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2章:大军集结!苏良搭台完毕,该狄青唱大戏了

  陆上丝绸之路。
  不仅是一条贸易商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和平之路。
  当大宋与西域诸国的通道再次打开。
  商贸交易、文化共享、新事物不断涌现,甚至婚配发生多民族融合。
  东西方便能形成共有的新秩序。
  当多个国家部落变成一个互利共赢共同体,血腥暴力与不公便会减少许多,底层百姓的日子才有可能变好。
  对大宋而言。
  让商贸和文化走出去,将会使得大宋的财政流通更加健康,也会使得江山社稷更加稳固。
  苏良看向这个一脸真诚、欲闯西域而谋求归宋资格的汉子,笑着问道:“我叫苏良,字景明,你叫什么名字?”
  “王樵,字木之。”那汉子回答之后,先是一愣,然后又惊又喜地说道:“您……您……您就是苏景明?”
  “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参见苏中丞!”
  “参见苏中丞!”
  后面的汉子们听到苏良之名,也都甚是兴奋,纷纷拱手高呼。
  苏良当年在西夏卓啰城前追凶砍头之事,使得其名震西北、河湟以及吐蕃诸部大部分地区。
  但凡是个西北大男人。
  无不觉得苏良足够强硬,实乃国之英雄。
  “王樵,你们祖上有污点,被熙河镇所拒,实属正常,但你们敢于以闯西域之举回归大宋,我甚是欣赏。”
  “我可以为你们写一封加盖官印的证明信,让你们暂以"大宋商人"的身份前往西域,此去途中,面对盗匪恶人之流,你们可以以牙还牙,但面对普通百姓、善良的商人,你们不许偷抢,只能做正常买卖。”
  “待你们打通这条路,可再去熙河镇,到时我破例让伱们和你们的家人回归宋土。”
  “明白,明白,我们一定可以的,多谢苏中丞!”王樵甚是感激地说道。
  他们拥有苏良的证明信,至少能减少一半的风险。
  出门在外。
  大宋商人这個身份,非常有用。
  西域的一些国家和部落。
  即使不给辽国和西夏的面子,也会给大宋的面子。
  因大宋在文化和物品输出上,远远高于别国。
  很多用过大宋瓷器、丝绸、药材、农具、书籍等物品的西域人都对大宋有较高的认同感。
  很快。
  苏良便为他们写了一封证明信。
  这些汉子再次朝着苏良拱手,然后才朝着西方奔去。
  而苏良等人也朝着东北方向行去。
  ……
  六月十五日。
  苏良等人来到了黄河之畔。
  此部分的黄河,河道蜿蜒而狭长,河水也较为清澈,周边的河谷山峡甚多,随处可见一片又一片的绿坡草地。
  不但适合放牧,而且适合耕种。
  可惜人烟稀少,未被开发,方圆几十里都看不到人。
  待大宋拓边结束,苏良一定会派人来这里垦荒,将这块荒地变成宝地。
  这里。
  也距离西夏边境越来越近了。
  苏良根据规划的路线,又劝降了数个部落。
  他本以为此处距离西夏较近,劝降难度会高一些。
  哪曾想。
  当下的大宋,名声甚好,再加上苏良之名的加持,几乎毫不费力地便让他们签订了归宋契约。
  当然,苏良也会履行承诺,保证让他们过上安定富足的日子。
  ……
  六月二十七日,近黄昏。
  一片水草丰茂的河谷旁,苏良骑于马上,看向前方。
  后面的龙羽军士兵们也都心情激动地朝着前方眺望着。
  前方五里外。
  有一个三百余人的小部落。
  此部落乃是众人河湟劝降的最后一个部落,待完成之后,苏良便可告知狄青,大宋西军可正式深入河湟拓边。
  一个多时辰前。
  独臂老乔等四名老兵带着数名龙羽军士兵进入了此部落。
  这个时候,差不多该出来了。
  片刻后。
  前方出现了独臂老乔等人的身影,看他们脸上的笑容,便知此部落已然答应归宋。
  踏!踏!踏!
