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自求多福

  “陛....陛下.....”
  此刻饶是铁铉也没想到朱标竟会如此严惩。
  可也就在他准备出声之际,却听朱标语调微沉,继续说道。
  “此三人虽无贪墨枉法之行,却实在任职懈怠,难堪大用。列位臣工应当共勉。”
  “御史台此次监察有方,理当重赏。”
  “户部!”
  “臣在。”
  待李俨出班,朱标朗声道:“将此三人一年俸禄赏赐御史台上下官员。”
  “微臣领命!”
  闻言至此。
  原本还想说些什么的铁铉这才息声。
  不只是他,在场官员也都明白。
  此次朱标如此严惩李兆鑫三人,一来是为了敲打其他懈怠懒政的官员,二来便是为御史台扬名。
  毕竟三年来,御史台虽有监察百官之责。
  可因为涂节被诛,更因为皇帝有锦衣卫,所以御史台整整三年毫无建树。
  说尸位素餐,御史台中的官员才真正是尸位素餐。
  而朱标如此严惩李兆鑫三人,在场官员却也无人以为朱标严苛。
  此事传出,士林儒生更不会认为朝廷对待官员约束极严。
  毕竟见朱标抬高、倚重御史台,这便证明朱标有削弱锦衣卫权利之意。
  相较于这点,李兆鑫三人被树为典型,因此严惩自然算不了什么。
  “圣明天纵,无外圣上!”
  随着一名官员跪地高呼,此刻大殿众人也纷纷放声疾呼。
  也是此时。
  朱标轻咳一声,打断众人称赞后淡淡说道。
  “眼下大军已开赴西南,平定西南也是指日可待。”
  “然朕有意于大战之前,派遣使者出使诸国。”
  “礼部!”
  听到朱标提及他们礼部,时任礼部尚书的高启却没有第一时间出班。
  毕竟谢全现如今居于礼部,高启实不知朱标是要召他还是召谢全。
  “高夫子!”
  “微臣在。”
  “朝会之上,夫子竟有些跑神?”
  “这....微臣年迈,耳目不明。还望陛下恕罪.....”
  “夫子当保重身体。”
  随意安抚一句后,朱标冲高启直接问道:“派往诸国之使者,卿心中可有人选?”
  “嗯....”
  高启沉吟数秒,转而看向朱标追问道:“不知陛下所言诸国,是否包括吐蕃、高丽两朝?”
  “呵~”
  高启声音落下,殿内不少文臣都是一阵嗤笑。
  在他们看来高启有如此一问,简直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此次大明西南之战,打的就是吐蕃和安南。
  如此一来,此时又怎么可能往吐蕃和安南派遣使者。
  难不成把人送过去,让吐蕃和安南斩杀?
  就在众人对高启此问嗤之以鼻之时,却听朱标颔首说道:“自然是有!”
  “既出使诸国,吐蕃、安南自然在列!”
  和顿时哑然,满脸惊骇的群臣不同。
  此时高启却显得格外平静。
  原地斟酌数秒后,平声回道:“爪哇、苏门答腊、占城等国倒是好说。我礼部便能挑选官员出使列国。”
  “只是吐蕃、安南两朝。”
  “以何人为使,还望陛下圣裁!”
  伴随高启声音落下,上一秒听到还要出使安南、吐蕃而骇然的在场群臣,此刻眸光不善,一个个齐刷刷瞪向高启。
  高启这老家伙着实有些不是人了。
  出使爪哇、苏门答腊等国的人选压根不用过多考虑。
  上国使者出使下国,自然是趾高气昂。等到了爪哇等国境内,甚至就连他们国主都要对大明使臣礼敬有加。
  按照古之惯例,下国国主不仅要备上朝贡,请使臣带回中原。
  他们还需单独备上一份礼物,酬谢大明使臣。
  而且按照惯例,这份单独酬谢自然也是不用上缴国库。
  真要说的话,出使爪哇等国绝对算的上是美差。
  然而此时大战在即,出使吐蕃、安南自是不同。其中凶险,更是不言而喻。
  可此时高启的意思,却是说出使爪哇等国这样的美差,他们礼部自己消化。
  而出使安南、吐蕃这般凶险的差事,却是要朱标从在场官员中选定。
  思绪至此,在场官员神经紧张,生怕朱标提及他们的同时,也是在心中默默将高启的祖宗十八代都给快速问候了一遍。
  也是在大殿寂寥无声,宛若被人按下暂停键一般。
  却见冯诚猛地出班拱手。
  “微臣不才,愿领此命,出使安南!”
