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吴廷内部,速胜和拉锯之争

  ~
  第4军团只买2800支短枪,是因为库存就这么多。
  否则的话,
  他们必定会人手一支。
  为此,
  中枢热议了好几天。
  最终,
  大家觉得这样也挺好。
  陛下也认为挺好,
  第4军团这帮士兵的家里靠着专营酒水挣的盆满钵满,又集体在扬州大搞走私。
  让他们出点血也是应该的。
  正好狠狠拉动一次重工业全链条。
  反正试验品蒸汽机已经应用,挖矿不能满足于以前的产量了,需要大幅度提高再提高。
  ……
  重工业的链条很长,
  就拿最普通的一杆燧发枪从无到有的过程举例。
  安徽马鞍山露天铁矿的矿石、江西萍乡煤矿的焦煤一起冶炼出熟铁。
  之后,
  切削、钻孔、打磨抛光~
  民间的木器厂,将福建的木材加工成枪托,上漆,交付~
  民间的铜器厂,通过江浦县购买走私的滁州铜料,加工成一部分枪械零件,交付~
  民间的帆布厂,将棉麻原料加工成枪带,交付~
  之后,
  在马军工进行组装、使诸多零件成为一杆合格的燧发枪。
  工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的运输业和商业~
  生产离不开运输~
  工人拿了工钱,也需要消费~
  ……
  关于《如何利用战争拉动重工业、从而拉动整个经济》这门课题!
  陛下,用心良苦!
  无耻之徒笑笑生曾经说过:
  世间之事,凡兴一利必生一弊。
  然,
  只要利十倍于弊,就可以大力推动。
  吴国工业野蛮发展背后的代价,是交战区的生灵!
  速胜,百姓少受罪。
  拉锯,百姓很受罪。
  ……
  工业大臣杜仁和商业大臣胡雪余,
  二人私下聚餐小酌时,
  杜曾感慨:
  “以朝廷如今的军工技术和财政水准,拿下湖广之后,明年秋季即可拉出一支30万人的大军北伐。粮多、钱多、枪炮多,一路高歌猛进、摧枯拉朽。”
  “之后,陛下在紫禁城称帝,传檄天下九州,再花个三五年时间清剿掉地方和边疆的残敌。”
  “帝国就彻底完成了改朝换代。”
  “但是,陛下刻意放缓进程,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大约是把清廷当成了磨刀石,想借助战争磨出一个工业化。”
  对此,胡雪余也认可。
  他对工业不感兴趣,了解不深。
  但是,
  他懂钱粮懂人心,懂朝廷的运行机制。
  所以说道:
  “老杜你的判断很正确。但我还想加一句,除了全面工业化,陛下或许还有一个目的。”
  “什么?”
  “杀人!”
  ……
  杜仁放下杯子,感受着花雕酒的滋味。
  都是聪明人,不需要说的太透。
  战争期间杀人稀松平常。没人会在意,也就没有多少阻力。
  一旦天下大定,
  帝王也要收敛杀意,转而遵守规则。
  陛下正在推行的事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重商、重技、轻儒,
  以上随便一项单独拎出来,都够天下哗然。
  战时,
  大家专注于打赢,不会过多抗争。
  天下只要稍稍安定,许多人必定是要争一争的。
  ……
  杜、胡2人是旧友。
  以前,一个府城知名大讼师,一个是资深幕府师爷。
  他们都属于封建时代稀缺的那一类人——“专业人士”。
  因而,
  俩人能够同桌吃饭,聊天交心。
  6大臣当中,
  就他俩最能聊得来,玩的来。
  平日里讨论的内容比较大胆,甚至有点犯忌。
  2000年的重儒熏陶,并不代表古人就真的傻了。
  吴廷内稍有眼色的中枢文官都看清楚了陛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也为此隐隐捏着一把汗,
  将来帝国平稳,
  新旧两派各自站队,朝堂内外的争斗会激烈到何等程度。
  ……
  8月15,
  第2军团破湖北武昌府兴国州(现阳新县)。
  入城后,
  枪决知州以下官绅70余人,将男丁300余口发配军前苦役。
  总指挥郑河安没有插手抄家,而是交给了新成立的专门机构——查抄逆产工作小组。
  这个小组级别很高,直属陛下派遣。
  成员成分复杂,
  有侍卫、有分别来自6大臣麾下的文官、还有5年合同制书吏。
  主打一个相互制约~
  确保,
  没人敢黑了陛下的钱。
  ……
  吸取了广州抄家的经验,先发掘了两三个被排挤被惩罚的本地胥吏。
  然后,
  在他们的带路下展开抄家工作。
  一波人现场督促、另外一波人就负责登记,还有一波人负责转运。
  总之,
  流程是很科学的。
  过程不是很文明。
  19世纪的官绅总爱挖坑埋金银,工作小组经常需要扒墙、掘地、拆屋,下鱼塘。
  相比于这些浮财,更隐蔽的是匿名产业。
  可能,
  5000亩绿油油的良田就在眼前!
