕。
  文进士们的事算是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武举殿试。
  不同于文进士是在室内,武进士们的考核在室外。
  如果说文进士们看的是文章排名,那武进士就是比胜负,实打实的腿脚功.夫。
  殿试当天如果精神状态好,武进士排名逆袭也不是不可能的。
  “虎子,加油。”
  虎子武举会试得了第一,兵部尚书对虎子的期望很大。
  文进士那边有余川和沈淳,他们武进士这边也有虎子,真论起来,他们武将在陛下心里的地位未必会输。
  “尚书大人放心,我一定尽力而为。”虎子道。
  “好,虎子,你只要能成为武状元,我一定不会让你升迁的速度比文状元余川慢!”
  此时的兵部尚书还不知道自己许下了什么诺言。
  毕竟在他看来,余川被分配到礼部,能玩出什么花样来,虎子比过余川,还不是妥妥的事。
  虎子闻言笑而不语。
  在余川来京之前,礼部不显是真的,可是余川来京了,礼部要是还想维持原样,那是不可能的。
  很快武举殿试到来,不过除了兵部的官员们,其他官员对于武举殿试都兴致缺缺,“不过是一群只会蛮干的武夫罢了,有什么看头。”
  对于喜欢动脑的他们,实在很难看的起大都一根筋的武将们。
  自然的,武举殿试的氛围,和文举殿试没法比。
  武举殿试,池云亭这个帝王依旧是主考官。
  只是不同的是,今天虎妞也来了,为虎子加油打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