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子敛于邢台设郡,殷商之改制开端

  又是两个月过去了
  子敛的肺炎总算是好了
  邢台的大小事务,再一次压到了他身上
  若是以前,他肯定是让下边的家臣去处理了,但子旬除了留下燕国的南句凇之外,还有他的一个贴身多子族护卫,名唤子哈
  并且他将邢台西北角的一座庄园封给子哈,并敕封其为井侯,等级与他等同
  基本上就是将子哈当做他备胎,若是邢台这边的试点没做好,井侯就会立刻理科反过来吞并邢侯,然后开启新的试点
  因此,在这般敦促之下,他只能趁着还未开春,将南句凇与麾下家臣都召来,开始商量改制的事情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改制的方向要怎么做?照搬燕国的?还是凸出我们的特色?”
  子敛盘坐在上位,然后看着下方危坐的众人,眼神中多带着问询态度
  “既然是大王的交待,那便按照大王的意思,请有能力的人来做”
  家臣们眼神都落在了南句凇身上
  而南句凇危坐,身上不仅有宽袍大袖、灼灼华美的服饰、鬓角上还插了一支桂花
  与他们这些人比起来,他身上简直无时无刻不散发芬芳
  当然,也有人不屑南句凇的装扮,只会觉得浮夸
  但南句凇无所谓,他是商王旬的宾客,又不是子敛的宾客,俸禄什么的也都是商王直接发的,这里的人什么脸色他也无所谓
  因此在子敛的目光投来之后,他才平静的说:“既然诸位臣公这么说了,那么外臣以为,最简单的方案,就是照搬燕国的制度
  至于原因,无他,燕国的制度,是经历过数次调整的
  邢侯既然要学,那就全抄了”
  “这……难不成爵位制度也要抄?”
  子敛问这话的时候,将目光投向了子哈
  他闻言,咧咧嘴说:“大王说,燕国的爵位体系太复杂了,没有必要照抄只需要将每一个层级按照王、公、多子、民四个等级设置一下就行”
  “那便用郡、县、乡、亭四等冠名”南句凇笑着说,“比如邢侯虽然被贬,但仍然是公族,那便是一个县侯
  而井侯为多子族出身,得了侯位,那便可以称一声乡侯
  如此,王族子弟封郡侯、普通百姓与奴隶升迁,可称一声亭侯”
  “可以”子敛满意的点了点头
  “只是,这个亭,是什么意思?”又有家臣疑惑的问
  “燕国最近为了解决村社、乡邑之间管辖过大,中间可能存在空缺的问题,临时在每个县的节点,设置捕盗亭与驿站,当然更多时候这两者是一体存在的
  捕盗亭是靠县里三班衙役的组编,管辖的范围是村社、乡邑之间的要害之地,可以极大解决匪患的问题
  当然,这捕盗亭并不常设,通常一县没了匪患,捕盗亭就会撤销
  本身捕盗亭也是衙役的外延,撤销之后的人力,就会收回县里”
  “如此一来,一个亭管辖的范围,通常就是附近七八个村社,也就是千人之内这倒也可以”
  不少家臣都挺满意的
  一个奴隶、庶民翻身的侯爵,能管千余人,基本上就是包圆了他们原来的部族
  如此一来,倒也不怕下边会有什么乱子
  “好,那就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设爵”子敛快速敲定了自己的方向,他决定直接照抄辛屈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然后再加上四个前缀,形成垂直的五级勋贵
  至于下边的百姓
  就简单了
  国民、庶民、奴隶
  在这三等身份之外,统统安排为野人身份,谁都可以去打野人,只要能打得过
  这么一来,邢侯爵位体系就是根据血脉远近亲疏,设为:
  王族血脉:郡公、郡侯、郡伯、郡子、郡男
  公族血脉: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多子族血脉:乡公、乡侯、乡伯、乡子、乡男
  平民血脉:亭公、亭侯、亭伯、亭子、亭男
  剩下的,居住在城池内,统一叫国民
  居住在城池外,统一叫庶民
  国民与庶民居住的中间,散碎安置奴隶营地,让他们成为城市内的劳动力,也可以作为庶民的驱口
  并且在奴隶营周围,布置军队,既监督奴隶,也防备野人
  同时开放奴隶的升迁通道
  只要好好干,或者为邢台驱策建功,就能脱离奴隶身份,进入地方成为庶民,然后将所有的矛盾,指向外围不在户册的野人
  “那么如此做的话,城外的土地、疆界必须好好的分配”
  南句凇解释道:“同时,所有封爵,治下只能拥有奴隶庶民的身份,只有国民所出的后代、以及建功立业的奴隶才能拥有
  最后,所有封爵的子嗣,只要没有爵位,若是选择居住城外,一样只能拿庶民身份
  否则只能在城内居住,才能获得国人身份”
  子敛听罢,眼瞳一颤,转而欣喜,但他掩饰得不错,略显为难的说:“南句先生,这么做不妥吧我可不曾听闻燕国有这般制度”
  “嗯,燕国确实没有这般制度”南句凇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下边的人说,“但大邑商是一个重视血脉区别的国度,这么做的好处就是,防止一些自诩高人一等的家伙,在城外胡乱杀人,进而浪费人力
  现在,因为这一场伤寒,死了多少百姓?
