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捅刀子、你们脑子有问题?

  第四百八十三章:捅刀子、你们脑子有问题?
  “王爷!”
  酒馆旁边的一家面铺子里,书生将遮挡门面的帘子掀开走进去,随后走到左边角落的桌子前抱拳拱手,恭敬的低声行礼。
  坐在面铺子里吃羊肉面片的朱棡抬头,见来人便摆了摆手:“坐下说。”
  书生坐下,神色坦然且淡定。
  “张玉应该跟你说清楚京里的情况了吧?”
  “是,张指挥使已经交代清楚了。”
  朱棡点了点头:“父皇调你回京,你不要有心理压力!你在大同做得很好。”
  而此时,这个书生的身份也就不言而喻了。
  正是新学的开创者,吴伯宗。
  吴伯宗摇头:“下官只是觉得,当今天下之学问,确实如同王爷当初所说的那样,老旧不堪,陈冗诟病!再用在大明这样的新朝上,还是会走上前面朝代的老路。”
  “治国之念的革新,是刻不容缓的!”
  吴伯宗有些激动。
  这一年多,他的内心积攒了太多的话语想要跟晋王说,想要将自己所想的那些东西一一道出,他认为当今天下,除了晋王以外,真的很难有人能够明白他的心中理念。
  “昔日范仲淹发现了赵宋王朝的陈冗旧病,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立志要推动北宋革新,虽新政受挫,但多少警惕了不少大臣。”
  “若是大明沿用那以儒生治世的老路子,难免走入党争的老路!想要推陈出新,眼下就是最好的机会!陛下英明,国家安定……。”
  朱棡愣住了。
  他看着面前兴奋的吴伯宗。
  良久良久才感叹了一句。
  “伯宗,若有一天本王出了事,怕是都是拜你所赐啊。”
  胆子太肥了。
  吴伯宗的脸有些涨红。
  朱棡沉默了一下,心里想的还是后世那些学问对于古代的冲击,吴伯宗的新学可以说是源于他,但真正要走上正道,却要靠他自己。
  “罢了,这口锅,我给你背了。”朱棡叹了口气。
  吴伯宗神情陡然严肃且激动起来,目光坚定的看着朱棡。
  “虽千万人吾往矣!”
  吴伯宗坚定的道。
  朱棡话锋一转,问道:“我给你种的那玩意,你种出来没有?”
  朱棡交给过吴伯宗几颗土豆。
  ps:这里还是涉及到系统,但是系统我不打算写了,你们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出现过就行了,下一本我求了编辑很久,我终于可以不用写恶心的系统小说了,我很反感系统!很反感!
  吴伯宗点头:“已经种出来了,按照王爷所说,已经尽数挖掘了出来,不日便可送达。”
  吴伯宗不解的问道:“王爷,那东西模样丑陋,有何用处?”
  朱棡微微一笑:“丑归丑,这可是能造福亿兆百姓的好玩意。”
  ……
  吴伯宗作为风云人物,在京师受到的关注不小,尤其是在文臣那边,更是将其看做是掰倒晋王的胜负手。
  而紧随着吴伯宗进京之后,孔希文也进京了。
  八月初的大朝会,朱棡也被传旨参加。
  奉天殿外,百官还在等候开朝。
  明初的朝廷文武分家并不明显,武将也会跟一些老臣凑到一堆聊天扯皮。
  最大的那一堆,是以翰林学士李敏、礼部尚书陶凯、以及其余那些文官为首的一群朝廷清贵,这些人多数是进士秀才出身,因为得到朱元璋赏识而平步青云。
  他们凑到一堆,自然少不了议论当下的朝局。
  而对当下朝局最好的解释就是:晋王势大,该即刻就藩!
  而推动晋王就藩,就必须要先把秦王朱樉给弄来就藩。
  所以今日这场朝会开局,就要以秦王就藩一事作为开局。
  其次,要淡化孔希言一事对于孔家的影响,首推就是燕王朱棣,要将燕王朱棣领兵征伐一事的危害放大,最终所指责自然也是晋王。
  孔希言可以死,但孔家不能断了传承。
  事到如今,文官这边也学会了断尾求生。
  淮西这边,胡惟庸站在首位,身后站着御史中丞陈宁。
  陈宁抱着手,微眯着眼睛看着文官那边,幽幽道:“跟晋王的矛盾越大,局面就越明朗。”
  胡惟庸没有说话。
  只是眼神里按奈不住的出现精光。
  “晋王还没来?”
