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远迈封狼居胥之功!巨型战舰,

  第375章远迈封狼居胥之功!巨型战舰,露峥嵘!
  从设计乡土村社开始。
  他就想了很多。
  乡土村社经济,绝不能沦为官员经济。
  也不能沦为士绅经济。
  总之就一句话,乡土村社绝不能沦为少数人控制的经济体。
  所以才有了士绅不得入股,股份不得转让,只能继承等一系列规矩。
  只能继承,就意味着,彻底把土地以股权形式,赋予了一个个家族,除了在家庭内部流通,并不能通过金钱进行交易。
  如果他当初,直接提出禁止民间土地交易。
  别说士绅会反对。
  百姓都会不理解,进而反对。
  无法。
  大多数百姓,都有一颗,凭着勤俭持家,也当地主老爷的梦想。
  几千年的皇权史,一直受困于土地兼并。
  皇朝不断更迭。
  皇帝们就没想过禁止土地交易?
  想过。
  可每个皇帝都忌惮,精英阶层和百姓阶层的群起反对。
  那别说几百年后的土地兼并问题了。
  当下就可能被人推翻。
  士绅能看明白,乡土村社最终会极大遏制,冻结土地兼并。
  至于百姓。
  现在,大多数百姓没有看明,土地最终以股权形式,完成了彻底冻结。
  士绅为什么没有提醒百姓?
  或者,准确说,为何士绅无法鼓噪百姓反对呢?
  无他。
  导利罢了!
  乡土村社能让百姓原本困顿的日子,迅速发生改变。
  当越来越多百姓,看到完成乡土村社的村庄,日子变好后,什么勤俭持家,兼并土地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瞬间就会抛弃。
  相比勤俭持家,兼并土地,做地主老爷这种梦想。
  百姓更喜欢见效快的事情。
  毕竟饭都吃不饱。
  现在有一个让大家短短一两年,吃饱饭的法子。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快点吃饱饭。
  “王爷,士绅们就是抓住了乡土村社的漏洞,股权是不可以转让,可一旦乡土村社赔的血本无归,需要用股权偿还债务时,就可以借这个漏洞,巧妙踩线转移股权……”
  叶茂苦笑摇头。
  这世界,少数聪明人,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漏洞。
  把好的东西,瓦解的支离破碎。
  从而实现自身财富和地位的增加。
  “将来,村中那些有能耐的带头人呢?一样可以效仿类似的法子。”
  朱棣笑了,“所以,咱们这个对照弄得好啊!我们得感谢张真人!”
  叶茂微微挑眉,看向朱棣。
  他听得出,很显然,王爷有应对办法了。
  朱棣冷笑继续:“清洗福建这些自作聪明的士绅并不难,士绅入股,本来就不合法,无论他们转移股权做的多巧妙,最初的程序已经违法,到时候,等我北征离开,事情爆发,回来后,就以此为借口,办几件抄家灭族的铁案……”
  这些士绅家族。
  肯定有无辜者。
  但他不会为了少数人,而影响整个大政方针。
  必须是抄家灭族的铁案。
  牵连再多的无辜者,都要这么做。
  要做的天下皆知。
  这样才能达到,警醒百姓的目的。
  叶茂看朱棣风轻云淡说出这句话。
  浑身发凉。
  这才是能成大事的。
  搞权术者,政治道德底线一定要足够低。
  杀一万而造福千万。
  也不是什么错事。
  “至于村里有能力的带头人,故意搞赔生意,让乡土村社血本无归,以股权抵债这种可能,可以通过律法来约定……”
  搞个有限责任就行了。
  乡土村社赔了,债权人只能分割乡土村社除耕地、耕牛、农具之外的其他资产。
  最原始,以土地为股本的本钱,不再清算之内。
  这样一来,无论是谁,都无法吞并乡土村社的股权。
  以土地为代表的原始股本得到保留,弱势者,还能重头再来。
  杜绝有能力的农村带头人,在乡土村社中搞龌龊。
  想赚取更多财富,拥有更高地位,从制度,逼其只能离开农村,去县府、州府从事商贸等一系列其他事务。
  或者,把乡土村社做大做强。
  就像土桥村。
  八叔等人联合其他村庄,搞米铺、搞酿酒。
  蛋糕做大了,从中分润的自然也就更多了。
  “总之,乡土村社发展到更高级,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只要不发展成士绅经济、官员经济,即便其中存在一些贪腐也没什么……”
  叶茂认真听着,琢磨思考同时,默默点头。
  单纯的商业行为。
  贪腐并不可怕。
  现在的商行、店铺,掌柜的不贪?
