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制盐成功

  于是接下来的购的事情谈得很愉快。
  李成还想坚持以租的方式跟刘墨合作,然而“禁海令”无异于被掐住了咽喉,哪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乖乖合作!
  也许是岛上居民对物价了解并不深,购置土地的价格远比刘墨预期的要低。
  江临府每一亩田地大概在一百两白银左右,而刘墨经过无情的杀价,硬生生地以每亩沿海土地五十两的价格,买下了一百四十亩地。
  制盐之事,就此迈出了一大步。
  接着,刘墨让赵大跑一趟江临府,向黄守仁申请解禁,自己则留下来着手盐田建造工作。
  劳动力方面完全不用担心。目前岛上仍处于禁海状态,岛民们算是彻底失业。如今刘墨要建盐田,有活干,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跑来。
  有的深怕面试失败,直接提出只要一日三餐管饭即可,这可把刘墨高兴坏了!!!
  劳动力有了,地也有了,那就直接开干。
  ~~~
  几天过去,刘墨感觉精神状态有些不佳。
  鱼干,鱼干,咸咸的海鱼。
  海带,贝壳,不知名的海产物。
  他的一日三餐都靠这些过活,以至于他看到这些鬼东西就想吐。
  “丫丫的个呸,我就应该自己跑一趟江临府,让赵大在这守着。”刘墨喃喃道。
  饮食的不适应倒还好,让他心烦的是进度。
  原来,东莱岛海滩面积虽广,但却都是坚硬的岩石地面。
  这就意味着想要挖出一块晒盐的场地工程量巨大。
  再一个,大夏朝并非现代地球,有什么挖掘机,铲土机。
  所有工作都得靠人工一锄头,一锄头地挖。
  看着海滩那一堆堆坚硬的岩石,刘墨一个头两个大。
  唯一的好消息嘛,就是水渠的建造工作还算顺利。不出意外的话,三天以后便可完工。
  正自一筹莫展之际,南海岸边一块被风化的磨平的岩石引起了刘墨的注意。
  记忆顿时涌现!
  地球海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儋州”的城市。
  儋州洋浦半岛沿岸一带遗存的千年古盐田,就独具特色,极具看点。
  当地古人用一个叫做“海泥晒盐法”的制盐方式!
  他们并未建造盐田,而是利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晒盐石晒盐!
  晒盐石…
  哈,没事多看书,关键时刻用得着!
  于是刘墨有了新计划!
  他让东莱岛居民们就地取材,将海边的火山岩削平凿槽,做成如砚台一样的晒盐槽,摆放在海边滩涂上,这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晒盐场。
  一般晒盐都是将海水引入盐池,然后晒制,直到水分蒸发,浓度升高,结晶之后得到盐分,而海泥晒盐的工艺却有点与众不同。
  海泥晒盐则是将海水引入泥沼中,进行初步的蒸发,大量的盐分就积累在泥沼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盐分含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过滤出浓度很高的卤水,作为初步原料。
  过滤出的浓度很高的卤水被收集起来备用。
  接着,在晒盐石底部铺一层厚厚的稻草过滤泥沙和杂质,将卤水倒入这些石槽中,宽浅的石槽在白天日照风吹下,再加上岩石升温快的特点,制盐的速度大大提高。
  凭借记忆,如法炮制。
  约莫四五天之后。
  颗粒均匀、色泽鲜亮、咸度适中,原始方法加工制作的天然海盐便制造完成。
  拿起尝了一尝,味道还是那个味道,浓浓的地球海盐味。
  首次实验成功,刘墨并不着急向黄守仁汇报成果。
  地球也好,大夏朝也好。
  身为大领导,都不喜欢过程,他们只在乎结果。
  黄守仁才没心思去看你的研究成果,他只想看到白花花的盐税交上来。
  因此,研制新盐成功,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刘墨。
  首当其冲便是提纯。
  海水晒盐也好,海泥晒盐也好,所得到的都是粗盐。
  大夏朝科技水平不高,提纯成本很高。因此,大夏朝普通老百姓连粗盐都难,只有达官贵人吃得起细盐。
  因此,如果量产出细盐,再以亲民的价格出售,才能彻底打垮私盐市场。
  粗盐提纯对于地球现代人来说,十分简单,多溶解(放入水中)过滤,蒸馏结晶,几次就可以了,最后碾磨一下便可得到美味细盐。
  刘墨自然掌握提纯技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密!
  东莱岛上的居民大半辈子都以打渔为生,民风还算淳朴,能靠着偷学自学成材的天才多半也没出生。
  林渊派来的手下则需要小心提防。
  刘墨不可能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总要把相关的技术传授给相关的负责人。
  为此,最极限的防泄密方式就是,刘墨在建造基础设施时,刻意划分出多个“生产车间”,各个负责人各司其职。
  计划确定下来,接下来便是等待施工。
  容器,过滤设备,蒸馏设备,都得靠着刘墨设计。
  打造这些设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知道不觉,十几天已经过去。
  算算时间,离开临阳已经一个月。
  在海岛上享受了这么久日光浴的刘墨无比地想念起林诗琪来。
  期间他多次想回临阳城看看,但赵大回来之前,条件不允许。
  他对李成的诺言还未兑现,禁海令还未解除,自己如果中途离开,肯定会让东莱岛的岛民们起疑。
  盼星星,盼月亮,又过了几天,赵大姗姗来迟。
  不得不说,江临知府黄守仁对刘墨真是不错。
  在没有见着任何成品的情况下,黄守仁特意为他奏请了解禁令。
  在看到这份解禁令的那一刻,李成不由得老泪纵横。禁海令可把他们这些以海为生的岛民害苦了。
  于是,李成当即表示,岛上全体居民会无偿替刘墨制盐。
  刘墨不是蠢材,人家说归说,真同意那就是不会做人了。
  工钱必须得给,咱总不能真让对方终生替自己打黑工吧。
  一番“客气”之后,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报恩还得报,无偿工作时间限定为三年。
  三年的免费劳动力,对于刘墨来说足够了。
  拿到解禁令,虽然心中无比思念林诗琪,但刘墨并未第一时间返回临阳。
  单单一个“东莱岛工厂”,可做不到搅乱整个江临私盐市场。
  他已经将目光放到了其他岛屿上。
  有了这份解禁令,还愁其他岛上的居民会拒绝跟自己合作?
  对于他们,刘墨自然不会当“圣母”!
  爷的事业起步阶段,你们一个个拒绝咱。
  现在,刘爷必须让你们付出点代价。
  计划确定,刘墨便着手找出第一个“祸害”的对象。
  “哪个岛当初最嚣张来着?谷兰岛,就是它!赵大,明日出发谷兰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