  人力缺口又有多大?商王要您一年内让邢台恢复元气,如此一来,就不能放任诸侯的子嗣在城外浪费
  集中在国中,也能让这些诸侯的孩子,从小开始读书、习武,为将来上战场建功立业做准备”
  “有道理”子敛暗暗给南句凇竖了根大拇指,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
  要是他早两年就开始做,也不至于花费时间聚拢人力,然后让伤寒被人力带进来
  “可是这么多人集中在城内,万一有人夺城……”
  有人提出问题
  不少人也都赞同颔首,他们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子嗣,有朝一日坐困愁城
  “你这话说的人口多了,自然可以修大城,城池一大,城墙一厚,敌人就算有数万人,也需要围困数月
  有这个时间,难道南方的殷商,可能坐视邢台被围?
  所以说您的担忧,本身就不对
  倘若邢台都保不住,那殷商就在眼前,殷商贵族能坐得住?
  就算坐得住,难道殷商不会发兵偷袭一下北方敌人?”
  “你可是燕国人!”
  “但我同样是商王的宾客”南句凇淡然的说,“在其位,谋其政不管你们怎么想,有城池,有质子,还有庶民与奴隶兵马拱卫,能在极短时间,将城外混沌的秩序恢复
  之后只需要剿灭一些作乱的野人,匪患,开春的时候,就可以安心耕种
  只要能安心耕种,以邢台的地理位置,在附近设关抽税,设置榷场、集市,邢台一年就能恢复元气
  三年大治
  五年就有对外开拓的根基
  而这几年内,只要万众一心,就不愁未来应对敌人的办法”
  南句凇的话,下边的人只听信了六成,并没有多少人全然相信
  他们总觉得眼前的燕国人,肯定有自己的盘算
  南句凇看了看众人,只是淡淡的说:“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子哈好奇的问
  “节约建设成本”南句凇淡淡的说,“以一座大城为根基,能够统括周围三十里的土地
  然后在将来发展一段时间,只需要提前预留一些土地给庶民据点、军营、奴隶营,就能在接下来的繁衍发展之中,渐渐变成新的城邑
  这样一来,每多一座小邑,就能将疆域往外拱出十里乃至二十里
  燕国就是这么进行城邑落点设置的
  燕公为了疏浚海河,可是没少研究附近的水文与雨季情况,然后根据情况提前规划一些营地,再以营地为核心进行拓荒与建设
  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大量无意义的消耗
  相较于自然发展的损失,大概这么做,能省下一多半的开销
  而多省下来的开销,可以在道路、水利、养殖、医疗上下功夫
  燕国不是一个只知道战争的国度,相反燕国的文治,相当可以,不然也不会让那么多居于四周的部族,最后纷纷选择放弃他们原来的习俗,而选择融入燕国,成为燕国的一部分”
  南句凇这话也不是虚的
  燕国因为发展迅速,在城市周围设置了很多牧场,将北方的游牧部族南迁之后,没几年这些牧场已经成了轮牧法的践行之地,这些游牧部民,也开始种植农垦
  最多三代人,只怕这些游牧民就会化作真正农耕民族
  毕竟随着人口的增加,都城周围的土地价格也会水涨船高,想要开发,就得买地,总有人会被腾退出核心圈,到四周去当新地主
  这样一来,农耕这项相对稳定的收成项目,自然是首选的发展目标
  子敛摩挲着下巴,不住的颔首
  “可这么做,难道不用换地耕种?”
  “燕国有肥田之法”南句凇开口直接堵住了这话
  说话的人脸色一变,冷哼道:“你都说是燕国的法子了,难不成能给我们?”
  “商王已经命人去谈了”南句凇淡淡的说,“燕公大概率会给”
  “大概率?难道辛屈不怕资敌?”子敛语气也不怎么友好了
  虽然他一直压着对辛屈的不满,但心底的气,可没那么容易消了
  “会的,燕公心怀天下这肥田之法,不管如何,他肯定是会往南传的毕竟只有了人定居了,河道才好治理,有了好的河道,燕国的商队才能前往四方买卖,才能让天下知道天上人间不过北京”
  南句凇对子敛作揖道:“邢侯,欲张天下,须有容天下之气量燕公之气魄,古今含有
  区区肥田之法罢了
  北伯就算传授了,敢问各地诸侯会很快往外传吗?
