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私斗

  翌日,张洛在学堂里正修着木盘。
  小珠在边上帮忙。
  因为之前做的木盘,写出来的字都扭扭捏捏的。
  张洛打算再改进一些。
  突然镇海卫里响起了急促的铜击声。
  张洛站身来看向边上的张小珠。
  疑惑的说道:
  “这是卫所集合宗族的铜锣声吧,怎么现在响了?”
  张小珠木讷的摇了摇头。
  张洛赶忙带着小珠往宗祠处赶去。
  张洛二人赶到宗祠前。
  一路小跑到三爷边上搀扶着三爷。
  张洛一转头便看到宗祠前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这些男丁都不是正卒,属于是卫所军卒的家属。
  流着长白须的村长张阿公,从宗祠里缓缓走出来。
  这是张洛第一次见张阿公。
  只见这位村长杵着根和三爷一样的拐杖。
  身后跟着两个村民,抬着一副满身是血的躯体。
  “那不是看守后山稻田的小顺子吗。”
  “小顺子怎么身上都是血啊。”
  “肯定是东山村的人干的!”
  “东山村竟然这么放肆。”
  “张阿公,这个账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天色渐晚,宗祠前举起了一些火把。
  张阿公站在众人面前,声音沉重的说道:
  “小顺子昨晚在后山稻田守夜时。”
  “被东山村的人使了暗招,装死才逃回卫里。”
  “东山村已经打算霸占稻田了。”
  “我们镇海卫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孩儿们,全都回家抄家伙,我们去后山!”
  黑夜之下,被火把照耀的张阿公此时双眉紧锁。
  这位平时里沉默寡言的老爷爷此刻怒气冲天。
  宗祠前的男丁们个个都脸色紧绷。
  响应着张阿公的号召。
  张洛自从来到镇海卫。
  一直都没见过这样一番景象。
  只看男丁们听到张阿公的号令下。
  纷纷跑回家里拿起木棍,菜刀,钢叉等民间武器。
  张洛皱着眉向三爷问道:
  “三爷他们这是要去做什么?”
  三爷杵着拐杖说道:
  卫村之间的械斗罢了。”
  “小珠去神庙把家伙哪来。”
  “我要给卫里的儿郎们祈祷!”
  张洛反应过来,自己的家乡福建。
  在古代可是著名的私斗大省。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宗族之间的战斗愈发严重。
  乃至到了20世纪,宗族械斗依旧存在。
  直到城市发展起来。
  宗族农村逐渐解体,这种情况才彻底消散。
  张洛上次在三爷口中得知。
  镇海卫是在洪武年间从浙江迁过来的。
  做为外来宗族,必然和本地势力会发生矛盾。
  之前张洛在看族谱的时候。
  就发现几百年间镇海卫的械斗就有上百次。
  张洛小声朝三爷问道:
  “为什么没看到百户他们?”
  三爷看了眼张洛,杵着拐杖,轻声说道:
  “这些年朝廷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私斗。”
  “若只是平常的男丁械斗还好说。”
  “要是卫所的军卒也出动了,轻则被县衙所罚。”
  “重则就不知道县衙会做出什么事了。”
  张洛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
  镇海卫的地缘位置特殊。
  东难沿海倭患严重之始。
  朝廷下令将闽浙所有卫所置于备倭总司之下。
  就代表镇海卫属于福建省直接管理。
  县衙没有对镇海卫的指挥权。
  卫里屯田的粮食也不需要向县衙交税。
  反之本地县衙,还要向镇海卫的军卒每月提供粮草。
  一个自己无法指挥,还要自己来供养的卫所。
  县衙对镇海卫的态度完全可以预料到。
  大明王朝自土木堡之变后,武官地位日益低下。
  在和本地县衙的博弈中,镇海卫逐渐无力。
  一般的械斗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是普通老百姓间的私人恩怨。
  兵卒如果参与了,怕是县衙就要给镇海卫按一个造反的罪名了。
  张洛又问道:
  “那个东山村,是在和我们争夺后山的稻田吗?”
  三爷哼了一声说道:
  “没错,后山的那块稻田原本就是划给镇海卫的。”
  “三年前给倭寇占了去。”
  “卫里的军卒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把稻田抢了回来。”
  “结果东山村的人趁着卫所死了好几个百户。”
  “仗着人多不断侵占稻田。”
  “上个月更是派人直接过来割稻谷。”
  “真是仗势欺人!”
  原来是争夺粮食,这下张洛终于彻底明白了。
  在封建时代稻田是非常重要的粮食资源。
  稻谷不光可以生产大米,还能拿到县里去卖钱。
  卖出来的钱够不少户家庭生活了。
  到了嘉靖年间,百户的生活日益艰难。
  哪个村子有一大块稻田。
  便意味这这个村子大部门百姓都能存活下去。
  乡间出现田地之争就很常见了。
  张洛接着问道:
  “那县里的官府不来管管?”
  三爷眼神瞬间凌厉,说道:
  “你说官府?他会来管这些?”
  “县衙的人恨不得自己把这稻田占了去。”
  “好来充实他们自己的口袋。”
  张洛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想到以封建社会对乡镇的掌控力度。
  怕是想管都管不着。
  没过多久,刚才散开的男丁个个拿着木棍,锄头,铁叉。
  站在了宗祠前的广场上。
  领头的是张阿公家的二儿子。
  叫张长伟,在辈分上和大木匠张长文是一代人。
  不过张长伟比大木匠年轻不少。
  看上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
  三爷拿着一只芦苇笔,在张长伟头上点了颗痣。
  口中念叨着古闽南语,为张长伟助威。
  张长伟先对宗祠一拜。
  随后又对三爷所设的祭台一拜。
  最后对自家父亲张阿公一拜。
  随后站起了身子,活动了下筋骨。
  张长伟手上拿起一把斧头。
  用劲把斧头举过头顶。
  带着着身后的人群朝着后山浩荡进发。
  张洛转头对三爷说道:
  “三老爷,我想跟去看看。”
  三爷点了点头,说道:
  “你是个书生,不要离大部队太近,在边上看着就行。”
  张洛赶忙去追远去的人群。
  大部队已经走了一段距离。
  张洛没有及时跟上。
  倒是陡然发现了张旺生这几个活宝,正跟在大部队身后不远处。
  发现张洛,张旺生还想逃走。
  就被张洛一把抓住衣领。
  “你们几个小鬼跑去干嘛?”
  “要知道这是打架,不是去赶海。”
  张小武等三个长文叔的孙子,低着头不敢说话。
  只有张旺生努力挣脱着束缚,说道:
  “小爷我也是镇海卫的人,凭什么不让去。”
  “我要去给卫里的好汉挥旗子助威。”
  张旺生边呐喊着。
  边摇晃着手里用竹竿和白布做成的军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