  贪!
  就是殿下控制的大燕商行内,肯定也有上下其手者。
  但掌柜的贪,也必须创造利润。
  否则,东家就能换了他。
  乡土村社发展到更高等级,变成王爷口中的商业行为的小型经济体。
  其中管事的也得创造利益。
  不然,那些无法剥夺股权的一个个家庭不答应。
  这些家庭可都有选举权。
  并且,随着乡土村社发展,百姓有了钱,肯定会让孩子接受教育,这是肯定的!
  中原自古以来,甭管能不能考中功名。
  读书人的地位都高人一等。
  百姓有了钱,满足温饱之余,一定会第一时间,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
  十几年后的农村,想糊弄也难!
  恐怕王爷早想到这些了。
  所以,乡土村社最艰难的时期,就是这开局十几年。
  只要朝廷能按照王爷的设想,坚定不移,在开局十几年做好引导。
  等乡土村社发展成熟,朝廷就能什么都不做,持续收获红利了。
  也不知,陛下、太子爷明不明白,王爷的良苦用心。
  叶茂回神,“王爷,土地在家族内部传承,会随着家庭人口增多,造成人均土地减少,股权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很好解决,股权相比土地的优势是,只要乡土村社发展好,即便少量的股权,都可以获取巨大回报,百姓如果不想因股权传承,人均占股减少,造成受益减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人一起努力,把其所在乡土村社做大做强,未来,肯定有这样的乡土村社出现,他们会率先整合周围乡土村社资源,数个村子联合起来,用更多的资源,撬动更大的财富……”
  所以,未来乡土村社这个经济体,一定会在朝堂上,拥有越来越大话语权。
  “除了这种法子外,那就是分家,比如长子继承股份,但家族要拿出钱来扶持其他孩子走出去,辽东地广人稀,朝廷可以安置,未来,完全取消海禁,我们在外面开疆拓土,想要同化四夷,也需要中原百姓……”
  朝廷财政负担百姓迁徙,根本不现实。
  别说现在玩不起。
  就是搁在后世。
  大规模的百姓迁徙,也很难。
  可百姓如果有钱,如果不想分割股份,拿出存钱,支持家中子弟走出去,就完全可行。
  因为中原自古以来,从皇权到士绅,都有把最好的家业,留给长子来继承的传统。
  精英层的风气,早已深深影响到了百姓。
  所有的社会风气,绝大多数,都是精英层的风气,古往今来,百姓都在效仿精英层。
  未来十年。
  现在五六岁的孩子,都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
  可以预见,十年后,福建以及率先发展乡土村社的地方,大概率会出现家庭支持的出走潮。
  而这也是他在等的时机。
  彼时,他得抓住这波出走潮,大规模吸引中原百姓,迁徙四海。
  十年后,中原一定会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出海冒险潮。
  前十年,他要打下基础。
  迎接这波,中原百姓,走出中原,向深蓝探索的浪潮。
  没有基础,没有提前打下足够的疆土。
  外面太凶险,会把百姓刚刚鼓起的勇气吓跑的。
  这波对他而言。
  对中原百姓而言的泼天富贵,来临了,也就无法完全接住。
  等父皇、母后不在了,未来如何,他也无法预期。
  所以,十年后,大概率会出现的这波浪潮,他一定要抓住。
  ……
  叶茂听着朱棣设想、规划,仿佛能听到,心潮澎湃涌动的海浪声。
  激动,脸微红,骤然起身,“王爷,臣做过一些错事糊涂事,请王爷给臣一个,为王爷效死力,让臣名留青史的机会!”
  噗通!
  话音落下,叶茂噗通跪倒,五体投地。
  或许,他是第一个,如此完整听到殿下设想的臣子。
  这是他的幸运。
  未来封侯拜将什么他都不考虑。
  他更在乎,这件事情做成,对未来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影响。
  数十万、上百万百姓随着他们,宛若海浪般,涌向深蓝开拓……
  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
  注定要被浓墨重彩记一笔!
  此事成,可比肩,窦宪、班固的燕然石刻,冠军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甚至超越!
  这绝对是中原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
  朱棣笑着说道:“我身边可用之人少,你若愿意,我当然欢迎,起来吧。”
  “臣谢王爷!”
  叶茂大声谢恩后,激动起身。
  ……
  三日后。
  徐妙云动身启程。
  同行回去的,还有同样怀孕的李渔。
  临别前。
  马车前。
  小棉袄抱着朱棣不撒手,“阿爹,娘亲不想离开你……”
  徐妙云瞬间脸红。
  其他人纷纷笑着转身。
  殿下家小祈婳实在是古灵精怪。
  徐妙云红着脸,没好气道:“你自己不想,不要拿我打幌子!”
