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6章 谋局之深

  翰林学士院内,新科进士们都聚集在御书院内,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书,准备参加三个月后的院考。
  翰里学士院的院考,由掌院学士亲自主持,考题则由皇帝亲自出题。
  经考试合格者,将会留在国史院,或是御书院内,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担任老师,集中传授修史、拟诏的知识和技巧。
  若是考试不合格者,则很有可能被清出翰林学士院,去做地方官。
  时人皆以远离开封为苦,所以,新科进士们十分刻苦用功的读书。
  掌院学士孙从文刚做了一任会试的知贡举,恰好是所有新科进士们的座师,一时间,他在翰林学士院内的声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只是,原本应该志得意满的孙从文,此时却在内阁里边,向孔昆诉苦。
  “孔相,讲筵所和资善堂,已经被拆了。日常的经筵,也已经停了很长一段时间,长此以往,何以了得?”孙从文向孔昆大吐苦水,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是暗中指责李中易不重视翰林学士院。
  孔昆的心里自然是明白的,李中易很可能以后都不会开办经筵讲习了,只是,有些话他不能和孙从文明说罢了。
  “孙公,勿急!”孔昆品了口茶,慢条斯理的说,“有些事情啊,事缓则圆,肯定是急不得滴。”
  孙从文来找孔昆诉苦,目的其实是想让孔昆支持翰林学士院,争取在宫里早日重开经筵。
  在皇权的社会,任何一个衙门,若想攫取更大的影响力,没有皇帝的支持,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说,一般情况下,东厂提督的实权和影响力,远大于锦衣卫。
  然而,大明嘉靖朝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是嘉靖皇帝的奶兄弟,东厂的提督太监见了他,却要跪着回话。
  李中易上台这么久了,还没有在宫里开办过一次经筵,身为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孙从文,如何不急?
  而且,此前,在杂科和进士科的省试之中,李中易明显偏向了杂科,这不能不引起孙从文的高度重视和忧虑。
  孔昆其实也没啥好办法,李中易是个“文盲”皇帝,他偏爱奇巧淫技,却不喜欢四书五经,如之奈何?
  更重要的是,几位皇子渐渐的长大了,李中易居然不延请大儒为皇子师,这实在是叔叔可忍,婶子不可忍。
  原本,孔昆琢磨着,既然无法改变李中易,不如想方设法的从皇子那边下功夫。谁曾想,李中易不仅不给皇子们请鸿儒作老师,甚至每破罢了。
  毕竟,,少府寺卿高某,他们家在开封城的商铺,不下十几处之多……”李中易抹了把汗,把事实的真相告诉给了儿子们。
  “父皇,儒学为何要轻商呢?”老三兴哥儿不解的问李中易。
  李中易见另外两个儿子,也颇兴趣,便笑着详细解释说:“不把做生意赚钱的路子堵死了,儒学的权威性谁来保障?说白了吧,就是儒门弟子既要捞钱,又要立牌坊……”
  “父皇,这颗小苗快干死了,是不是要浇水了?”
  “父皇,孩儿不小心踩了颗小苗,他不会死吧?”
  “父皇……”
  半大的孩子们,问题层出不穷,李中易很有耐心的一一作答。
  以前,李中易其实也不怎么懂农业耕作。不过,三个儿子身边,各有三名老农从旁指点,李中易也跟着学到了很多和农业耕作相关的知识。
  比如说,何时插秧,何时浇水,何时锄草,都有对应的农时。
  只是,这个时代的农历,由于天文知识的错谬,很多时候都不准,每年的变化都很大。
  即使是老农们,他们根据经验的操作,也难免会出现耽误农时的情况。
  李中易领着儿子们回到书房之后,他接着出了两道乘除法的数学题目,考察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趁着孩子们作题的时候,李中易抽空批阅了几份奏章,唉,没办法,他既要治国,又要把孩子们教育好,难免要辛苦点了。
  吃晚膳的时候,李中易亲手替灵哥儿夹了个炸鸡腿,以奖励他今天务农和答题两不误。
  兴哥儿嫉妒的要命,却又不敢坏了食无语的规矩,只得拼命的瞪着灵哥儿。
  李中易明明看见了,却只当没看见似的。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没有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你追我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