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相马的伯乐,他姓孙。(求订阅)

  “兄弟们,百家姓第三期有可能要爆。”
  “哥们,百家姓不是一直都在爆吗?”
  “这次要大爆。”
  “哦,你得到什么消息了?”
  “难道你不知道第三期讲的是孙姓吗?”
  “我知道啊,可孙姓很牛逼吗?”
  “我不知道牛不牛逼,但江宁老师小小的透露了一下,第三期绝对足够的震撼。”
  “说得我都心动了。”
  “所以喽,明天就看你看不看了。”
  如果说钱姓江宁是使用了盘外招。
  那么。
  第三期百家姓里的孙姓,江宁根本不需要什么盘外招。
  以这一个姓本身上来说,他就有足够的信息量。
  ……
  “哈哈哈,兄弟们,一会要播放《百家姓》第三期了。”
  “早就搬好了板凳。”
  “我感觉,这一期孙姓一定会讲孙权。”
  “也不一定,孙权虽然在历史当中很知名,但江宁老师一向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讲赵姓的时候,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都没讲,主要是人人都知道,也不必浪费大家的时间。孙权大家也知道,也没必要讲。”
  “这倒是。只是如果不讲孙权,那其他孙姓名人就比较一般了。”
  “这也不一定,看江宁老师这一期吧。”
  又是一个星期的星期六。
  百家姓第三期,再一次到来。
  这一次。
  江宁仍是请来了丘少林,赵晴天,以及燕京大学的郑怀教授。
  “丘馆长,听说您前几天去了挖墓。”
  “不能乱说,考古,也是跟着江宁老师。”
  “羡慕,下次有机会带我们去。”
  “哈哈哈,一定,一定。”
  虽说是央视节目,虽然讲的也是高大上的文化类内容,但江宁也适时让整个节目稍稍接地气。
  这不。
  百家姓一开场,江宁便让三位教授聊起了上一期的钱王墓。
  而这样的闲话,也令电视机前无数观众大笑不已。
  “这一期,江宁老师要讲的是孙姓?”
  “是的,孙姓排在第三位。”
  “丘馆长,您知道孙姓的来源吗?”
  “这个来源比较复杂。”
  丘馆长摸了摸下巴,说道:“孙姓这个姓比较复杂,他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有的是通过其他的姓氏改为的孙姓。具体这一块,因为几千年了,有很多的典籍已经遗失,还有的经过战乱没有记载下来。所以,我们所了解的内容十分有限。”
  虽然身为博物馆馆长,但丘少林亦是有些遗憾的说道。
  这时。
  在三人聊着的时候,舞台另一边,却是播出了孙姓的起源。
  “孙姓最早出自于姬姓,周文王第九子叫做卫康叔,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到康地,所以他就叫康叔。周武王去世之后,因为周武王的儿子年幼,国内发生叛乱,史称武庚之乱,康叔出兵平乱有功,封为怀侯,后来周成王想将康叔封于卫地,不想康叔去世了。于是周成王就把康叔的孙子封到卫地,所以康叔又称之为卫康叔。”
  之前江宁介绍过姓与氏不一样。
  所以大家对于这一段舞台剧,还是能够明白的。
  比如说这位康叔。
  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他原本是姓姬的。
  因为周文王也姓姬,叫做姬昌。
  又因为他的子孙封于卫地,后来也就成为了卫国。
  因为封地这是一种尊荣,所以康叔便以“卫”为氏,称之为卫康叔。
  这当然不是卫康叔自己命的名,因为康叔没有被封到卫地就去世了,这是他的后代追封命名的。
  再后来。
  姓与氏也就一样了。
  所以卫也变成了姓。
  当然。
  这讲的是卫,还不是孙。
  “所以康叔就成为了卫国的开创者,卫国传到第十一代,他的君主叫做卫武公。卫武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公子惠孙,公子惠孙有一个孙子叫做武仲乙。因为惠孙在当时非常有德行,也非常的知名,他的后代很怀念他。于是,他的孙子,也就是武仲乙便以[惠孙]的[孙]字做为了自己的氏,这便是孙姓的起源。”
  当然。
  江宁在安排孙姓起源之后,也不仅仅只是讲孙姓的起源。
  同时。
  江宁还讲了武庚之乱。
  武庚之乱很有意思。
  这里的武庚,他并不是周朝人,他也不是周朝的功臣,他其实是商朝帝辛之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儿子。
  是不是很有意思?
