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陈登

  </p>
  第369章陈登</p>
  逢纪昂首阔步离开了郯县,哪怕张飞恼怒异常,可有着刘备的压制,却也只能放任对方离去。</p>
  “兄长,逢纪那厮如此嚣张跋扈,为何不让我直接将其斩了,莫不是果真畏惧袁绍?”</p>
  面对张飞的质疑,刘备却是微微叹息,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苦笑。</p>
  关羽闻言却是对着张飞呵斥道:“益德休要胡闹,兄长不是畏惧袁绍,而是心忧东海郡百姓。”</p>
  刘备再次深深叹了口气,随后摆了摆手,示意众人离去。</p>
  不多时,大殿之内只剩下了刘备。</p>
  他看着门外的倾盆大雨,眼中带着痛苦、迷茫以及无奈的神色。</p>
  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本来有志于匡扶社稷,解民倒悬,兴复汉室。</p>
  奈何辗转多年,却始终寄人篱下,一事无成。</p>
  好不容易拥有了徐州这份基业,奈何此地作为四战之地,周边都是强大的诸侯,不得不让刘备在夹缝中寻平衡,求生存。</p>
  他也不是屈居人下之辈。</p>
  然而,这种名声的包袱也非常沉重。</p>
  如果刘备像历史上那样,麾下兵多将广,人才众多,不仅占据了半个荆州,就连益州都是囊中之物。</p>
  不投降,那就是不顾百姓死活,假仁假义的伪君子。</p>
  刘备胸怀壮志,如果让他投降袁绍,自然心有不甘。</p>
  他本以为,袁绍大举南下准备覆灭楚国,乃是徐州崛起的契机,这才决定背弃盟约暂时选择中立,想要坐收渔翁之利。</p>
  “啪!”</p>
  却没想到,此举成了徐州覆灭的开端。</p>
  可刘备素以仁义著称,特别是对待境内百姓,更是厚爱有加,因此深得民心。</p>
  刘备成也名声,败也名声。</p>
  “阿斗已经被派往襄阳为人质,就连子龙也被留在了襄阳,可时至今日,都没有看到楚国援兵。”</p>
  虽说后世有很多人说刘备虚伪,可无论如何,在刘备麾下为民为官都是一件非常舒心的事情。</p>
  若换做曹操或者袁术,沮授的这条计策自然不会奏效,因为他们不会为名声所累。</p>
  “难道,周子异真的打算坐视徐州为袁本初所得吗?”</p>
  这样的话,刘备也根本无需太过在意名声。</p>
  可是现在,刘备已经只剩下了郯县这一座城池,如果再失去了人心,就算侥幸能够躲过这场洪水所带来的灾难,未来的路也断了。</p>
  刘备却是不同,他因名声而崛起,势必也会因名声而遭受羁绊。</p>
  正是因为他宽仁、义气的名声,陶谦才会将徐州让给刘备,令其有了一个栖身之所。</p>
  如果开城投降,那么刘备辛辛苦苦积累多年的家底,都会拱手让给袁绍。</p>
  甚至于,刘备还会背上一个假仁假义,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骂名。</p>
  以如今的天下局势,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如果连郯县都失去了,未来崛起的机会将微乎其微。</p>
  “啪!”</p>
  “啪!”</p>
  “啪!”</p>
  “啪!”</p>
  天空仍旧下着瓢泼大雨,雨水掉落在地上,就仿佛是无穷的烦恼正在拨弄刘备的心弦,惹得刘备心烦意乱。</p>
  “踏踏踏!”</p>
  就在刘备感觉浑身不舒服的时候,却是忽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p>
  刘备抬头望去,却是看到了身披蓑衣的陈登,正冒雨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赶来。</p>
  “元龙,你的病好了?”</p>
  刘备心中虽然恼怒陈登见风使舵,看到袁绍大军压境,故意装病想要置身事外。</p>
  只不过,刘备终非常人,能够忍让人所不能忍。</p>
  最重要的是,刘备在刚刚来到徐州的时候,除了糜竺以外,也的确得到了陈登的鼎力相助。</p>
  若无陈氏这个徐州的名门望族帮忙,刘备想要在这里站稳跟脚将会很难。</p>
  刘备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也知道很多世家大族的秉性,所以在经过了起初的恼怒以后,心态反而逐渐调整了过来,不那么怨恨陈登了。</p>
  他只是有些疑惑,眼看郯县城破在即,陈登不好好在家中装病,为何反而要来见自己。</p>
  陈登走到屋檐下,脱下蓑衣以后,对着刘备深深拜下。</p>
  刘备面露惊愕之色,急忙上前扶起陈登,略显责备的说道:“元龙何至于此?”</p>
  陈登沉默许久,随后略显愧疚的说道:“登有负于明公!”</p>
  刘备闻言,扶住陈登的双手有些僵硬,随后洒然一笑,道:“孤知元龙必有苦衷,以你我之间的交情,无需如此。”</p>
  陈登脸上愧疚之色更浓,道:“登此来,或可为明公破局!”</p>
  大雨断断续续下了一日,沂水已经开始暴涨,刘备所命人挖掘的人工河,很多地方水位已经漫过河堤,淹没了附近的田地。</p>
  如果大雨继续这么下着,根本无需袁绍命人掘开沂水,郯县附近也会遭遇巨大水灾。</p>
  袁军营寨,主帅营帐。</p>
  哪怕营寨已经扎在了山上,可当大雨下来以后,也给袁军带来了很大的麻航,很多人的帐篷里都是湿的。</p>
  好在现在乃是夏季,如果是寒冷的冬天,恐怕袁军都已经失去战斗力了。</p>
  饶是如此,相比起还有城池作为依靠的徐州军,袁军此时也是麻烦缠身。</p>
  “元图,你说刘玄德会开城投降吗?”</p>
  袁绍看向逢纪,出声问道。</p>
  逢纪略微沉吟,而后斩钉截铁的说道:“水淹郯县乃是阳谋,就算计策被刘玄德提前洞悉,彼亦无可奈何。”</p>
  “刘玄德因名声而起,也必困于名声。他就算不为东海郡百姓考虑,却也要为自己的名声考虑。”</p>
  逢纪话音刚落,就听到有人来报,言刘备使者求见。</p>
  袁绍与逢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喜色。</p>
  “速速有请!”</p>
  不多时,陈登就已经被带了过来。</p>
  “陈登拜见陛下!”</p>
  看到陈登如此识趣,袁绍心中颇为欢喜,大笑着上前拉住陈登的手,道:“元龙,汝父在赵国为官,汝却依附刘玄德,以致骨肉分离,令人唏嘘。”</p>
  “若今日能破郯县,徐州全境都将被朕收入囊中,彼时元龙父子同殿为臣,岂不美哉?”</p>
  陈登拜道:“登此来,正是为了纳降之事!”</p>
  袁绍精神一振,问道:“刘玄德可是愿意开城投降?”</p>
  陈登点头道:“玄德公宽仁爱民,自然不愿看到东海郡被洪水淹没,愿意开城投降。”</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