  她到底造了什么孽,这黑心小棉袄处处漏风。
  向四郎告状:她记小账。
  现在又打着她的幌子,缠着四郎!
  朱棣含笑看了眼徐妙云,当初妙云做了什么,现在小棉袄全都还回来了。
  含笑轻声哄道:“阿爹很快就会回去,伱不是一直嚷嚷着,看咱们以前的家,以及东旭师兄生活的村子嘛,要是现在不走,等阿爹回金陵,你就只能陪着娘亲留在福建了,你愿意?”
  小丫头抬头。
  黑豆豆大眼睛看着朱棣,摇头。
  凑到朱棣耳边,悄悄低语:“阿爹,那你无论多忙,都要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还有,要用药草泡脚,我让阿哥监督你,你要是做不到,以后,我就不亲你了!”
  朱棣含笑看向雍鸣。
  臭小子还挺矜持。
  抿着小嘴,转头看向一边。
  回头,含笑承诺道:“好,等我和你阿哥回去接你们时,你让阿哥给你汇报,要是阿爹没做到,你就不要亲阿爹!”
  小丫头点点头。
  这才向徐妙云伸出手求抱。
  徐妙云瞪了眼接住。
  朱棣顺势把御赐金牌交到徐妙云手中,低声叮嘱:“路上遇到事情,兄弟们解决不了,就使用御赐金牌,你们娘两闯多大的祸,我都担得起。”
  这次之所以低调。
  就是担心路上出事。
  这些年,他损害了太多人利益。
  不知有多少人,把他恨之入骨。
  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徐妙云点点头,笑道:“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和祈婳的。”
  她很清楚。
  自从锦衣卫笼络吕珍事情发生后。
  四郎就猜测,朝中局势发生了微妙变化。
  这一系列微妙变化。
  四郎的态度就是:‘不多想,不胡乱猜测!’
  但不代表,四郎没有准备和警觉。
  朱棣点点头。
  转身来到此行护送的老兄弟身边。
  不等朱棣开口。
  这名老兄弟就压声郑重道:“殿下,兄弟们都知道该怎么做,此行,若是有人难为王妃,就算是神佛,兄弟们也照杀不误!”
  朱棣笑着点头。
  都是跟他从草原回来,过命的老兄弟。
  他可以毫无保留的把后背交给他们。
  “启程吧!”
  随着朱棣一声令下。
  乔装打扮的兄弟们,护送着一辆马车缓缓离开。
  ……
  随后,朱棣在福建停留,返回建安,处理了一些事情后。
  一月末。
  再次折返闽县,准备动身回鸡笼屿。
  徐辉祖书房。
  “姐夫,你现在是有机会,就只顾你的东番。”徐辉祖笑着开玩笑,其实他知道,姐夫是尽可能降低在福建影响力。
  以免太刺激朝中一些人。
  即便这样。
  都有人开始议论,福建已经不是朝廷的福建,而是燕王的福建。
  朱棣笑着瞪了眼,“说正事,什么事情,我刚入城,就神神秘秘要和我单独谈。”
  他刚抵达闽县,辉祖就神神秘秘说有事单独和他谈。
  “前几天,我接到父亲的来信,父亲信中说,陛下已经命令辽东,今年发起驱逐纳哈出的战役,应该是为了避免北征多线作战,朝廷负担太大……”
  朱棣眉角微挑。
  开始了!
  辽东战役打响,就是此番北征的前奏。
  看来,与他预估的差不多。
  依着汤二叔的统兵能力,以及朝廷这些年较为宽裕的国库,辽东战事大概率会在今年年底前出结果。
  “另外,父亲还说,陛下向外透露风声,北征之后,要南巡福建,陛下、皇后……这次南巡规模恐怕更大,远超上次观摩团。”
  朱棣不由惊讶瞪眼。
  这可有点出乎意料。
  “泰山有没有说我母后的病情?”
