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仁慈,是最无价值的东西

  曹操越来越觉得,陈舟很对自己胃口。
  只是还没确定,陈舟是否可以重用,需要进一步观察,再决定要不要把人请出去。
  荀彧听到陈舟如此大胆的话,本以为曹操会生气,侧头看去,只见曹操满脸激动,一点生气的迹象都没有,感到了错愕。
  曹仁也觉得,先生这样的话太大胆了。
  “黄巾和曹操,有什么不同?”
  “黄巾为的是一时温饱,不见得对百姓赶尽杀绝。”
  “但是曹操屠徐州的做法,正是赶尽杀绝,就是掘地三尺,也不允许落下一粒粮食。”
  “作为奸雄就该如此心狠手辣,为求目的不择手段,曹操把这一点贯彻得很好,当然这也是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悲哀。”
  陈舟继续说道。
  曹操如此做是很大胆,但也是他一生中的污点之一。
  后世的人评价曹操,经常把屠城一事拿出来和刘备的仁义比较。
  知道了屠杀徐州的真相,曹昂整个人都是呆滞的,完全不能接受父亲所作所为,这不是为祖父报仇,而是残忍无道,有违天理的杀戮,问道:“我看先生对曹公的评价,其实也很赞同曹公屠城养兵这一做法?”
  陈舟想了想道:“只是有一定的欣赏,屠城是残忍,难道不屠就不残忍了?”
  “不屠城,还可以想其他办法。”
  曹昂并不认为,非屠城不可。
  陈舟觉得眼前这位年少公子,一定是在曹家的保护之下,没见识过乱世的险恶,想法也很单纯,只好说道:“不屠城,投降的黄巾没东西吃,那么会导致两种情况,第一是百万人会饿死无数,第二是投降的黄巾反了曹操,百万人同时反叛,三十万降卒再一次冲击兖州,同样也会死很多人!”
  如果再有第二次黄巾乱兖州,曹操还能不能挡得住那些饿疯了的黄巾,还是未知。
  何况这次的黄巾被曹操收编,深入兖州内部,清楚了解兖州的军事布局,制造的动乱会更厉害。
  “那么可以借粮。”
  曹昂又说道。
  “借粮的话,收编的性质就变了。”
  陈舟解释道:“如果曹操无法独立,当不上真正的诸侯,就会被袁绍牵制。”
  “当年王匡为袁绍做了那么多事情,后来袁绍不也是想杀就杀,曹操是担心万一自己没用了,袁绍会一脚把自己踢走。”
  “如果曹操失败了,你们曹氏的人,还能有好日子过?他这么做,除了想跻身诸侯,还是为了家族考虑,他已经无法回头。”
  此时再听了陈舟的话,曹昂心里终于好受了许多。
  不再那么无法接受屠城。
  外面的曹操感慨,最懂自己的人,果然还是陈舟。
  知己难求啊!
  “刚才公子不是说了,如果你是曹操,想把黄巾杀一部分,杀到自己养得起为止。”
  陈舟又道:“怎么听到屠城养兵,又仁慈起来?”
  曹昂不好意思道:“我想杀,是因为黄巾都是贼。”
  杀贼,他没所谓。
  屠百姓,他无法接受。
  尽管黄巾以前也是百姓,但是在乱世,只要当过一天贼,尝试过不劳而获,通过杀戮获得好处,那些贼就再也回不去。
  他们当不回百姓。
  所以,他们屠徐州时,可以屠杀得毫无心理压力。
  “昨天我还说过,在乱世不能同情,更不能当圣母。”
  “圣母和仁慈,在乱世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如果公子想在曹家里面,拥有一定的地位,像曹仁、曹洪他们一样,必须抛弃这些。”
  “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年代。”
  陈舟语重心长地说道。
  除非能像刘备那样,把仁义利用到极致。
  曹操又激动了。
  这番话再一次说进他的心坎里。
  如果他是个仁慈的人,早就不知道被谁吃干抹净,啥都没有了。
  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曹操认为,陈舟的教导很好。
  曹昂平时就是不够狠,没能把他的狠心继承过去,仁慈在乱世如同毒药,会毒死自己。
  “子脩确实不够狠!”
  曹仁很赞同地低声说道。
  在他看来,曹操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他们不够狠,就有更狠的人把他们吞掉,连渣都剩不下来。
  荀彧:“……”
  他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评价。
  但是陈舟的话,又不无道理,以曹操他们的身份,确实需要狠一些。
  不过站在外面偷听,站的久了,腿都酸了,看这情形,好像还要说很久。
  “先生说得对!”
  曹昂暂时放下屠城养兵,残不残忍这些想法。
  也许是在如今大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
  陈舟又提出一个问题,问道:“公子能不能想到,曹操为什么选择徐州?”
  曹昂说道:“名义上为父报仇,这是其一。”
  “没错!”
  陈舟也赞同这个理由。
  曹昂又道:“除了陶谦,兖州周边的人,曹公谁也打不过,只能挑最弱的陶谦来打。”
  “逆子!”
  曹操一听,又不爽了。
  虽然是事实,但你也要说得委婉一些啊!
  我还要脸的!
  “主公勿怒,小心惊动里面那人。”
  荀彧安抚道。
  担心会被发现,曹操只能忍了。
  “曹操确实谁也打不过。”
  “袁绍是曹操的老大,肯定不敢打。”
  “袁术可是袁氏嫡系,真正的袁氏四世三公,曹操敢动他,死得更快。”
  “吕布是块硬骨头,不好啃。”
  “冀州北边的田楷,是公孙瓒的人,战力不弱,不好打。”
  “那么兖州的周边,只剩下青州孔融和徐州陶谦,是两个最软的柿子,但是挑哪个捏?”
  “当然是徐州。”
  陈舟的分析,使得曹操很受伤。
  “另外,徐州富足。”
  “陶谦这个人,军事实力不怎么样,搞经济却有一手。”
  “当时大量关中难民逃往徐州,陶谦还能养得起。”
  “董卓的小钱,搞垮了大汉经济,可是徐州还能有糜竺这样的巨富。”
  “屠一遍徐州,比屠十遍青州抢到的钱粮都要多。”
  “徐州还是重要的必争之地,利于以后军事发展。”
  “昨天还说了,陶谦依附袁术,曹操依附袁绍,可以看作二袁相争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曹操也曾和袁绍联手打过徐州,和陶谦早就结怨。”
  “就算没有曹嵩之死,徐州也难逃一劫。”
  陈舟对打徐州一事,就这样下定论了。
  此战必然发生,避免不了。
  曹操为了自己的诸侯之路,一定会对外扩张,以此充实实力,逐步变强,直到有能力和老大哥袁绍叫板。
  “如无先生,我至今还想不透这些。”
  曹昂叹了口气,心想父亲连自己也瞒住,也太见外了。
  多亏有先生解惑。
  他们曹家崛起之路,曲折难走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