  马蹄声越来越响。
  独臂老乔奔在最前方,在距离苏良还有近三丈时,其勒住马绳,翻身下马。
  “中丞,我等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独臂老乔高声道。
  “好!”苏良高喝一声。
  后面的龙羽军士兵们也都甚是激动。
  在深入河湟之初,众人都是抱着身死的想法来的,没想到能完成的这么顺利。
  就在这时。
  独臂老乔突然瘫坐在地上。
  苏良连忙下马,后面的老兵们也都纷纷下马,走到他的面前。
  就在大家准备搀扶他时。
  独臂老乔摇了摇头,道:“我……我没事儿。”
  随即。
  独臂老乔竟然开始抽泣起来,然后嚎啕大哭。
  一边哭一边喃喃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苏中丞,诸位舍命的龙羽军士兵们,整个河湟的百姓都要感谢你们……”
  随着独臂老乔放声大哭,一旁的数名老兵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所有人都明白河湟劝降成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数十万的河湟百姓都将免于战乱,意味着将会大大减少大宋禁军的牺牲,意味着这片土地很快就要成为大宋的领土……
  拓边一尺,便算不世之功,更何况数千里。
  众人虽未曾大战,但深入河湟,奔走数千里,劝降了几十个部落。
  绝对可称得上是此次熙河拓边的先锋军。
  功绩大焉。
  这时。
  独臂老乔站起身,看向苏良,道:“苏中丞,老朽代表河湟所有百姓和那些因您之策而免于战事的士兵们,向您表示感谢,您是大英雄,是熙河百姓的救世主!”
  苏良此道河湟劝降之策,可以说挽救了数万人的性命。
  唰!唰!唰!
  独臂老乔话音落后,数名老兵同时拱手,刘三刀也郑重拱手。
  所有龙羽军士兵纷纷下马,也皆拱手。
  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苏良,是苏良将百姓的性命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要重要。
  依照大宋的兵力,本可以武力拓边。
  大宋西军深入河湟,完全就是碾压式,河湟的任何一个部落都不可能敌。
  但苏良却选择了最冒险,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方式。
  此等气魄,怎能令人不钦佩。
  此番深入河湟,看似顺利,但若不是苏良的名声摆在这里,苏良的劝降之术高超。
  这二百余人死在这里的可能性非常大。
  换作一般的士大夫官员。
  即使官家承诺他劝降成功后当丞相都不一定有这个胆子。
  但苏良不仅是想出主意之人,还是执行者,如此胆略与大义,自然令人万分钦佩。
  苏良见众人都感谢自己,不由得哭笑不得。
  “你们这是做什么?河湟劝降成功是我一人做的吗?是咱们一起做的。”
  “当然,靠的不仅仅是咱们,还有咱大宋当下的名声,熙河镇的名声,以及官家和诸位相公在背后的支持,绝非我一人之功!”
  待众人都不再拱手。
  苏良挺起胸膛,高声道:“我宣布,河湟劝降之策,顺利完成!”
  “三刀,你立即派人传信给狄枢相,大军可深入河湟,全面进发,另外,也向汴京城汇报一下进度。”
  “是。”刘三刀拱手道,这些信息内容,他昨日就写好了。
  苏良想了想,又道:“接下来,咱们寻一处好所在,吃上一顿,然后休息两三日,欣赏欣赏风景,再向西前进。”
  “是。”众人齐声道。
  从此处传信给身在秦州的狄青,至少要十日。
  待狄青收到消息,然后率大军拓边,此消息再传到唃厮啰部落和西夏,至少还要七八日。
  苏良接下来准备前往唃厮啰的地盘。
  但是他不急。
  他需要看一看唃厮啰知晓大宋拓边后的反应。
  若唃厮啰准备派兵阻止大宋,那苏良就与狄青汇合,顺道将唃厮啰灭了或打跑。
  若唃厮啰还愿顺从大宋,那苏良准备去找唃厮啰聊一聊,试一试能否将其劝服。
  当然,劝服唃厮啰,苏良会采取送信或传话的方式。
  他不会直接与对方面谈,唃厮啰可是真敢擒下苏良当人质的。
  苏良也没必要冒这个险。
  对方若表达友好,苏良就与他们聊;对方若想要反抗,那苏良就等着狄青揍他们。
  至于西夏。
  若是敢派兵入河湟,那就在河湟区域揍他们,将他们打回去。
  当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大宋在河湟拓边。
  苏良等人当下距离唃厮啰部落约有五百里,五六日可达,苏良计划的是七月十五日后,抵达唃厮啰部落附近即可。
  去早了没有任何意义。
  目前,苏良等人可用十五日的时间完成五日的路程,可谓非常轻松。
  这些日子持续奔波,大家也都累了。
  苏良准备领着大家欣赏一番河湟区域的美景,顺便寻一寻适合栽种棉花的地方。
  ……
  七月初八,午后,秦州城。
  狄青坐在城楼上望向远处,他根据徐莽传递过来的消息,已感觉到喜讯即将传来。
  他不愿浪费一丝时间。
  此等局面乃是苏良带着二百多名士兵冒着性命危险换来的。
  若今日喜讯传来。
  他明日便可率领五万精兵,分三路深入河湟区域。
  就在这时。
  一道黑影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他迅速站起,喃喃道:“一定是景明传来的消息,一定是景明传来的消息!”
