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零章 北海
青州,北海郡。
由慕容农慕容楷组成的十万联军经过近2十余日的行军抵达了北海郡。
慕容农的幽州兵马其实很早就能抵达,但是他不愿孤军前往,故而行军至乐安郡寿光城中驻扎等候,1直等了十日,知道慕容楷的大军抵达之后,双方才合兵1处,从寿光兵发北海郡。
进入北海郡之后,沿途人烟稀少,旷野纵横。青州4郡的开发程度本就不高。北海郡更是因为毗邻北边的渤海,地多盐碱贫瘠。在最南部的平寿左近,才有1些良田。自古以来,北海郡的百姓都是靠渔猎为生,粮食生产因为土地贫瘠良田稀少而并非主流。
近些年,因为双方关系总体平稳,倒是互市贸易开展的不错。双方百姓来往密切,北边的都昌和南边的平寿城都是商贾来往密切之地,倒也勉强算得上是繁华。
但此番进入北海郡之后,村舍市集都已经空无1人,基本上看不到人烟。这让慕容农和慕容楷都有些纳闷。随后抓来百姓1问,方知在半个月前,此处便已经开始了坚壁清野的活动。所有百姓和人员,物资和粮食都被运往了新建的北海城。
慕容农和慕容楷倒也并不在意,两军交战,对方进行坚壁清野,退守大城,这并不稀奇。这起码对方是忌惮己方兵马的,所以选择了退守城池。另外,坚壁清野对己方影响也不大,慕容农这些年在北方驻守,平定了北方各部族,名声日隆。其麾下兵马精壮,粮草物资囤积甚多,根本无需外力。此番慕容楷的兵马前来协同作战,慕容农便告诉慕容楷,无需担心粮草物资,他完全可以供应。
慕容楷和慕容农关系颇为融洽。虽然慕容农事庶出长子,身份不如嫡子慕容宝。但是在谋略和能力上是得到了1致的认可的。就连慕容垂对慕容农也是1向的赞许。
想当年,慕容垂回到河东,举起复国大旗的时候,长乐公苻丕打压甚剧。起兵之时,正是慕容农在邺城北打开局面,拉起了1支队5。石越率军围剿之时,慕容农领军作战,击败了石越,斩杀了这个苻丕身边最令他们畏惧的角色。
数年以来,慕容农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大燕名望高隆。若不是那1年北慕容宝摆了1道,被慕容垂发配往幽州镇守的话,此刻慕容农的声望更隆。即便在幽州,慕容农也横扫平定了周边部族,解决了北方的问题。
慕容农的功绩和能力,是慕容垂也不能否认的。
在大燕国内,慕容农的声望远远超过了慕容宝。许多人,甚至包括了慕容楷等人也私下里认为,慕容农才应该当太子,继承大燕的宝座。而慕容宝,除了嫡子的身份之外,其实并无才能。
此番慕容垂分了3路大军进攻徐青,看似兵马分配的随意,其实是有深思熟虑的。将慕容农合慕容楷分在1路,便是知道这两人关系融洽,可以更好的合作。
慕容德身份辈分不同,便让他1个人领军攻彭城。这也是避免被慕容德认为安排了其他人前来跟随,是在监督于他。
至于中路,慕容垂亲率慕容宝慕容麟等人进攻,其实是因为慕容垂知道,让他们单独领军会有风险,自己压阵,便可无虞。
从另外1个角度而言,这也传递了1个似乎很隐晦的信号。那便是通过这次进攻青徐的大战,对慕容农合慕容宝进行最后的考核。太子之位,慕容宝也并非稳固。也许便是在这次作战之中进行考核和最后的定夺。
慕容农珍惜这次机会。陛下年纪已老,如果太子即位,自己的日子是绝对不好过的。慕容宝虽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但是大燕慕容氏内部,祸起萧墙兄弟倾轧的事情早有传统。最好是能够得到陛下的许诺当上太子即位,否则,自己恐怕最终也不得不为了自己而起兵。慕容宝是绝对不肯放过自己的。
