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宝钞

  洪武七年!也就是1374年。
  朱元璋下旨设置宝钞提举司,作为纸币的发行制作机构。
  经过一番准备,第二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大明宝钞以桑穰为材料,“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上面写着“大明通行宝钞”,两边有八个篆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画的是几串铜钱。
  老朱之所以发行宝钞,最主要的还是没钱闹的。
  开国初期,北元余孽蠢蠢欲动,不甘失败,屡屡卷土重来,袭扰边境。
  为了拔除这根刺,朱元璋不得不继续北伐。
  可开国初期,百废待兴,再加上北元余孽带走了大部分的金银,大明初期,国库极度空虚。
  没有钱,怎么北伐。
  于是,朱元璋自以为聪明绝顶,想到了以纸币取代金银的办法。
  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
  可坏就坏在,老朱根本就不懂金融,没钱了就疯狂的加印宝钞。
  根本就没有什么准备金和锚定物的概念。
  洪武八年,宝钞发行时,面值一贯的宝钞,可兑铜钱一千文,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面值宝钞,只能折换铜钱二百五十文。
  四年后,更是降到一百六十文。
  而为了推行宝钞, 朱元璋禁止了金银的流通,同时又规定了金银与宝钞之间的兑换比率。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这样一来,人们手中的金银就被朝廷用宝钞换走了,但是他们却无法用宝钞向朝廷兑换金银。
  可这种制度的出现,却给了一些有心人机会。
  那些豪门大族,通过信息的不对等,用价值极低的宝钞,换取大量的金银。
  最后,普通老百姓越来越穷,那些豪门大族越来越富有。
  再加上老朱颁布的什么官绅不纳税,国库可不就越来越穷么。
  穷,那就继续印宝钞。
  没有准备金,没有锚定物,无限制的加印,让宝钞的价值越来越低。
  最后,到了正统十三年(1448年),大明宝钞的贬值情况更加严重,“每钞一贯,折铜钱二文”。
  再然后,到了明宪宗时期,“钞一贯不能值钱一文”。
  宝钞掉在了地上,过往的行人甚至看都不看一眼。
  明朝朝廷没有办法,最终取消了白银的禁令,“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经过一番折腾,明朝最终还是回到了“白银时代”。
  朱权既然清楚这些,他怎么会在自己的领地继续使用宝钞呢。
  可铜钱金银,他也缺,再加上工业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大量的金银铜等贵重金属。
  就像子弹壳,那可都是用铜制作的。
  还有公输家的能源核心,也需要大量的金银来刻画符文。
  所以,朱权也学习后世的金融法则,发行纸币,不过他可不像老朱,想什么就做什么。
  他可是严格的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并且成立了大宁财政司,并且用了一些手段,把夏原吉弄过来,当财政司的司长一职。
  而夏原吉也不负他的期望。
  短短的一年时间,就把大宁的经济治理的井井有条,在金融经济这块,算是让朱权彻底放心下来。
  这些,徐家姐妹自然不知道。
  此时,两人有些路荒而逃的意味,从店铺中走了出来。
  “姐,现在咱们去哪?”
  徐妙锦神情低落。
  虽然她又抓住了那个大坏蛋的把柄,可经过刚才的事情,她心中可一点都不高兴。
  她,堂堂的王公之女,居然因为没钱买东西,落荒而逃。
  这让骄傲的徐妙锦,怎么能接受的了。
  而之所以发生这一切,全因为那个大坏蛋,居然敢废除宝钞。
  要不是他废除宝钞,她和姐姐才不会丢这么大的人呢。
  对,这一切都是那个大坏蛋的错。
  好在朱权不知道这些,他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大声喊冤的。
  他不就是觉得宝钞没前途么?
  怎么就错了!
  徐妙清也有些恍惚。
  刚才的事情,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宁王造反,还可以说是觊觎皇位,毕竟,那个皇位太诱人了。
  而且,通过宁王的举动,徐妙清也猜出来了,宁王不想和皇上对上,他在等。
  毕竟,说句大逆不道的话,皇上老了,没有几年的时间了。
  而宁王才多大,十三岁!
  宁王有的是时间。
  等得起!
  而通过重重迹象,徐妙清也猜到了,宁王就是在等皇上殡天。
  只要皇上一天没事,宁王就不会造反。
  从这点,徐妙清也看出来,宁王对皇上是有感情的。
  可现在,宁王竟然全盘否定了皇上发行的宝钞,这是什么样的行为。
  说轻了,那是大逆不道。
  说重了,宁王这是认为皇上发现宝钞,就是错误的决定。
  他····他怎么敢啊!
  就算想要造反,他也不至于这样做啊!
  这让天下人怎么看?
  毕竟那可是洪武大帝定下的政策。
  谁敢改?
  就连太子朱标都没有胆量。
  可现在,她居然在大宁,见到了。
  徐妙清摇摇头,苦笑道。
  “去哪,当然是回宁王府了,难道我们还能回应天么。”
  说罢,徐妙清转身就走。
  这!
  看着姐姐干脆利落的一面,徐妙锦张了张嘴,最后也没有说什么,低着头跟着姐姐回到了那个禁锢她们的囚笼。
  ·····
  应天府,皇宫。
  朱元璋焦急的踱着步子。
  蒋瓛离开已经十余天了,按照时间算,他早就应该到了大宁府了。
  可这么多年,蒋瓛居然连一封信都没有送回来,难道蒋瓛也出事了。
  不怪朱元璋会这样想。
  有前车之鉴啊!
  毕竟,他是在派出去蒋瓛后,才知道老十七也有反义,就算他想把蒋瓛召回来,也已经晚了。
  那个时候,说不定蒋瓛已经到了大宁了。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朱元璋觉得,老十七敢杀那些锦衣卫,可不见得敢动蒋瓛。
  蒋瓛的身份在哪,杀蒋瓛,老十七也要好好掂量掂量。
  杀了蒋瓛,可不比杀了几个普通的锦衣卫。
  为此,他连夜给蒋瓛去了一封密信,虽然没有告诉他老十七要造反的事情,可信中却点名要他多多注意老十七。
  想必,以蒋瓛的聪明,会明白他的意思的。
  只不过,朱元璋不知道的事,他这封信,来的有点晚啊!
  当蒋瓛接到朱元璋的密信时,早就是朱权的人了。
  而他写给蒋瓛的信,也理所当然的出现在朱权的手中。
  这样的情况,也让朱元璋彻底暴露了自己。
  而对于朱权,也让原本还抱有侥幸心理的他,顿时醒悟过来。
  他那个便宜老子,一定是怀疑自己了。
  不然,他不会在信上特意嘱咐蒋瓛,注意自己。
  虽然,他不清楚是自己露出了马脚,还是老爷子哪里出现了意外,才有现在这种情况。
  毕竟这两年,他自认为伪装的很好,没有一点纰漏。
  他相信,自己在老朱的眼中,就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可现在·····
  朱权拿着信,脸上阴晴不定。
  老爷子,我本无意让你难做,你也千万别让我为难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