  狄青兴奋地奔下城楼,然后骑上一匹战马,亲自去迎那名驿兵。
  很快。
  狄青便来到那名驿兵面前,拿到了苏良传过来的书信。
  狄青看完之后,眼圈发红,朝着西北方向郑重拱手,然后喃喃道:“景明,河湟百姓应感谢您,整个大宋都应感谢您!”
  说罢,狄青翻身上马,兴奋地奔向城内。
  ……
  翌日。
  五万西军连同徐莽率领的三百龙羽军,分三路,奔向河湟。
  与此同时。
  苏良河湟劝降成功的消息,也已经朝着汴京城传去。
  ……
  七月初十,午后。
  狄青率领一万先锋军,出熙河镇。
  这是大宋禁军自庆历年间与西夏大战后,首次大军出境。
  一时间。
  很多百姓都懵了,他们根本不知大宋西军到底要做什么。
  若打西夏,完全可从秦州向北出发,而面向西北,显然是饶了远路。
  但百姓也有很多聪明的。
  很快就有人猜出,大宋欲拓边占领河湟,先占据有利地势,而后再灭西夏。
  此消息迅速传开。
  一些被苏良劝降的部落,也瞬间明白了。
  原来大宋是这样一个规划。
  这一刻,他们更觉得自己臣服大宋是正确的,不然遭受的将会是大宋西军的武力征服。
  ……
  七月十三日,近黄昏。
  垂拱殿内。
  赵祯坐在御座上,皱眉看向前方的众相公。
  “怎么回事儿?苏卿五月初一便入河湟了,十日前传来消息熙河劝降之策即将完成,现在怎么还没有消息?”
  赵祯有些急了。
  若苏良出现意外,他绝对会御驾亲征,拼尽全力也要将西夏灭了。
  中书众相公也有些着急了。
  苏良等人越往前走越危险,而苏良能否成功,决定着熙河拓边能否正常进行。
  这两日。
  他们也都无心处理政事,不时都要询问是否有西北急报进京。
  就在这时。
  大殿外传来一道响亮的声音。
  “西北军情急报!西北军情急报!西北军情急报!”
  听到这道声音,赵祯立即兴奋起来。
  他站起身就朝着殿外跑去,相公们也都提着官袍跟了过去。
  稍倾。
  一名内侍快步打开军情急报,然后将其交到了赵祯的手里。
  赵祯双手颤抖,展开纸张,认真看了起来。
  一旁。
  中书众相公心脏怦怦直跳,也甚是紧张。
  很快,赵祯便看完了急报,然后他眼眶发红,看向西北方向,有些发愣。
  欧阳修见到赵祯泪水在眼眶打转,不由得慌了,也不顾不上君臣之礼,伸手就要去抓赵祯手里的急报。
  这时,赵祯才清醒过来。
  他将急报递给欧阳修后,露出一抹笑脸,道:“景明,成了!”
  文彦博等相公顿时长呼一口气,然后围着欧阳修看起了急报,看罢后,众相公齐齐望向西北的天空,心中感慨万千。
  富弼眼眶含泪,喃喃道:“景明不容易,景明实在太不容易了!”
  “是啊!大宋有景明,是朕之幸,诸卿之幸,天下百姓之幸啊!”赵祯也喃喃道。
  众相公纷纷点头。
  他们非常清楚,苏良此举有多么艰难。
  若是换作他们,即使有此等勇气,也不一定有此能力。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