  周朝灭了商朝,他并没有将商纣王儿子给杀死,而是将商纣王的儿子封到了一个地方,好好的生活了下去。
  这放在其他朝代上是很难做到的。
  毕竟一般改朝换代。
  前朝的人都会被当朝统治者给消灭。
  不能说他们残忍。
  统治者最为重要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
  一但前朝的人还在世,那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在周朝,武庚却很幸运的活了下来。
  当然。
  这个能活下来,倒也不是说周朝统治者仁慈。
  主要是当时虽然周朝灭掉了商朝,但商朝仍保存着一定的实力。
  哪怕就是商朝国王死掉了,但商朝的一些大臣仍有不少力量。
  以当时周朝的实力,他是不足于完全消灭商朝的力量。
  为了安抚商朝遗老,于是周朝统治者便封武庚回到原来的地方,以换为商朝遗老的支持。
  这种怀柔的措施也让周朝减轻了统一的压力。
  不过。
  虽然周朝将武庚放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但毕竟武庚是前朝人,所以周武王并不放心。
  周武王便将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封到了在武庚所在地的东南北三个地方,以此监视武庚。
  所以这三人,历史上被称之为三监。
  其中管叔是为周武王的弟弟,为三监之首。
  蔡叔则是周文王的第五子,也是周武王的弟弟。
  霍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同样是周武王的弟弟。
  可以说。
  三监地位崇高,周武王也很信任他们。
  用他们来监视武庚,最好不过。
  原本这样还可以,安排的还不错。
  只要武庚一有什么动静,在武康东南北三方的人便能够第一时间知道。
  可是。
  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年纪太小,于是便由周公旦摄政。
  这个周公旦,也就是周公解梦的周公。
  同时周公也是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无疑是很忠心于周朝的,同时也没有夺位之心。
  他不但很好的治理了周朝,后来还“还政”于周成王。
  只是周公没有异心,三位负责看管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便不满了。
  三人认为自己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凭什么让周公旦一人把持朝政。
  难道他就这么利害吗?
  如果真由他一直把持朝政,到时候说不得他会夺了江山。
  也正是这样的猜忌,武庚很好的抓住了机会。
  于是武庚联合了三监,发动了武庚之乱,也称之为三监之乱。
  在武庚之乱当中,孙姓始祖的康叔立了功,封于卫地,成为了卫国的创建者。
  孙姓的来源,也就追溯到此。
  ……
  “我就说嘛,孙姓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了,什么是武庚之乱。”
  不少人感叹。
  夏商周。
  周朝离我们现代实在是太久远太久远了。
  久远到周朝灭商的时间,到现在已经有大概3000年了。
  3000年的时间,很多历史事件早已经被人遗忘。
  哪怕没有被人遗忘,历史文献当中也是记载不详。
  甚至。
  还有一些历史文献,也不知道为什么,记载的太过于简单,让人无法解读。
  比如说武庚之乱。
  在某些史料当中,他就记载了周朝当时发生了武庚之乱。
  但具体这个武庚之乱是如何发生的,中间发生了什么,最后又怎么收场的,没有人知道。
  对此。
  这在前世也是这样。
  比如,前世鲁国有一本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书籍。
  他的名字,就是叫《春秋》。
  但可惜。
  哪怕这一本书流传下来了,你也并不一定看得懂春秋。
  这倒不是说春秋这本书里面的文字大家不认识。
  春秋里面的文字虽然难认,但也能破解。
  关键的是。
  春秋里面记载的内容实在是太简单太简单了。
  简单到很多时候一场大战,往往就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甚至只有几个字。
  所以不只是现代人看不懂春秋。
  在当时的一系列古人,他们同样也看不懂春秋。
  为了搞清楚《春秋》里面记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就有专门的人去给春秋做释。
  于是。
  在春秋这一部书籍的基础之上,又诞生了三部经典书籍。
