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消息灵通”

  次日,奉天殿外。
  早朝未开,百官顶着月色在殿外聚集。
  只不过今日的众人却不似往日那般喧闹,所有人均是静默无声,显然是各有心事。
  “听说了吗?”
  刑部尚书开济走到詹同身旁,小声问道。
  而看到詹同只是默默点头却不言语。
  开济环顾左右,愈发小声说道:
  “太子殿下昨夜连夜送邓氏出城,如此岂不是太过宽纵邓氏,太纵容邓家?”
  “长此以往,勋贵将帅之家岂不愈发骄纵?”
  “詹尚书,某愿当庭弹劾,还望尚书大人能同奏......”
  见开济越说越是激动,声音也是逐渐提高。
  詹同吓得脸色惨白,忙将他拉到一旁,正色警告道:
  “开济大人,您可消停些吧!”
  “詹....詹大人.....”
  “皇家宗室的案件自有宗正院处理,关你刑部何事!”
  “本官虽是刑部尚书,可也主管.....”
  见开济依旧一脸耿直,詹同狠狠剜了他一眼,愈发没好气道:
  “秦王宠妾灭妻本就是皇家丑闻,可你还敢拿到朝会上说?”
  “此举不是让太子殿下难堪吗?”
  “这.....”
  尽管詹同、开济二人声音很低。
  可他们两个一个吏部尚书、一个刑部尚书,不在殿门口静候,却跑到一旁说小话。
  此举也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伯温,听说了吗?”
  李善长双眼始终看向奉天殿大门,目不斜视低声询问。
  “秦王和邓氏....”
  “自然是听说了。”
  “原来你刘基也是耳通八达之人,我还以为清高如你,不闻窗外事呢?”
  “善长兄说笑了。”
  刘伯温看向李善长,意味深长说道:
  “若上面有意让在下知道,在下却还佯装不知,如此岂不是犯了忤逆大罪?”
  “嗯?”
  “百官觐见~”
  不等李善长反应过来,太监刘和那中气十足的声音顿时响起。
  随着殿门缓缓打开,一众官员陆续走入殿中。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
  “诸卿请起。”
  朱标沉声开口:“诸卿可有事奏?”
  话音刚落,刘伯温理了理袍服,手捧笏板当即出班:
  “臣刘基有奏!”
  “准。”
  “启禀陛下、启禀太子殿下。”
  “秦王、晋王诸皇嗣前往凤阳途中,行为虽有失当。”
  “可还请陛下、殿下念在诸皇嗣年纪尚小,予以宽恕。”
  “皇宫内情,诚意伯可是听到什么了?”
  听到这话,不少官员瞬间惶恐了起来。
  哪怕历朝历代,官员打探皇宫消息并不算罕见。
  可这事儿一旦深究起来,那也是能砍头的大罪。
  此时奉天殿上。
  不少官员都知道朱标昨夜鞭笞了朱樉,将朱樉打了个半死。
  甚至有消息灵通的官员,在上朝之前还听说朱樉、朱棡等皇嗣,昨夜在东宫门外跪了一宿。
  见眼前的朱标面色微沉,似乎有意清查皇宫内情泄露的事情。
  不过官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只希望刘伯温能妥善回话,千万别扯出什么皇宫内情。
  “臣刘基听闻,昨夜殿下召秦王殿下入宫,严刑鞭笞。”
  “臣刘基还听说,殿下命前往凤阳的一众皇嗣,于东宫门外罚跪。”
  “臣以为,殿下惩治过严,还请殿下念及诸皇嗣年纪尚轻,饶恕其凤阳之过。”
  “诚意伯消息当真灵通。”
  朱标缓步走下玉阶,看着愈发惶恐的百官,随意问道:
  “诸卿还有谁得知此事?”
  见众人闭口不言。
  朱标轻咳一声,再次发问:
  “孤处置秦王,诸卿还有谁事先得知?”
  想到上朝之前,刘伯温对自己说的话,李善长沉思数秒,当即跪地道:
  “臣李善长也略知一二。”
  也是见李善长承认,詹同、开济、宋濂、高启等主要官员纷纷跪道:
  “臣也略知一二。”
  “臣也略知。”
  “哼.....”
  众人刚一说完,龙椅上的老朱喉咙微动,发出一声很不满意的冷哼。
  饶是这随意的反应,却依旧让下方跪着的百官紧张到了极点。
  只不过和略有不满的老朱不同,朱标却似毫不在意般,冲在场众人笑着说道:
  “诸卿请起。”
  “孤回京路上,从百姓口中听到这么一句话。”
  “铁门槛里出纸裤裆。”
  “这皇宫内城看似密不透风,可要说起私密性的话,甚至不如农家百姓的篱笆院。”
  “只不过诸位大人为探听皇宫消息,想必上下打点了不少银两吧。”
  “臣有罪!”
  “臣等有罪!”
  看着跪在地上纷纷请罪的众人,朱标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那诸卿以为,诸皇嗣前往凤阳途中行为失当,该如何处置?”
  “臣以为.....”
  就在开济准备出班,弹劾朱樉罪过之时。
  詹同挡在他跟前,抢先道:
  “臣以为,皇家之事,不该由臣等多嘴置喙。”
  “可方才诚意伯所言极是。”
  “诸皇嗣年纪还小,应从轻发落。”
  “自是不能!”
  朱标面色一沉,冲殿外朗声道:
  “带秦、晋、燕三王上殿!”
  语罢。
  早就准备好的朱樉、朱棡、朱棣三人缓步上殿。
  而当看到朱樉后背血肉模糊,头发结成一缕一缕。
  那浑身凌乱虚弱,狼狈不堪的样子,哪里还有半点皇子的威仪。
  甚至和刚从大牢中放出来,饱受严刑拷打的死囚犯一般无二。
  “父皇命皇嗣前往凤阳,其意在体会民生。”
  “然秦晋燕三王身为兄长,未能妥善照顾皇嗣,未能体察民情,理应重罚。”
  “秦王最为年长,罪加一等。”
  “父皇,儿臣请鞭笞秦王二十,晋王、燕王十下。”
  “准。”
  随着老朱默默点头。
  朱樉、朱棡、朱棣三人恭敬一拜后,旋即便朝奉天殿外走去。
  与此同时。
  李善长、詹同等人忙齐声说道:
  “陛下,三王年纪尚浅....”
  “诸卿,三王今年便要陆续就藩,即使不就藩,也要在朝中担任要职。”
  “年纪尚轻,绝非宽恕他们的借口。”
  听到朱标明面上是说要严惩秦晋燕三王。
  可实际上却是将诸皇子就藩,诸皇子入朝任职下了个定论。
  那些还想阻止皇子就藩的官员相互对视,便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弹劾奏疏重新塞回到了袖子里。
  而且朱标虽说严惩三王。
  可绝口不提秦王之过,更是压根不曾提及邓氏。
  在场官员即便再傻,也知朱标不愿将此事摆到明面上。
  只不过。
  满朝文武,自然还有几个愣头青。
  “臣开济,弹劾卫国公长女、秦王侧妃邓氏,不守德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