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留下"蛇",抑制"群鼠"

  次日。
  日出东方,海面绚烂,阳光猛烈。
  近卫军团依旧身着清军号服,踏着灰烬进入濠镜澳市镇,直扑广场。
  遍地黄金。
  周围很远都有分布,明显是被炮弹打散的。
  少尉深吸一口气,站到高处:
  “弟兄们,重申一遍,金子动人心,别给咱近~大清丢脸。”
  “收拢所有金子运回广州,私藏者枪决。”
  ……
  众人嘻嘻哈哈,开始收拢金子。
  周围100丈内都散落着金子。
  3里内的街道,
  尸体上也能摸出不少金子。
  很明显。
  有人舍财不舍命,冒着炮击来捡金子。
  不过,
  濠镜澳真的没活人了。
  一些腿脚利索、运气不错的家伙还是可以逃掉的。
  少尉无法判断最终逃走了多少人,但想来一二百人是有的。
  不过,
  这些人最终能活下来多少就难说了。
  18世纪,野性时代。
  老广农夫、沿海渔民、伶仃洋海盗、南洋殖民者,关关难过,既要钱也要命。
  ……
  少尉不认为无限制炮击城市有问题。
  他很赞同陛下多次莅临军团,对军官们讲的那些话。
  要完成四海一统、天下富足的帝国理想——就必须摧毁很多的敌人,有外面的,有内部的。
  这个过程是漫长、复杂、血腥的。
  近卫军团是陛下最忠诚的剑。
  而,
  吴国现在需要和各国维持良好的海上商贸关系,不能轻启战端。
  小小的濠镜澳就成了块麻烦地。
  打,会引起南洋殖民者警惕,兔死狐悲。
  留,是个毒瘤。
  笼络?
  衰败的撮尔小国弗朗机,实在不值得吴国尊重。
  ……
  不如,
  借助战争的烟雾弹,把孩子和洗脚水一起倒入伶仃洋。
  大吴是文明的,不爱滥杀的,保护各国利益的。
  总之,
  这口黑锅必须乾隆背起。
  互相栽赃,也怪符合历史逻辑的。
  反正清廷那边,也快把李郁黑成昆仑奴了。
  从江北粮仓频繁失火开始,到京城粮价飙升,一概归咎于吴国细作搞破坏。
  情报署长刘千,私下感慨:
  “我要是有这份实力,早攻打紫禁城了。”
  ……
  香山县,不攻而下。
  城内士绅联合了几位县衙书吏,说服了驻扎在城内的绿营千总投诚。
  将知县绑了,连同大印一起送去了广州。
  吴军轻松控制香山县~
  意料之外,情理当中。
  这些士绅害怕成为殉葬品。
  区区小县明显守不住,抵抗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抄家灭族,为知县殉葬。
  我大清士绅不可能这么忠贞。
  何况,
  这是两广,两广士绅从来没真正服过清廷。
  ……
  “陛下圣明。清廷想挑拨土客之争,给我军埋雷。结果,陛下反手来了个抵抗城池官绅皆斩,让士绅和地方官府翻脸。”
  侍卫陆舟恭维的很到位。
  李郁听的很受用。
  总之,
  广东目前进展很不错,除了肇庆府城,以及更偏远的雷州府、琼州府、高州府。
  其余州县全部实控。
  文官均已进驻,推行新制。
  侥幸未被清除的豪强们很顺从,因为有前车之鉴。
  广州城官吏、士绅、大商贾血淋淋的几百具尸体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郁想了想,
  说道:
  “要让两广明白,第一,吴军的刀很快。第二,寡人是讲信誉的。”
  陆舟快速记录。
  之后会将这两点训示传达到各州县文官案上。
  ……
  陆舟走后,新任广州知府福成来了。
  汇报完了工作内容后,
  他欲言又止。
  李郁笑了:
  “福成,你有什么事吗?”
  “陛下,臣有个困惑。”
  “讲。”
  “金山卫是我吴国最重要的海贸港口,那广州港以后的定位?”
  李郁一愣,
  这确是个问题。
  从航海条件考虑,广州港的地位远远优于金山卫。
  但是,
  岂能只考虑航运因素呢。
  ……
  “陛下?”
  “兹事体大,需再三斟酌。不过,寡人可以给你一个许诺,广东本省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皆从广州港出口。另外,进口南洋大米优先走广州港。”
  “谢陛下。”福成又说道,“臣,还有一事。”
  “嗯?”