慕容农也不隐瞒自己的内心想法,在1次酒后,慕容农向慕容楷坦诚了心迹。他告诉慕容楷,这1次的作战对自己极为重要,要求慕容楷不计得失的全力帮助自己快速攻克青州,以博得慕容垂的青睐。
慕容楷满口答应了他。事实上,在慕容楷心中,他也是希望慕容农当太子的。
当然了,慕容楷和慕容绍兄弟2人在这种太子位置的明争暗斗之中夹着也不好受。所以两兄弟做了对冲的投资,确保自身的安全。慕容楷便站在慕容农这1边,慕容绍便站在慕容宝那1边。这样无论哪1方取胜,他太原恒王慕容恪这1脉都不会完蛋。
大军在北海郡西的1处叫寒亭的小县停下了脚步。此处距离北海城只有不到8十里。慕容农要在此进行休整,并且以寒亭作为前线粮草囤积点,负责将寿光那边送来的粮草物资短暂集结,分发各军。同时,如何进攻,也需要进行谋划。
7月2十6,慕容农召集众人商议进攻方略。
“诸位将军,根据斥候探知的消息。北海郡的敌情分布已经清晰明朗。本人在此向诸位进行通报,商议进攻之策。”
慕容农站在上首,身侧挂着1张羊皮地图,圈圈点点标注着地势地理的图形。慕容农用手中的木棍在图上指指点点着。
“据我们所知,此处之敌为东府军北方卫戍区兵马,初步估算,人马5万余。其主力便在距离我们8十里的新筑之城北海城。除此之外,北边的都昌,南边的平寿都有兵马把守。领军之将便是徐州刺史李徽的结义兄弟,名叫周澈。关于这个人,我了解不多。但既然是李徽的结义兄长,又委以重任戍守青州,恐非泛泛之辈。对方在北海郡新筑的北海城,正是联通北海郡南北两城的要冲之地。3城各自相距百余里,骑兵1天可驰援而至。这正是他们筑城的原因,要实行3城联防。1旦攻击其中1城,必有援军抵达。诸位,情形便是如此,各位认为我们当如何进攻?”慕容农指点着地图说道。
众将领盯着那张地图,露出思索之状。1名将领起身拱手道:“辽西王。我大军十万,数量多余对方两倍。对方5万兵马,分3城防守,兵力大打折扣。末将认为,不必犹豫,集中力量攻下北海城便可。1旦拿下北海城,则什么3城联防完全迎刃而解。”
“赵破难将军所言极是,末将也附议。管他什么3城联防,攻过去多了北海城便是。北海城最多3万兵马,我十万大军掩杀而至,必可破之。到时候对方防线不攻自破,上下两城兵马要么投降,要么逃走,不足为虑。”另外1名将领起身附和道。
“不不不,2位将军想的简单了。要攻也要攻小城,而非北海城。那北海城的城防坚固,新筑之城,必是考虑了防御措施的完善。我们只需沿着莱水东进,攻克平寿。南可威胁东莞郡,东可挺进东莱郡,完全不必去强行攻打北海城。”
“正是,苏将军的意见我同意,不必攻北海城,斥候禀报,北海城有火器架设,我们不必去攻。多了南边的平寿,便断了他们同徐州的联系。北海之军,便成孤军了。何乐而不为?”
将领着围绕着此事纷纷议论起来,意见颇有些不合,1时间争的是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慕容农微笑点头,他喜欢这种氛围。他手下的将领是允许积极发言的,哪怕错了,也不打紧。提供任何1种思路都是可贵的。许多决策就是在争论之中得到完善的。
“道乾,你怎么不说话?我想听听你的看法。”慕容农微笑道。
慕容楷坐在1旁听着那些将领的争论不说话,闻听慕容农此言,才站起身来笑道:“辽西王是主帅,你拿主意便是。我其实没有什么想法,你只说怎么打,我便率军怎么攻。必完成军令便是。”
慕容农呵呵笑道:“道乾,你倒是会偷懒。既如此,我便说说我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