  但在官府的鱼鳞册上却分别属于2000多户憨厚的农夫。
  实际上,
  如果仔细追查会发现这些农夫压根不存在,纯虚构。
  大隐隐于世~
  抄家的网眼稍微大一些,就漏掉了。
  浮财乃小道。
  匿产才是大海。
  ……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抄家,就好像一个人拿着抄网去装沙子。
  这边抄的起劲,其实真正运到车里的就没几两沙!
  细碎的沙子都从网眼里漏掉了。
  收工后,监工眉开眼笑,捡走了!
  就算皇上察觉了,雷霆大怒,监工们也觉得十分委屈。
  奴才们这叫偷吗?
  非明是捡。
  人狗相处法则之第一条:掉在地上的东西归狗所有。
  奴才自认为就是狗,汪汪汪。
  广州之役后,
  李郁亲自督抄家,在偶然间发现了这个巨大的漏洞,心痛不已。
  然后就将抄网换成了铲子。
  一铲一个不吱声。
  寡人的钱,全是寡人的钱!
  ……
  兴国州不算经济重镇,
  但是位置不错,略有油水。
  第2军团入城后只是补充了一些骡马,然后就兵分2路,像螃蟹的2个钳子,欲左右钳制武昌。
  总指挥郑河安亲领一路,准备穿过大冶县和通山县之间的峡谷前往武昌南。
  鄂赣两省交界是连绵的幕府山脉。
  大军正在穿过鄂东南三角区域,此区域以丘陵地形为主,湖泊众多。
  为此,
  陛下拨来了一个舟桥营。
  第2军团的作战任务,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攻取武昌城。
  而是扫荡武昌府下属的1州9县,
  基本肃清武昌城外的有建制清军,同时切断武昌和岳阳的陆上联系。
  ……
  然后,
  围困封锁武昌。
  等待第4军团和水师联手攻陷襄阳之后,水师顺汉水而下,配合第2军团攻取武昌。
  再后,
  2军团一路往南,
  打岳阳、长沙、常德~
  4军团则是从襄阳南下,取荆州、宜昌。
  两湖大平原酷似江南平原,很适合吴军发挥。
  根据参谋本部的谋划,
  消灭清军洞庭湖水师主力后,民间运输船队亦可作为运兵船。
  让步兵登船,
  沿着四通八达的水系,如水银泻地控制整个两湖平原,控制湖广精华。
  ……
  清晨的武昌城。
  内松外紧。
  湖北巡抚王杰听到吴军发起了正式进攻后,反而释然。
  石头,
  落地了好。
  重新修缮加固了武昌城,20000名新军日日操练,粮饷充足。
  自己对的起皇上,对的起巡抚顶戴了。
  守得住武昌,青史留名!
  守不住武昌,一死谢天下!
  尽力了。
  “换身便装,随老夫出去走走。”
  “是。”
  主仆2人从巡抚衙门后门隐入街巷。
  这名从陕西韩城老家就追随自己的忠心护卫,比儿子都可靠。
  ……
  王杰是个明白人,
  他对武昌府下辖的1州9县防务根本不抱希望,
  只希望他们能够多撑一段时间,尽量消耗敌人兵力、时间就是最大的贡献。
  尤其是大冶县和通山县之间的那些碉楼~
  图纸是兵部给的,银子是湖北番库出的,碉楼是当地人修的。
  效果如何,尽观后效。
  武昌最繁华的长街,笔直而宽阔。
  两侧店铺正常营业,但没了往日的接踵摩肩、车水马龙。
  护卫低声道:
  “老爷,过早?”
  “嗯。”
  ……
  离开长街,步入一间小巷子。
  这是陕西人王杰头一次体验武昌人的地道生活。
  过早,
  就是吃早饭的意思。
  巷子角落有个不起眼的早点小摊子。
  摊主是个略有姿色的妇人。
  有热干面、豆皮、烧麦、油条等~
  客人端着粗瓷大碗,坐着三脚凳,面前再放一凳。
  很简陋,但丝毫不影响武昌人大快朵颐。
  王杰就这么默默吃着,
  半旧长衫,头发花白,乍一看像是个私塾先生。
  ……
  旁边两位食客的对话吸引了他的注意。
  “军爷,你们要打仗了吧?”