  想来……更多还是敝帚自珍吧”
  “……”子敛没好气的轻哼一声
  没错,这就是现实,任何东西的传递都需要消耗,可能是时间,可能是金钱,但不管如何,最先受益的,都是那些靠近原点的人
  子敛去问子旬要,他肯定会给,毕竟子旬需要保证接下来的王位传承,能够稳定持续,一直传承到子敛手中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子颂与子敛的麾下,都有一定的力量
  所以,最快也要两三年时间
  “难道就不可能在这两年时间内,燕国与大邑商爆发战争?”
  又有人问
  “当然可能,但问题是,会打多久?”南句凇反问,“冀州二分之一,兖州三分之二都归了燕国,燕国需不需要消化这些土地?
  如今,不管是商王还是燕公,目光其实都盯着冀中湖泽的乱匪身上
  谁能招揽他们臣服,谁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北方的对峙优势
  至于山西那边……基本上确定是第一战场了
  到现在为止,真正下场的战斗力,其实就只是:鲜虞氏、上危氏、代方郡、虞国四家”
  “可我听说,燕国往大同派兵了”子哈反问,“这作何解释?”
  “无他,过去屯垦的,为的只是保证大同与代地的安全,然后将上危氏逼近太原、北唐等地,看着他们开战
  只要大邑商不亲自插手商盟事务,想来西边的决战一时半刻也打不起来
  若是真的开始打决战了,东面这边立刻就会爆发战争
  而邢台如今的局势……”
  南句凇又不痛不痒的刺了一句,让子敛脸色难看
  “好了,那就按照你的办法来所有臣公全力配合!先把土地、湖泽、山河、道路全部测量出来,然后我来重新分配
  务必在开春之前,将所有事情完工”
  子敛不想继续听嘴仗了,很快敲定了方案
  官职爵位基本照搬燕国,只是跟辛屈的各种府不同,因为他是地方衙门,所以他是按照郡这个等级建制
  那么太守、都尉、监郡三个平行主管要安排
  然后下属为九曹,吏、户、礼、兵、刑、工、农、商、医
  太守主管:吏、户、农
  都尉主管:兵、工、医
  监郡主管:礼、刑、商
  九曹主官为治中、副手为治中从事、属员为治中书佐
  然后县级主管为县令、县尉、县丞
  下属为九房,九房主官为主簿、副手为主簿录事、属员为主簿判书
  跟燕国这边的部分名称不一样,但实际上职能基本类似
  写完这些,子敛就安排人打制印绶、令牌与虎符,然后将官位、俸禄发给家臣去占据高位,再把一些下边的位置,交给投靠他的部族担任,再发任务与俸禄
  子敛很快就把邢台郡的执政框架搭建完毕,接着开始效法燕国制册、图、户,将百姓编户齐民
  短短三个月,子敛总算摸清楚了他治下大概有两万三千人口
  跟上次他上五万多的人口比起来,直接缩水了一多半
  疫病亡故的不过三千多点,剩下有两万五,都是跑掉的
  或南或北,也可能逃到了附近的湖泽之间当野人去了
  这样一来,子敛就知道他第一步要干什么了
  “邢侯令:
  春耕在即,凡在邢台郡中百姓、部民,不论出身、血统,皆录在册,可恩赐庶民爵位,并封赏田土,以及未来可上战场建功升爵之权
  否则,春耕结束,不录在册且无通关验传之人,皆视为野人,在册之庶民皆可捕之为奴婢,买卖于人市,亦或登录后自留使用皆可
  若有文书之奴隶,杀之为罪,冲抵爵位与罚俸禄,一切以示告为主
  且,即日起,不得使用奴隶为人牲祭祀
  只能以野人为用”
  这道命令贴在大街小巷,同时还有官吏下乡开始通传,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当然更重要的是,奴隶居然不能作为人牲,反而是可以用野人
  “那燕国人呢?”
  “你敢动手?燕国对自家国人的看顾,一直很紧的除非是罪犯逃奴,否则野人敢乱杀人,燕国可是会发兵的”
  “啧啧,不想一夜之间,我们跟燕国人一样了,都要有这么多规矩了!”
  “规矩……也不见得全是坏的至少,孩子能上战场了!捐粟米能积功了!”
  “有道理!庶民只要在邢台城内买一座宅邸落户,就能变成国民我算了一下,干个三十年,绝对能买得起一座”
  “那就干起来吧马上春耕,可不能荒了田!”
  “走走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