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诉苦

  衙差看到姜宴清和陆昭昭,激动不已。
  自打封州城的消息传到了这儿,县令大人每天都要派他身边的随从过来问上一句,生怕错过了他们的拜访。之前成日里东奔西走的习惯,也变成了固定这个时辰都在县衙内等着。
  避免错开时间。
  今儿个姜解元和解元娘子可算是来了!
  “走,走,小的带您二位进去。”衙差生怕两人跑了一样,赶紧给他们带路。
  “咱们走后门,前面这是不能走了。这阵子天天都有人来击鼓鸣冤,但凡是有谁从这前门过,都得被拽住诉一顿冤。”衙差看着那些人,一脸唏嘘。
  陆昭昭也看了眼那些人,只觉得奇怪。
  于伯伯不是那种能无视百姓疾苦的人,怎么现在看着他们在这儿一直击鼓鸣冤?
  而且,这到底是多大的冤枉?
  能让这么多人都在这排队!
  姜宴清看她目光落在那些人身上,便张口问了句:“那些人为何事鸣冤?”
  “嗨……都是为了活着。那些人,都是附近村子里上来的,前阵子县令大人下令,让各村子都建造村墙。但是时间有些仓促,有些建了,有些村子因为督造的人中饱私囊,将银子和粮食都给私吞了。
  最近大雪,山里山匪下山,祸害了不少的村子。
  这些人都是来告状的。”
  衙差摇摇头,也一脸的唏嘘。
  陆昭昭听着只觉得有些不对。
  “如果这样的话,那为何不见他们?”陆昭昭不解。
  这不是于伯伯的作风。
  “话是这个话,听说这事儿牵扯了一户人家,那家人和京城里什么人有瓜葛。谁都得罪不起。县令大人的顶头上司亲自来保……这也是小的道听途说的,您二位别当真。”
  衙差不敢再说下去,忙糊弄了一句。
  两人跟着衙差到了县衙的后院。
  正碰上了县令身边的侍从,要例行到前院去问情况。
  “姜解元,解元娘子。”侍从忙过来同两人道。
  “问书小哥,你来的正巧,我可是把两位给带过来了,我这还得回去当值,可不敢耽搁了。”衙差忙离开了后院。
  侍从问书则是对两人道:“姜解元,解元娘子,奴带二位去见大人吧,大人等候二位有几日了。”
  “有劳。”
  姜宴清道。
  两人跟着问书到了于县令的书房。
  于县令这会正皱眉看一封封求救的信,富安县下共有一百三十三个村子。
  大的村子不多,只有十几个。
  已近年关,流民山匪作祟,现在乱的快成一锅粥了。
  这还是许多村子都已建了高墙,如果没建高墙,保不齐要乱成什么样!
  县衙门口成日里的鸣冤声,犹如刀割一样的在折磨他。
  上头前两日才下的命令,让他在这两者之间,进退维谷。
  “大人,姜解元与解元娘子登门造访。”
  书房外,侍从的声音,犹如天籁一般,让于县令眼前一亮。
  “快请进来!”
  这是他最近听到最好的消息了。
  问书打开门,请了两人入内。
  两人才一进屋,便见到了这会看着消瘦许多的于县令。
  于县令忙从桌案后大步过来,将两人迎进了屋。
  “最近风雪裹挟,你们一路可还顺利?”于县令关心的问道。
  “一路尚好,今日我们来是来拜谢于伯伯当日赠礼之恩,和多日的维护之情。我夫妇二人在封州所居时间短,并未见识什么封州风物,只得了一本新奇的书,又题了画,赠与您。”
  姜宴清将书双手奉上。
  于县令连忙接下:“礼轻情重,难为你们一路艰难还能不忘旧日之情。”
  “快,别站着,坐下说话。”
  于县令安排两人坐下,亲自为两人斟茶。
  “早知你的学问好,也知道你定会榜上有名,但是真听报喜之人说起解元喜讯之时,还是很意外的。得知消息之后,我连夜便给恩公去了消息,也让他开心开心。
  算着日子他也快回信了。”
  于县令和善的同他们说道。
  说话间,他的目光也落在了两人赠他的书上,脸上笑容一滞。
  姜宴清和陆昭昭两人喝着茶,见于县令的目光落在书上,陆昭昭才道:“于伯伯,今日我同阿清一起来,是有一件事要与于伯伯商议。”
  “为了姜家村缺粮食的事?”
  于县令叹了口气。
  这本书名为愿丰年。
  是一位赶考秀才所写,那秀才家中穷苦,赶上灾年,老母亲凑钱让他去赶考,他徒步而行,后遇见同县的老乡,为他送了一封家书。家书是妻子托人而写。
  在他离开家的第三日,家中母亲与孩儿都饿死在了家中。
  他放弃了科举,回转还乡。
  写下了此书,书中所写,是一个濒死之人,梦到的盛世太平之景,粮食丰足。
  可惜只是黄粱一梦,所以才是愿望。
  后来,此书大卖,对方也成了一位富人,时常行善资助过往的书生。
  这会昭昭和姜宴清送这书,大概是为了粮食吧。
  可是现在他也是爱莫能助。
  他若帮了姜家村,其他的村子该如何?
  县里的粮库没多少的余粮,他联络各家粮铺,也都是吃了闭门羹。
  如今早已是穷途末路,若非如此他也不需要在这长吁短叹。
  想着,于县令一脸愧意的拒绝了:“世侄女,并非是我冷漠无情,实在是我也束手无策。虽说秋末下了一场雨,出了一些山珍,可那也只是杯水车薪。
  这县里总有遭灾之人……
  也有村子里吃不上饭的人家,我想救他们,可现下早已没有那么多的余粮了。
  如今,连衙差的粮食,也都是一日半饱,节衣缩食后送往各村。可……”
  于县令无奈摇头。
  “我们为的,正是这件事。”陆昭昭等于县令诉完了苦,缓缓说道。
  于县令闻言看向她。
  陆昭昭继续道:“于伯伯,阿清与我去封州城,我们得了一些门路,或许可以弄来粮食。只是,粮食之事非同小可,我和阿清需要于伯伯帮忙将送往各处救灾的粮食,过个明路。
  同样,我们也需要于伯伯答应我们一件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