  “嗯。”
  “能赢吗?”
  “当兵吃粮,拼命就行了。”
  说完,
  这名黝黑粗壮的新军士兵丢下一把铜钱,快步离开,留下这名碎嘴客人唏嘘不已,
  话题一转,
  碎嘴子又开始和其他客人聊了。
  “诸位,这1年城里走掉了十几万人,巡抚大人把他们空出来的房子都安排给了新军家眷。一屋二主,以后怎么解决?”
  ……
  听了这话,
  刚走到食摊旁的一书生猛然开口道:
  “不用解决。”
  王杰抬眼一瞧,就知道这书生混的不好,破衣烂衫,头发潦草,脚下的布鞋还开了口子。
  不过,
  此人倒是未因贫穷而自卑。
  头颅扬的高高,有些不合时宜的狂傲。
  这让王杰回忆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父死弟幼,也像这般穷的荡气回肠,理直气壮。
  乡人戏谑:
  穷狠!
  ……
  碎嘴食客呼哧一口面条,
  含含糊糊问道:
  “赵秀才,我问你,假如原主人拿着地契回来索要房子,怎么办?”
  “他们回不来。”
  食客差点噎到。
  低声说道:
  “朝廷赢了,吴贼退了,那些人会回来的。”
  赵秀才笑笑:
  “如果武昌保卫战赢了,抚台大人就是中兴名臣,湖广灵魂。区区半城房子,重发一遍地契也不是什么难事。”
  口气之大,似乎他是巡抚。
  ……
  碎嘴子食客放下碗,
  问道:
  “赵秀才,我还是不明白。咱大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爷们都是多磕头少说话少犯错。抚台大人干嘛~”
  “干嘛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对吧?”
  “对。”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新军原是周边贫苦农夫,如今拿军饷吃白米,家眷住瓦房,一步登天也不过如此吧?但武昌如果沦陷,就什么都没了。所以,他们守城已经不是为朝廷拼命,而是为自己、为家人、为恒产而拼命!”
  ……
  实际上,
  赵庄文心里认为离城的十几万人回不来了。
  武昌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巡抚大人再怎么腾挪转圜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他,冷眼旁观。
  待吴军入城,以秀才身份求见主帅献策博个出身。
  清廷不亮,未必吴廷不亮。
  赵庄文自认是锥子,只差一个扎人的机会。
  ……
  砰~
  一碗沉甸甸的面条砸在他面前的竹凳上,打断了沉思。
  “脚下无立锥之地,嘴上有宰辅之能。”
  “承惠,15文!”
  赵庄文尴尬的接过面条,
  对女摊主歉意笑道:
  “劳烦娘子挂账,年底一并结算。”
  女摊主鄙夷的哼了一声,转身继续忙碌。
  ……
  碎嘴客人显然认识2人,眼珠子咕噜噜转,
  讪笑道:
  “无妨无妨,周家娘子刀子嘴豆腐心。其实你俩~”
  “闭嘴!”
  两名当事人异口同声,把碎嘴子噎的跑开找水喝。
  摊主周娘子似乎余怒未消。
  又讥讽道:
  “赵公子少年成名,12岁即中廪生,炙手可热,按说早就该点翰林了。怎地如今三十大几,还籍籍无名?甚至不敢在湖南老家待着,到处厮混?”
  赵庄文吃面的动作一滞,
  黯然道: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
  说罢,大口吃面。
  咸辣的碱水面条,最抚凡人心。
  不过,
  若是里面的辣再多些就更好了。
  湖南书生,赵庄文。
  从湘湖天才少年混成了乡间唾弃的不成器,也就短短十几年。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中廪生之后,他的心思就逐渐不在科举正途,而是各类经世杂学。
  离开家乡,到武昌厮混。
  偶遇了这位土著周娘子,为人精明干练,略长3岁。
  周娘子的父母极力撮合,
  哪怕是一个落魄的文人,对于小商贩之家还是有点吸引力的。
  周家父母私下说:
  即使这辈子中不了举,说不定外孙能中呢。读书很吃天赋的~
  然而,
  赵庄文不为所动。
  久而久之,关系就僵了。
  ……
  王杰静静观察,见其人吃面速度好似老牛饮水,知是饿坏了。
  他将手里的大碗推过去,
  笑道:
  “这位小先生,老夫年迈,胃口大不如从前,可又不想浪费粮食。可否帮个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