  整个洪武十五年,他一直提心吊胆,把雄英看的好好地。
  没想到,母后却病了。
  若非春晓给他和妙云写信,他都不知此事。
  徐辉祖笑道:“姐夫,婶子的病已经好转了,过年回金陵,听阿爹说,年后,陛下还要送婶子去土桥村,婶子在土桥村和八婶儿她们相处,没什么烦心事,肯定长命百岁。”
  ……
  于此同时。
  周庄沈园。
  徐妙云抵达周庄后,早收到消息的沈家,早早就已经扫塔等待。
  沈家三房。
  这些年产业已经陆陆续续向福建、东番转移。
  不过三房大多数人,尚未迁徙。
  徐妙云抵达后。
  就下榻沈家三房。
  休整一天后。
  沈家女人们,陪着徐妙云来到沈家帮扶建起的乡土村社参观。
  在这里,徐妙云见到了沈家帮百姓建立的桑园。
  参观了百姓养蚕。
  看到了农村妙龄少女们,在织丝、刺绣。
  沈家帮扶建设的周庄乡土村社,比建安乡土村社更加精细化,更加完善。
  这也很正常。
  建安,乃至整个福建乡土村社。
  四郎都是打好基础后,用商业行为,宏观引导。
  势必做不到精细。
  周庄深耕精细化的乡土村社,可以看出,沈家的确花了大功夫和心思。
  徐妙云也不吝啬,说了些沈家人,想听的话。
  当晚。
  徐妙云安顿祈婳睡着,准备休息时。
  房门被敲响。
  开门,发现是沈至妻子。
  “王妃,没打搅你休息吧?”
  “没。”
  徐妙云将人请进屋内,闲聊寒暄几句,沈至妻子,试探性询问:“王妃,听说陛下要南巡福建,是真的吗?”
  徐妙云微微愣怔。
  她还真不知这个消息。
  徐达的信抵达闽县时,徐妙云一行人已经启程了。
  “我并未收到此消息。”徐妙云温和笑问:“你们是听谁说的?”
  “堂兄在京为官,写信回来说,京城都在议论此事……”
  徐妙云听闻沈至妻子讲述,就断定,多半是真的。
  金陵那种地方,空穴不来风。
  她也知道沈至妻子来的目的了。
  肯定是受沈家大房、二房所托。
  若是没猜错,沈家肯定是希望父皇南巡,能来周庄沈园,看看沈家帮扶百姓建设的乡土村社。
  沈家人过的如履薄冰,希望得到父皇的肯定,这样才能踏实。
  “若事情属实,父皇途径江浙,四郎可以帮沈家想想办法,让陛下来沈家看看……”
  她没把话说满。
  不过,沈家这几年做的事情,的确可圈可点。
  若能给沈家吃颗定心丸,把沈家树立成典范,对朝廷,对乡土村社都有好处。
  而且,沈家三房这些年,也着实帮了四郎很多。
  二十万两银子,四郎只是提了一嘴。
  沈至与其父,就马上帮忙筹措。
  这笔钱,还是鸡笼屿的商铺卖出去后,四郎宽裕了点,才还给沈家三房。
  沈至妻子忙起身,感激道:“谢谢王妃,谢谢王妃。”
  这事其实和三房没什么关系。
  毕竟三房都要跟着燕王出海发展。
  可毕竟又是一家人,大房、二房低声下气求到三房,不能不帮忙。
  王妃透露的口风,无论最后成与不成,都给足了他们三房面子。
  ……
  徐妙云在沈家短暂休整后,继续北上。
  虽然徐妙云回京十分低调,可这种事,怎么能瞒得过,密布福建的锦衣卫眼线。
  大明境内。
  两个地方锦衣卫系统最完善密集。
  一个是金陵。
  一个是福建。
  徐妙云离开沈家半月后。
  消息传回金陵。
  此时,马秀英尚未动身去土桥村。
  坤宁宫。
  朱元璋把信报放下后,眼神锐利盯着蒋瓛,“你们锦衣卫确保妙云母女平安,若是她们掉根头发,你就自己自裁!”
  蒋瓛瞳孔内眼韵颤抖,一股寒气遍布全身,忙道:“皇爷放心,臣亲自去迎接燕王妃!”
  他听得出,皇帝不是吓唬他。
  徐妙云母女出事,他真的得陪葬!
  朱四郎坏事、狠辣之事做尽,现在也终于害怕了?
  要不然,徐妙云的行踪为何如此低调?
  ……
  哎!
  目视蒋瓛离开,朱元璋忽然叹了口气,拍着膝盖,“咱欠咱们家这个混球老四太多了。”
  妻女回朝。
  都得如此谨小慎微。
  为何?
  还不是,这些年替他做这做那,得罪了太多人?
  还不是当标儿的磨刀石,得罪了太多人?
  可他对这个儿子,又没办法补偿?
  “等小祈婳回宫后,让她来宫里,陪着咱和你,住段时间,你们再去土桥村,如何?”
