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5章 纪王府应下了。
李承乾召纪王府管事的来,除了想问问产量之外,还想要问问价格可不可以降低一些
看唐俭的样子,五十万贯他肯定是不会拿出来的
“启禀太子殿下,不知要给百姓盖多大的宅子,纪王府庄子里盖的宅子都是统一的,占地两亩
还包含了厢房,若是想要降低价格,就只有把宅子建的小一些才行”
王洪福解释道
为了美观,完成纪王说的那个什么新农村项目,纪王府的庄子都是统一盖的,差不多都一样
李承乾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才反应过来,黄洪福说的呃十贯钱建的宅子是占地两亩的宅子
“哈哈,诸位爱卿,是我们相差了”李承乾哈哈一笑
“呵呵,太子殿下说的不错,是我们相差,纪王府的宅子是占地两亩的
若是建的小一些,相信应该不用那么多钱”
长孙无忌笑着附和
“其实就是小一些,但也不会省去多少,因为房屋还是要建的,只是少了其他的围墙和厢房罢了”
唐俭这是再次说道
李承乾思考了一下后,对下面的王洪福开口道:
“王洪福,若是要建造一座一亩的宅子,你说需要多少?”
王洪福想了想,然后行礼回道:
“启禀太子殿下,此事若是由纪王府做,估计一座宅子需要三块钱多一些,
不过现在纪王府的工坊无暇他顾,所有出产的水泥都被运到了青海那边修路
所以只能从其他的商贾手中购买,纪王府早就将水泥的制作方法卖了出去
不过他们的价格可能要贵一些,纪王府可以去做说客,估计在五贯钱,朝廷去谈至少七贯”
王洪福没有拐弯抹角,纪王就不希望拐弯抹角
他说的也很明白,再便宜也要六贯钱,纪王府可以从中调解,一座宅子五贯钱,你们自己谈就得七贯
“五贯钱,也就是二十五万左右,唐爱卿,这个价格你可有什么异议?”
李承乾看向唐俭,这都砍下来一半了,你还敢说不行?
“这个....王总管,你说十万贯有没有可能搬到?”唐俭没有回答李承乾的话,而是看向王洪福
王洪福听到后点了点头:
“也可以”
“真的?”唐俭立刻喜出望外
“小人不敢期满,花多少钱,都是看要建多大的宅子
若是十万贯建五万余宅子,我们只能建房子,不包括院落等等,而且不保证质量
也就是说房子好不好我们不保证,说不定住两年就倒了”
王洪福很认真的回道
唐俭一翻白眼,你这话说的跟没说不一样么?纪王府的人说话都是这么阴阳怪气
“启禀太子殿下,若是二十五万贯,民部还可以拿出来解救万民乃是朝廷的本分”
唐俭不理王洪福对着李承乾行礼说道,这一下就少花了一半钱
“太子殿下,不是二十五万贯,这里面还没有算人工费
砖瓦房跟盖其他房子不同,需要有经验的人盖才可以,不然很容易出现倒塌”
王洪福补充了一句
“什么?还有人工费?”唐俭有些惊讶
“这是自然”王洪福点头
“那不知人工费需要多少?”唐俭小心翼翼的问道
“启禀太子殿下,正常来说一座房子的人工费要在三贯钱左右
不过既然是为了晋州的百姓,我纪王府可以少要一些,每座房子加一贯钱,剩下的两贯钱由纪王府不齐
临来之时,纪王府吩咐过,纪王乃是皇子,若是朝廷遇到什么难处,纪王府将义不容辞”
王洪福扬起头骄傲异常,两贯钱,五万户就是十万贯
纪王府每次在救灾这方面都会很大方
“好,弟媳果然仁义,有怜悯之心,本宫替晋州百姓写过纪王府了”
李承乾开心的说道,这才是自己的好弟弟嘛
唐俭本来还想要在讲讲价,可太子都如此说了,他也不好意思再讲价了
依他的意思最好人工免费,都由纪王府出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本宫还担心一件事,就是水泥砖瓦能否供应的上
五万户可不是小数目”
李承乾拍板后,再次问道,产量可是大事,说半天你生产不出来也是白扯
“太子殿下,纪王府的作坊规模小,生产出来只供应给纪王府用,不会对外买卖
所以产量比较低,小人倒是有办法,不如将这件事发给晋州周边各地,
小人记得有好几个水泥商人在那边,还有不少小的陶瓷作坊,可以让他们烧砖
这件事小人愿意替纪王殿下为朝廷分忧”
王洪福躬身行礼,毛遂自荐
商人只要给钱,你让他烧什么他就烧什么
李承乾闻言喜出望外,这种与商贾打交道的事情,交给纪王府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纪王府在商贾界的地位是超然的,纪王府说句话没有哪家敢不听话,肯定要比朝廷来的好
“哈哈!好,那这件事就托付给你了,为了晋州十几万百姓,务必要在下雪前完工
到时本宫自然会重重有赏”李承乾开心的点头
没想到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竟然就这么被纪王府的一个管事给解决了
还省下了一大笔钱
“太子殿下放心,小人一定竭尽所能,将此事办好”王洪福也表态道
事情敲定,王洪福和裴明礼便行礼告退
其他人也都立刻开始安排调拨物资,下发圣旨等等事宜
“王掌柜,这件事我们答应下来会不会太草率了,五万户宅子,若是完不成恐怕会给纪王府带来麻烦”
回去的路上,裴明礼有些担忧的问道
“裴参军,不是王某想要答应,而是这件事必须要答应,就算是纪王殿下在此也会如此”
王洪福笑着回答
“这是为何?”裴明礼有些不明白做事本该小心谨慎才是
“因为纪王殿下与太子殿下的关系密切,如今太子殿下遇到了困难,
别说是有钱拿,就是没有钱,纪王殿下自己出钱也会帮太子殿下把这件事办了
这不单单为了给太子殿下增加名望,也是为了消除天灾的影响”
(晋州大地震是被写在通鉴里面的历史事实,当时记载死了五千多人,但我估计得更多
所以才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