  “你无甚阅历,难当此任。”朱标知冯诚有为自己分忧,报效朝廷的心思。
  可就和先前说的那样,派他出使的确不合适。
  “诸卿!”
  朱标故意拖长嗓音,只不过数秒都不见有人主动请命。
  朱标轻叹口气,转而令道:“出使安南、爪哇两朝,事关重大。”
  “使者人选也该仔细审定。”
  “铁铉!”
  “御史台有监察百官之责,列为臣工品行也自是了解。”
  “如此,命你御史台同礼部一同审定出使安南、吐蕃的使者人选。”
  “微臣领命。”
  “微臣遵旨。”
  待铁铉、高启二人相继领命,朱标这才就此罢休。
  “曹国公!”
  “今日便是我朝科举,卿当亲自当场,仔细筹备。”
  “微臣领命。”
  语罢,朱标示意退朝后便率先起身朝后殿走去。
  而等朱标刚离开奉天大殿,诸多文臣立时便聚拢到铁铉、詹同二人身旁。
  此时他们也不在乎铁铉弹劾朝中官员多懈怠懒政,更没人记恨詹同方才将此等凶险的差事丢到他们这众多官员。
  此刻众人脸上满是笑意,先是凑到铁铉、詹同二人身旁恭维一番,紧接着便开始打探道。
  “铁中丞,高夫子。”
  “不知选定出使吐蕃、安南的使者人选,以何为标准?”
  “自然要可堪大用,出使诸国,不失我天朝颜面!”高启似故意捉弄眼前众人般,笑着回道。
  可面对他这番毫无营养的场面话,众人心中早已骂娘,可表面上却也依旧点头附和。
  “高夫子所言极是。”
  “只是我朝官员皆为肱骨,出使他国多半也能胜任。”
  “我等不知,这出使安南、吐蕃的人选,具体标准又是什么.......”
  就在詹同准备出声之时,铁铉不愿一众官员围在身旁,当即没好气道:“若是有哪位大人愿毛遂自荐,陛下圣心自然宽慰。”
  “可若是最后都无人自荐,那便要选定于任上渎职懈怠之官员。”
  “毕竟食朝廷俸禄,却忝列其位。”
  “如今国朝需用,自当是此类人首当其冲!”
  “嗯.....”
  铁铉没有继续多言,抬腿便率先朝殿外走去。
  而对于他这番话,此刻在场的一众官员心里却也泛起了糊涂。
  不同于高启和稀泥的做派,铁铉虽是明言将要选哪一类人出使安南、吐蕃。
  可到底,铁铉那话说了也和没说一模一样。
  “铁中丞这话.....”
  “铁中丞说的已然很明白了!”高启轻咳一声,沉声补充道:“出使安南、吐蕃本是为国效力。”
  “若是诸位自查过后,自认空食君禄,则自当毛遂自荐。”
  “倘若无人愿领此差,诸位对出使之功弃之如履,届时自然是由铁中丞与本官选定使者名单,请陛下圣裁。”
  丢下这话,高启也没有继续多言,径直朝宫门外走去。
  可他不说还好,他这番话落下,竟使的在场官员人人自危了起来。
  再想到朝会上朱标以渎职懈怠之罪,褫夺了李兆鑫等人的官身。
  眼下众人自然也是明白,接下来朱标定要整肃颓然吏治,而出使安南、吐蕃这近乎必死的差事,自然也是要由先前任上懈怠的官员出使。
  只不过懈怠渎职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于后世有考勤、有绩效。眼下他们这些人是否在任上懈怠渎职,那还不是铁铉说的算的?
  心中惶恐之下,原本凑在一起喧闹的众人,此刻一个个跟霜打了的茄子般,耷拉着脑袋缓步朝宫外走去。
  不多时。
  日出天际。
  贡院内,老朱坐于主位,朱标立于一侧。
  而朱标身旁,刚学会走路的小雄英乖乖牵着朱标的手掌。
  “爹.....”