  朱元璋看向马秀英。
  等小雍鸣跟着老四回来。
  他要亲自带一段时间。
  马秀英笑着点点头。
  ……
  蒋瓛突然带着大批锦衣卫动身离京。
  第一时间惊动金陵上层。
  “这只鹰犬做什么去了?”
  “整个金陵锦衣卫精兵强将都离开了!”
  “不会是发生什么大事了吧?”
  ……
  朝臣、权贵议论纷纷,可这回任凭他们如何打听,都打听不到半点消息。
  ……
  随着时间推移。
  蒋瓛离开后,迟迟没有回京。
  金陵百官更加不安时。
  鸡笼屿。
  沈至、俞靖、蒋进忠三人,站在已经扩建的船坞内,看着庞然巨物。
  俞靖乐的合不拢嘴,“这才是我们海军需要的战舰,老蒋,往后我们海军要全部换装这种战船!”
  蒋进忠脸都绿了,眼角狠狠跳抖。
  想得美!
  他从一开始,就上了沈至和俞靖的贼船!
  最开始,这两混蛋拿出的预算,只要两万两。
  可刚开建不久,俞靖就一脸谄笑,厚着脸皮找到他,伸手要钱。
  当时他想拒绝。
  这混蛋说什么,只要三万两就能建好,现在放弃,前期的两万两就打水漂了。
  他是咬牙切齿,好不容易挤出三万两。
  好嘛。
  等战船整体建成后。
  俞靖这混蛋才告诉他,替他考虑,为了不使他为难。
  向沈至借了三万两!
  沈至也拍着胸脯说,这是沈家为大海军做的贡献,不用还。
  可他知道王爷的性格。
  这种事怎么能答应。
  只能把兜里搜搜捡捡,一点点还清沈家的三万两。
  整整八万两!
  才有了现在这艘,长三十三丈,宽四丈,高四丈,配置三面巨幅风帆的战舰。
  总共四层船舱。
  吃水线以上,就三层船舱。
  每一层布置十五门至二十门火炮。
  连带甲板火炮。
  左右舷各配置八十门!
  整艘战船,配置一百八十门火炮!
  这根本就不是混蛋俞靖,当初给他看的图纸!
  当初的图纸,最多配置一百二十门火炮。
  这两混蛋,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放大战船规模,还美名其曰,设计不准确,第一次建造,一切都在摸索,摸索就难免出错。
  “八万两都足够装配一个陆军镇了,我上了你们的贼船,就弄出一艘船,王爷从巴拉望岛回来,要死,你们和我一起死!”
  这事一直背着王爷。
  王爷几次来视察造船厂。
  他们都宣称,这是沈家定制的海船。
  直到王爷带着王妃离开鸡笼屿后。
  才开始紧锣密鼓,把船舱伪装的射击口取下来,装配火炮。
  俞靖、沈至含笑对视。
  其实,要不是根据徐宪昌回金陵,带回秦淮河水纹情况。
  战船造的再大。
  就开不进秦淮河。
  他们会造的更大些。
  沈至、俞靖一左一右揽住蒋进忠肩膀。
  俞靖笑道:“老蒋,别哭丧着脸,第一次造这种巨型战船,咱们没有经验,所以花了你八万两,往后,造这么一艘,不配置火炮,有两三万就差不多了。”
  这艘巨型战船,整整建造了两年!
  试错成本太高。
  根据建成后计算,如果砍掉试错成本,这样一艘战船,配置火炮,最多也就四万两。
  也就王爷现在兜比脸干净。
  但凡王爷有一百万两,他至少得骗八十万两,建造二十艘。
  这才叫海军!
  现在海军战船,和这艘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孩子的玩具。
  沈至也笑着安慰:“老蒋,这艘战船咱们都造的出来,就等于掌握了大型海贸商船建造技术,有了这次付出,往后咱们鸡笼屿造船厂,就能下金蛋了,这是我们沈家,以及其他福建豪强下的订单……”
  蒋进忠接过,看着上面五艘订单,脸上瞬间露出笑容,“这样,我就敢面对王爷了,再过几个月就是王爷生辰,按照往年习惯,王爷肯定要回来和东旭他们一起过,到时候,咱们就把这艘战船,送给王爷,当生辰礼。”
  “好主意!”
  “老蒋,你就是王爷身边,最大的谄臣!当诛!”
  “花了我这么多钱,我现在恨不得马上驾驶这艘战船,回金陵……俞靖,不久后回金陵,我是不能随行,你可得给王爷争口气,不然,我掐死你!”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