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再会第七穿插连!

  .
  12月8日凌晨。
  米军于曰本三猪重工制作八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
  用c119运输机于凌晨运往一千多公里外的水门桥,并用巨型降落伞空降投放。
  12月8日下午四点。
  米军于完全炸毁的水门桥废墟,重新搭建能够载重50吨的钢铁之桥。
  12月12日。
  陆战一师撤离长津湖地区,退至新南港。
  米海军300余艘舰艇调度新南港,掩护撤退。
  为不给志愿军留下任何物资,米军向新南港倾泻三万四千余发炮弹,一万余枚火箭弹。
  滚滚轰炸绵绵不止,熊熊浓烟久久笼罩。
  于此。
  水门桥战斗结束。
  第一阶段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役,冰封于此。
  东线长津湖之战,于匆促调度中冰血展开,于米军炮击新南港的滔天烈火中落幕。
  根据米军战后数据,联合军冻伤减员一万七千余。
  根据27军战后数据,27军仅冻伤达一万余人。
  第二次战役--西线青川江战役与东线长津湖战役总统计:
  我部共歼敌3.6余万人。
  伤亡3万余人。
  【注:数据不做严谨历史科研,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自行研究。】
  第一阶段第二次战役结束,资本主义世界震惊。
  特此,引用某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纪录:
  【华夏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如果华夏没有于‘青长战役(青川江-长津湖)’获胜,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将天壤之别。】
  结束了大势盘点,让我们再度回到那小小的连队。
  水门桥被炸毁后,结束任务的穿插连撤离水门桥。
  虽有遗憾,但也止步于此了。
  画面,来到前线战地医院。
  医院里。
  穿插连战士们正在接受治疗,接受记录。
  “我是第七穿插连..第一百三十五名战士..”
  “梅生。”
  “第二百二十一名,余从戎。”
  “第二百八十名,平河。”
  “第一百六十二,伍千里。”
  “第十七名战士..”
  “雷睢生。”
  “你呢?”
  医院五大员抬头看向面容青涩的伍万里。
  脸上打着绷带的伍万里没有再犹豫,双目坚毅地厉声喝道:
  “第六百七十七名战士,伍万里!”
  第七穿插连伤亡惨重,活下来的每一位战士都负伤深刻。
  但是到底,活下来了。
  五大员双目沉重,用铅笔细细在粗糙的记录本上记录,而后转头看向李长明:
  “你呢?”
  手上打着绷带的李长明一愣,看着五大员回到:
  “40军120师尖刀连,李长明。”
  五大员手里的记录动作陡然停下。
  他用铅笔戳了戳头皮,看着李长明纠结问道:
  “40军的,咋跑这来了?”
  满脸大小伤痕的李长明抓起土豆往嘴里塞,呲牙一笑:
  “剧情需要。”
  “不要在意细节。”
  至此。
  李长明要离开这里,重返自己的部队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狠狠塞一口土豆,李长明转身看向战地医院中的穿插连战友们。
  虽然总是在标注《长津湖》《水门桥》有多少不科学。
  但荣耀欢喜,留于文中。
  三生有幸,共此一战。
  清风明月中。
  李长明抬手朝向伍千里..
  朝向雷公、平河、梅生..
  朝向眼眶红红面容青涩的伍万里。
  敬礼!
  众人见此,齐齐起身朝向李长明。
  “保重!”
  “保重!”
  征衣轻弹,大丈夫舍身不问年。
  再会,第七穿插连!
  生死战场,不道离别悲痛。
  【临走之前】:
  【李长明庄重递出一本花花公子:“万里,这是我的私家珍藏,现在就送给你了,留个纪念...”】
  【伍万里满脸好奇:“什么东西?”】
  战斗,且继续!
  李长明离开第七穿插连,离开长津湖,重返西线。
  并回到了西线前线战地医院。
  时间:12月16日。
  地点:半岛西线,前线医院。
  医院里,医务人员忙忙碌碌,伤员嘶哑哀嚎。
  整个战地医院除了不止飘荡的消毒水气味,便是丝丝缕缕的血腥味。
  这里,到处都是断手断脚的重伤员。
  简陋的战地医院中。
  一阵口琴声悠悠响起,排解着重伤员的难忍伤痛。
  “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
  “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
  “让它..开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
  “好像我..从不曾..离开你的身旁..”
  “如果有一天..”
  “心事去了远方..”
  口琴声绵长悠扬,缕缕回荡在这绷带都缺的战地医院里。
  此刻。
  战地医院一角。
  一位身穿黄绿50式军服的男子迈步跟随在医院主任身侧,颇为焦急地说道:
  “主任,您再想想办法!”
  医院主任摇了摇头,看着身侧的四连长唐大成说道:
  “没办法。”
  连长唐大成听到医院主任这般回答,心中尚且一丝侥幸。
  他赶忙双手拉住医院主任的手臂,死皮赖脸地再次说道:
  “想想办法,想想办法!”
  医院主任很是无奈。
  他看向连长唐大成回到:
  “我说你们到底怎么回事啊?”
  “要招兵去收容处啊,干嘛都跑到我这来了?”
  连长唐大成听着医院主任的话,一张老脸也是马上皱了起来。
  他叹着气可怜凄惨地说道:
  “我真去了,那收容处的兵早被人领完了。”
  “我要是但凡能招来,我也不来这打秋风了不是?”
  医院主任听此摆摆手,无奈地指向战地医院:
  “来晚了!”
  “你自己看看,我这医院里也没人了,都被人挑光了。”
  说完,医院主任便摇着头准备离开。
  连长唐大成顿时慌了。
  他赶忙再次拉住医院主任,锲而不舍地说道:
  “主任,主任!就一个!就一个!”
  “我这部队马上要开拔了,缺个通信员!”
  “我是真没辙了!”
  “帮帮我,帮帮我!”
  其实一次战役、二次战役下来,志愿军很穷很惨。
  比所能想象的,还要穷还要惨烈。
  且举个例子:
  42军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士兵们穿着草鞋,一个班分到一双棉鞋。
  全班都舍不得穿,只有谁站岗,谁才穿这一双棉鞋。
  结果整个冬天,这一双棉鞋完完整整地从这个班再转给换防的部队。
  用现在的目光看来,一双鞋是那么寻常。
  但是彼时,就是这么令人唏嘘。
  一双鞋尚且如此,更不用谈及其他了。
  弹药、粮食,医药..
  从来奇缺。
  有时候真不是中一弹,就转移去后方治疗的事。
  而是没有治疗条件。
  不仅缺补给,长期持续奔袭作战,战斗连队受伤减员也十分严重。
  缺补给,紧巴巴能扛就扛。
  缺人..
  就只能到处找人了。
  四连长唐大成来到战地医院,希望能在这里捞几个补充兵员。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