  分别叫做《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这三本书,就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书籍。
  江宁也是将这种历史上没有讲解清楚的,通过这一次《百家姓》,向大众解读清楚。
  ……
  “江宁老师,您这一来就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武庚之乱舞台剧表演结束。
  此时江宁回到嘉宾席。
  燕京大学郑怀教授朝着江宁说道。
  江宁还没在回答,一边的赵晴天却是说道:“郑教授,很久没有人给你上课了吧。”
  “是啊,我现在还想江宁老师再给我讲一讲周朝。”
  “我也想。”
  丘少林亦是回答。
  只是江宁却笑道:“今天我们的节目是《百家姓》。”
  “对,你看,岔题了吧,我们节目是《百家姓》。”
  三人相视一笑。
  这时。
  大屏幕上却是出现了一位中年汉子,他的名字叫做孙阳。
  孙阳是春秋时期郜国的人。
  郜国的开创者叫做郜叔。
  他是周文王的第十一子,也是周武王的弟弟。
  原本像这样姬姓的封地,他们在当地是实力比较不错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去。
  当来到春秋时期,郜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弱小的国家。
  年少有志的孙阳知道。
  以郜国如今的国土与地位,他是不可能得到太多的发展。
  恰好这时秦国在对待人才方面非常不错,于是孙阳就到了秦国,并见到了秦穆公。
  秦穆公虽然很重视人才,但当他了解到孙阳一不懂治国之术,二也不懂打仗,三更不懂吏法……甚至读书都一般。秦穆公便对孙阳说,你这也不懂,那也不会,你到底会什么,你到我们秦国,又能帮到我们秦国哪方面呢?
  孙阳却不慌不忙。
  他说道。
  我虽然不会治国,也不会打仗,更不懂吏法,我还没读过几年书。
  但我只懂得一件事。
  秦穆公就问孙阳懂得什么事?
  孙阳说,我懂得相马。
  相马,也就是鉴别马匹的优劣。
  凡是好马劣马,孙阳一眼便能认出。
  听到孙阳会相马,秦穆公一下子便重视起来。
  冷兵器时代。
  马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
  什么样的是好马,什么样的是劣马……这还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为了试一试孙阳是否真会相马。
  秦穆公就说,既然你懂得相马,那你便去给我找一匹千里马来。
  孙阳得到命令,第一时间就前往了全国各地寻找千里马。
  一日。
  孙阳在寻马的路上看到一匹马在拉货车,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孙阳对于相马有自己的一套。
  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一匹马,于是,也就对车夫说,你不如将这一匹马卖给我吧。
  车夫原本对于这匹马就不满意,觉得这匹马平时吃得多,但干起活来却慢得很,早就想卖掉它。
  可很多人看到这匹马,连价都不谈,摇头就走了。
  此时看到孙阳说要买马,高兴的不行,第一时间就将马卖给了孙阳。
  收到钱后。
  看到孙阳对于这匹马无比的满意,车夫有些不忍,便对孙阳说道:“其实这匹马我早就想卖了,你是不了解它,这匹马太劣了,它平时不仅吃得多,可拉车却没力,而且你看,吃得多它还不长肉。”
  一边说,车夫还一脸的嫌弃。
  孙阳却是笑道:“你别看它拉车没有力,你只是将它用错了地方。你将它用来拉车,它肯定不如普通的马。可是,你将这匹马放到战场上驰骋,那么任何马都比不上这匹马。”
  车夫不信,随后便走了。
  孙阳将这匹马拉回到皇宫,献给了秦穆公。
  秦穆公看到孙阳找回了一匹奇瘦的马,也说道,我叫你去找千里马,你竟然给我找了一匹这样的马。
  你这是糊弄我的吗?
  孙阳说,这其实是一匹千里马,它之所以这么瘦,主要是之前他的主人不懂得喂养它,只是随便给它吃的。而越是好马,越是能行千里的马,它对于食材越是挑剔,等我精心喂养它一段时间,我再将它献给大王。
  不出半个月。
  在孙阳精心喂养之下,这匹马终于焕发了它该有的神骏。
  秦穆公见到这匹马,内心大喜,跨马扬鞭,只感觉耳内生风,只是一会儿的功夫,这匹马便跑了100多里。
  后来,这匹马也为秦穆公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秦国与晋国交战。
  晋惠公亲临战场,但败于秦国。
  晋惠公逃离。
  正在这时。
  一位大将却是骑着孙阳寻找到的这一匹千里马,生擒晋惠公。
  也因为孙阳太善于相马了,简直就像天上养马的仙官伯乐。
  后来。
  人们又将孙阳,称之为“伯乐”。(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