  “珠江外海,海盗猖獗,夷舰出没,敌我难辨,臣担心~”
  李郁压低声音:
  “造船署已经进山砍伐铁力木,顺西江飘下,同时在民间收集铁力木,筹建水师急不得。盘踞大屿山的尼德兰人,暂不处理。”
  “请陛下示下!”
  “尼德兰人和沿海海盗,就好比蛇和老鼠的关系。蛇是会吃老鼠的,打掉这条蛇,老鼠就会猖獗。先留着吧!”
  “那,濠镜澳的弗朗机人?”
  李郁笑了:
  “濠镜澳已经没人了,这是机密,不得和任何人提起。”
  “遵旨。”
  ……
  李郁冷不丁说道:
  “你最近脸色不好,少喝点酒。”
  “为了陛下的大业,臣喝点酒不算什么,只要能换来广东地面安宁。”
  “你们父子俩有心了。”
  福成恰到好处的眼眶微红。
  不是虚伪,是演习惯了。
  从会走路开始,就天天演戏,久而久之,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李郁突然感慨道:
  “寡人有2个结拜兄弟,一个是你,一个是老胡。你俩虽然都不在主战场冲锋陷阵,但都很重要。”
  “好好干、莫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将来,寡人定不负你。”
  福成赶紧下跪,表情肃穆:
  “臣对天发誓,定然将广州变成华南工商重镇,为陛下经略南洋打造一处完美跳板。”
  ……
  这段时间,福成坐镇广州,安定民心效果显著。
  民心,
  不是指老百姓。
  而是特指宗族、士绅、商贾~
  这帮人不能成事,但是可以坏事。他们是刮来刮去的风,庶民是墙头的草。
  福成父子俩,天天在知府衙门大摆流水宴。
  各路人马都在邀请之列。
  从宗族到商贾,从广府到客家,从江湖到降官。
  父子俩喝的是昏天暗地,车轱辘场面话反复讲,伺候酒宴的丫鬟都能流利背诵了。
  不过,
  真的有效。
  广东豪强,或多或少的都搭上了便车,沾了光。
  粤北忙着开矿,光明正大的招募矿工。
  粤西忙着开作坊,冶铁、烧瓷。
  老广务实,向钱看。
  所有人突然觉得吴国眉清目秀,挺好的。
  ……
  因为战争造成的流民被广州衙门组织起来,以每天2顿饭外加50文工钱的报酬,清理满城废墟。
  这块地的位置很好。
  挂牌消息一出,推出的三分之一面积瞬间售罄。
  这让所有人都意识到,
  陛下说的很对,其实民间银子很多,只是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得想办法,
  让这帮人把银子拿出来流通。
  广州知府衙门煞费苦心的推出了几幢示范宅子。
  2层半小洋楼,清水砖外墙。
  主色为红,辅色为白。
  美观而实用。
  地基更是垫高了3尺,防潮防虫,还用上了观景露台、玻璃窗,铜包木门。
  ……
  传统住宅外观灰扑扑、门楹雕刻繁复。
  许多人被集体震撼了。
  李郁的计划,大获成功。
  卖地契,先挣一笔。
  卖建房的图纸,再挣一笔。
  民间砖窑、泥瓦匠也跟着小赚一笔。
  清远县,
  各家砖窑、瓷窑疯狂上马,日夜不停的烧新砖。
  英德县,
  客家人忙着开采优质石材。
  可以预见,
  广州满城区域只是一个开端。
  有了成功的例子,后面可以逐渐铺开。
  从价格来说,
  新式住宅远低于传统住宅,因为省略了人工雕刻和昂贵木材。
  ……
  李郁深思熟虑过,
  一是优质产业。
  省城永远是省城。
  秩序恢复后,珠三角的广府富人必定会出手购置这样的优质产业,传给子孙。
  这是颠扑不破的发家真理。
  二是思想开放。
  相对而言,广东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就更容易接受新式住宅。
  三是因地制宜。
  广东很适合发展建筑相关行业,原料特别丰富。清远的砖、佛山的陶瓷、云浮的石材、英德的水泥,都是耳熟能详的。
  步步紧扣,盘活整个产业链。
  之后,
  上下游直接受惠的人很多。
  开采原料需要矿工、烧制需要大匠小工、水运需要船夫、盖房子需要多种工匠。
  间接受惠的人更多,就连风水先生都能跟着分一杯羹~
  老广肯定要花这个钱的。
  ……
  李郁的目的是,
  让更多的人在这个链条里挣到大钱、中钱、小钱。
  慢慢拉动,逐层传导,多点连线。
  直到,
  砖头越来越便宜。
  泥瓦匠惊喜的发现,自己一年的工钱也能买得起盖房的砖头。
  邻居石匠、木匠也一样。
  于是大家互相帮忙,一起盖红砖房。
  不需要人工,只需要材料钱和饭食。
  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李郁在不露声色的通过战争推行工商业,表现在终端,就是衣食住行。
  ……
  英德县,
  在广州城北,北江穿境而过。
  一处占地面积庞大的水泥厂,正在火热建造中。
  工业部拨银6万两,
  下属建筑署派员驻厂。
  又从长兴水泥厂抽调来了技术工人50人,搭建起了水泥厂的架子。
  工艺流程都是成熟的,直接套用。
  起步之前,
  李郁就在长兴搞水泥产业,到如今,这个新兴产业已经没有任何困难了。
  ……
  水泥,是资源密集产业、劳动密集产业。
  本质上没有技术难度。
  唯一的麻烦是,污染!