  “好孩子。”
  听到雄英奶声奶气,似是有些站累了,眼巴巴瞅着自己。
  朱标刚要伸手去抱,一旁的老朱却率先将雄英抱在怀里,令其坐在腿上。
  “你也是!”
  “雄英还小,偏要让他一并来贡院!”
  面对老朱的埋怨,朱标笑着回道:“明年雄英便要启蒙了,带他来贡院也沾沾我朝文教书气。”
  “况且此次参与科举的学子规模甚大。”
  “指不定今科及第的士子,便有雄英将来的臣下。”
  对于朱标这番说辞,老朱却只当没听到般,双手稳稳抱住雄英。
  “沾沾书卷气是好的,只是莫要迂腐才是。”
  “雄英,皇爷爷说的对不对啊!”
  “对....对.....”
  “奉承皇爷爷了吧!”老朱笑容愈发灿烂,抬手刮了下雄英的鼻子,乐呵呵道:“小家伙听懂了吗?就说皇爷爷说的对?”
  也就在朱家三代人随意闲叙之时。
  李景隆从贡院大门径直走了过来。
  “见过太上皇,见过皇孙!”
  “启禀陛下,时辰已到,学子应当入院。”
  “好。”
  见朱标点头,李景隆随即冲牙楼上的兵卒示意,朗声喊道。
  “开科!”
  “隆隆隆~”
  伴随厚重鼓声,贡院大门随之打开。
  而门外那数以千计的学子一个个眼中满是期待,踮着脚往贡院内望去。
  李景隆大步上前,走到贡院门前冲面前无数考生朗声喊道。
  “三年一科,今日开考。”
  “贡院左侧,文试之所,三日不得封禁,生死不得出。”
  “右侧工试之地,一日一试,连考三日,每试两个时辰。”
  “本官预祝诸位学子金科及第,报效天家。”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
  李景隆一改往日和善,表情严肃,厉声警告道。
  “文试、工试皆为朝廷取仕,断不容作假。”
  “倘若有哪位学子起了歪心思,夹带小抄,考场舞弊,理当革去其功名,永不录用。”
  语罢,李景隆点头示意。
  考生被搜身检查后便也依次进场。
  这些学子虽不知对着贡院大门的朱标三人乃是是天家三代人,可李景隆尚且只能门下站立,学子们自然便明白眼前祖孙三人地位非常。
  一一拱手见礼后便也各自前往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
  看到李景隆组织有方,也算中用。
  老朱微微侧目看了眼身旁的朱标一眼。
  “九江倒是适合此类差事,只是不知统帅一军是否也能似眼下这般调度有方。”
  “调度军队应该不成问题。”
  朱标顿了一下,转而继续道:“只是将九江投入军伍,多半有些屈才。”
  “哦?”
  “爹!”
  “咱大明不缺能打胜仗的将军,允恭、汤鼎、邓镇,就连冯诚也有统兵之才。”
  “只是九江身上有股潜质,却是允恭他们说没有的!”
  朱标也不绕弯子,“九江机灵,于朝堂之上亦能左右逢源。”
  “况且又是出身将门,倘若许以文职,留任朝堂,岂不是好事?”
  “文武有别!”
  对于朱标这套说辞,老朱却有些嗤之以鼻。
  “出身将门,军中历练几年,而后统领一军才是正途。”
  “让他这么个将门之子去和文臣为伍,反倒是强人所难。”
  “况且九江机敏,真到了战场上,若擅出奇谋也能有一番建树!”
  诚然,朱标也同意老朱所言。
  毕竟一起长大,特别是近几年李景隆的诸多表现,朱标也能肯定李景隆绝不是个绣花枕头。
  真要是到了战场上,李景隆自然也能另有一番建树。
  只是当下的大明压根不缺少能战、敢战的将军。
  朱棡、朱樉、朱棣三人自不必说,单就是此时的朱棡便足可统帅一路大军。
  允恭、邓镇他们更是可用。
  再不济,蓝玉、沐英、耿炳文等人也都还能效力疆场最少二十年。
  大明不缺武将。
  如今科举稳定,三年一科,接下来的大明也不会缺少文臣。
  可在朱标看来,接下来的大明,缺少的就是似李景隆这般,既有武人背景,又有文臣之能的全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