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用两个‘爹’骗两个县,初逢小蒲元
曹玉早令部下不得惊扰百姓。
即便如此,有的仍旧抛妻弃女,连父母都不要了,只顾自己仓皇逃走。
也有的不舍家人,战战兢兢,跪地乞活。
曹玉无奈。
但她此时要做的事,不是像备备一样,拉扯着这群百姓一起走。
只有将河内打下,这些底层人,生活才会真正的改变。
不过嘛,暂时尽量少死点人,却是可以做到的。
“告诉黄老将军,我有一计,可取汲县,速寻他来合计合计。”
“诺。”
亲卫马六领命而去。
......
汲县城门口。
黄忠成了一个精神老农。
魏延满脸灰尘,病恹恹的,由黄忠背着,一副就要挂了的样子。
曹玉、吕玲绮都穿着农家女儿的粗麻布衣。
衣裳满是补丁。
脸上抹了黑锅灰。
头发凌乱,宛如农田里立起来的草人。
两人倒是各自背了一个小布包,瘪瘪的,一看也没多少粮食。
典型的老父亲带着三儿女,逃难而至。
四人的衣服,是路上用吃食和便服,跟逃难的百姓换的。
人马,则交给军侯统领,随时准备接应。
......
黄忠一开始不太想这样干,有些冒险。
毕竟,为了装的像来‘逃难’的,身上不能带长兵,只各自贴身藏了短刃。
奈何敌不过三张利嘴。
老黄要是不跟来,行,他们仨能自己行动。
他叹了口气,也罢,老夫聊发少年狂,冒险就冒险吧!
总不能让女公子独自去。
他是没把魏延、更没把小玲儿那点武艺,放在眼里。
迫于无奈,乔装打扮,带着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儿女,一起混进了百姓中。
......
城门口,有守卒甲拦住去路。
“站住!可有传信?”
这里的传信不是“鸿雁传书”的意思,而是古代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
此时曹玉还没有来得及发明身份证(可能以后她也没有那个能力搞出来),但的确有两样东西,与身份证相似,那就是“符牌”与“传信”。
符牌最早是兵权及君权的象征。
随着岁月的流逝,符牌渐渐与官员的身份有了交集。
与符牌不同,传信一般是普通吏民所使用的一次性证明,上面所记载的信息更多,通常会注明详细的申请和签发过程。
可是,不管“符牌”还是“传信”,黄忠四人,都没有。
当然,大部分来逃难的百姓,也没有。
“大人,”黄忠忙点头哈腰,着实像个老实人,“我们都是从朝歌逃难至此的百姓,走的匆忙,朝歌的大人,并没给大家发放传信,您可以问问各位乡亲!”
黄忠说罢,看向陌生的乡亲们,脸上满是诚恳。
虽然不认识黄忠,但左右乡邻,都点头附和。
“是啊,求大人放我们进城,曹军要来了!”
“大人,求求你,让我们进去吧!”
......
那守卒甲岂会不知?
连日来,已有不少百姓至此。
只不过嘛......
“既如此,进城也行,每人需交粮食一斤,也可用布匹折算。”守卒乙在旁补充。
一斤粮食!
百姓惊呼。
省着点,能让四口之家熬好几天的粥。
况且,今年蝗灾又大旱,本就薄收,交了赋税,大多数人,都填不饱肚子。
可不进城,又怕被曹军祸害。
百姓只得咬牙,从所剩无多的口粮里,拿出一人一斤的进城费。
曹玉的烂包袱里,放着够四人吃数日的口粮。
城门守卒甲去接曹玉的包袱。
玉深深的看了一眼守卒甲,记住他了!
待进入城门口,四人观察完毕敌情,很好,防御不松,但也不算很严。
......
入夜。
难民集中管理的区域。
按照约定,待到月上柳梢头,相约城门口。
明月悬空,四人拔地而起,开始动手。
几个的武艺都不错,尤其是黄忠和曹玉,两人现在都是96的高配。
而经过跟普通士兵一起同甘共苦三个月,魏延武力已达94,吕玲绮已达89。
对付几个城门口的喽啰,不要太容易。
相比于魏延、吕玲绮兴奋得眼冒绿光的样子,曹玉就淡定得多。
一个小县城而已。
等着,拿下河内,又是10万进账,还有戏忠、华佗的功劳分,哈哈哈哈!
曹玉忍不住在心中狂喜。
夜间巡逻的士兵,很快发现城外来了大股人马。
“敌袭!敌袭!”
“咻咻咻!”
‘义勇军’由路昭、史涣带领,率先兵至城下,开始朝墙上士兵放箭。
“啊啊啊!”
配合着路昭、史涣,黄忠、曹玉、魏延、吕玲绮四人也开始大杀四方。
“不好,城内也有贼人!”
很快,门口士卒就被清理干净。
门开,城破。
记仇的曹玉翻来覆去,在俘虏和尸体堆里找了一圈,没发现白天拦路的守卒甲、守卒乙。
找着了,她要叫他们重新做人!
估计白天当值完,夜里不用当值,回家去了。
躲过一劫。
翌日,清晨。
城内守军已经降的降、杀的杀,跑是没的跑。
黄忠的副将为了不落人后,见路昭、史涣已经带人打起来了,干脆分兵,将四门都堵住。
好一个瓮中捉鳖。
…
事毕,黄忠留下副将及一千士卒,守汲县。
自己带着余下的一千人,又火急火燎去追先一步溜了的曹玉众人。
他也就早上一个不留神,曹玉便带人跑没了影。
只留下口信:
故技欲重施,事必要从速,不能让汲县的人过去,走漏了风声。玉去也,老将军莫慌。
黄忠疑惑。
用得着这么心急吗?
等我交接完一起走不行?
年轻人的节奏,都这么快的吗?
老黄从没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不解,但还是要卖力去追。
老黄追至共县。
只见共县城墙上,曹旗飘飘,竟已被曹玉夺了城门。
这次,为了混进城,曹玉请了一位真正的老农,当他们仨的“爹”。
老黄在共县县衙后院,见到了曹玉新得的“爹”。
此“爹”原来还是位铁匠。
姓蒲,带着一个孙儿,名叫蒲元,一路逃难到此,欲前往蜀地躲避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