  不过,
  这是野性的18世纪,大家的意识还停留在吃饱饭的程度。
  为了省钱,
  经陛下批准,将广州绿营俘虏6000人全部流放水泥厂为苦役。
  之后,
  各州县捕获的绿营溃兵,也会送来。
  吴国在广东直属的工业很少,仅有英德水泥厂、广州军工厂。
  其余一概放手民间。
  ……
  广州知府他爹普福,每天坐着马车招摇过市,挨个拜访粤西的工厂。
  每到一处,收红包50两。
  多了不要,很有原则。
  喝茶时,
  普福对每个工厂主都拍着匈膛保证:
  2年之内,
  不会有任何一个官差或者游手进工厂大门。
  如果有,必然是假冒的,你们可以打出去。
  像这种场合,知府的爹就可以等同于知府本人。
  慢慢的,
  不知道什么人泄露了一个惊天消息,
  知府大人乃是陛下的结拜兄弟。
  如此硬扎的关系,他的所作所为肯定符合陛下心思。
  于是,
  粤西广府人彻底倒向了吴国。
  ……
  同族之内,其实谈不上什么无法释怀的仇恨。
  无非是为了生存罢了。
  只要能解决大家的生存,九成五的人都是日子人。
  这一点,
  李郁看的很清楚,所以他有把握解决广东的问题。
  最近,
  陆续从江西和苏松抽调大量粮食入粤,平息粮价。
  效果很显著,
  粮价应声而落,民心应声而起。
  这半年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员也是因素之一,只不过,不是那么大罢了。
  ……
  广东三大族群,
  广府人天生热衷于商业,不爱搞正治,对仕途并不热衷。
  不过,
  他们也明白,
  在18世纪,爹很有钱,家里最好有一个儿子去走仕途。
  广府是掌握资源最多的族群。
  所以,
  那100名子弟进入文官学校,背后的几百个家族也就松了一口气。
  ……
  粤北(少部分粤西)客家,
  由于山区环境恶劣,田少人多。
  长期还停留在生存温饱阶段。
  吴国允许他们公开开矿,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
  大量招募客家青年从军,既为这部分人的家眷解决了生计,也是一种无形的羁縻。
  同时,
  招募尽量挑选孔武凶悍之人,悍徒少了,暴动的概率就低了,釜底抽薪。
  悍徒在军中,就闹不出事情~
  军队,是最讲纪律的地方。
  再悍,都给你收拾的明明白白。
  ……
  而粤东潮汕地区,
  率先发起武装暴动,时机踩空,被广东水师腾出手给灭了。
  宗族首领们死伤大半。
  最有组织度的一批中坚力量都死在了清军刀下。
  如此一来,
  潮汕宗族的组织度被严重削弱。
  元气大伤~
  新选出来的各族首领年龄不够大,手腕不够辣,还需成长。
  ……
  李郁,追封死者。
  御赐战死的各大宗族首领牌位、花圈,做工精细,用材无可挑剔,让死者极尽哀荣。
  对于活人,
  又大魄力开放了下南洋的贸易权限。
  所有人也是很服气的。
  不久,
  吴廷力挺黄氏家族做潮州商帮的头马,黄氏家族自然要抓住靠山,表现忠心。
  总之,
  目前的广东各族群,微妙而稳定。
  李郁,对一个崭新的广东寄予厚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