  “说曹操曹操到。”
  陈宁转过头去,轻笑着道。
  只见百官末尾,一个身着朝服的年轻男子轻飘飘的走来,神色淡然,脚步轻快。
  刚刚还在激烈议论的众人全部沉默,都各回各自的位置站定,权当做没有看到这位晋王的出现。
  “诶,刚刚不是聊得挺欢快的,怎么见了孤就不说话了?”
  朱棡怀中抱着笏板,笑意盈盈的看着他们。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着李敏问道。
  李敏胡须都气的抖了起来,倔强的偏过头去,哼了一声。
  朱棡又转头问下一个:“聊什么呢?这么有趣?”
  光禄寺少卿讪笑不已,拱了拱手:“恭喜王爷添丁,恭喜恭喜。”
  说完,也转身站定,不再搭话。
  这晋王脸皮也是真的厚,明知道众人不待见,偏偏还跟狗皮膏药一样挨个挨个的去问,硬是把后面站着的那些个侍郎或者少卿给问的尴尬不已。
  “刚刚看大人笑的如此之荡,莫不是想到了家里新纳的小妾?”
  “诶,本王听闻大人家中遭了贼,大人可曾验过血脉,这重臣的血脉不可混淆啊!”
  “这位大人,莫走莫走,本王听闻您这段时日为了长子的学业忧心不已,不去送来咱们新学的学校吧?如何?保管给您教的是个顶个的优秀!”
  朱棡的话如同一把把刀刃插在那些大臣的心窝子里。
  同时他们也更为忌惮和憎恨。
  这晋王,完全将他们家里的情况给摸得一清二楚。
  很难不怀疑这家伙是别有用心啊!
  一旁的武官们都憋不住笑了。
  损啊!
  真特娘的损啊。
  那个纳妾的,新婚之夜马上风抽过去了,早就是有心无力。
  那个遭贼的,坊间都传闻是他媳妇偷汉子,只不过碍于脸面才说是遭了贼。
  至于另外的那个,那就更是家门不幸,家里长子跟人在醉梦楼争花魁,结果喊了个天价,人家收钱他来个打欠条。
  晋王这几问,当真是给人往心窝子里捅刀子啊!
  眼看着朝会气氛开始诡异起来,这时候,奉天殿的殿门打开了。
  在几通锣声之后,殿外响起鼓乐。
  朱棡也笑意盈盈的走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在大哥朱标的侧手方,斜对着百官站立。
  朱元璋和朱标不多时就一起从殿内走出来,朱元璋昂首阔步,朱标紧随其后。
  “朝议!”
  司礼监太监高呼一声。
  百官齐刷刷的躬身相迎,高呼龙体圣安。
  “咱安!都平身吧。”
  朱元璋坐在殿门口正中间摆放的软榻上,一手扶着扶手摆了摆手。
  “谢圣恩!”
  百官直起腰背,随后便等待着必要的礼数程序。
  大太监站在朱元璋身侧,高喊道:“使者觐见!”
  很快,来自于大明周边国度的使者也从下面走上来,这些使者基本都是常驻于鸿鹄寺的,每个月的大朝会都会跟着百官一起上朝,一般来说,也只有每个月的今天,他们有机会向大明的皇帝陛下参拜,并且说出自己国家国君的吩咐。
  “高丽使臣,见过大明长生帝……。”
  “哈密使者,拜见大明长生帝……。”
  “暹罗……。”
  “琉球……。”
  “占城……。”
  “安南……。”
  “爪哇……。”
  “渤尼……。”
  来此参拜并且有资格上朝会的,基本都是大明周边的不征之国,大致是十五个不征之国。所谓不征之国,就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期的时候,为了确保边境安定,为了安抚人心所创造的一种说法。
  也就是已经建交且保持友好往来的国家。
  其中,以高丽、大小琉球、爪哇、真腊等国家关系最为友好,每年基本都是朝贡不断。
  朱元璋吩咐平身之后,使者这才入列。
  而这边,刚开局,高丽前来的永华公主便先行上奏。
  而上奏的事情也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请大明赐予我国优质的兵器和火器,祝我们抵御海盗的袭击!”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有些意外。
  朱元璋凝眉问道:“海盗?高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为何会受到海盗侵扰?”
  永华公主微微咬唇,十分委屈的道:“回长生帝陛下,在高丽,很多百姓都是沿海居住,靠水吃水,但这两年,倭国的海盗日益猖獗,多次袭扰我们国家的百姓,已经杀了上千百姓!”
  “父王十分忧心,因为我们的国家缺少火器,更没有船只抵御海盗,所以万不得已只能向大明求援!还请大明看在高丽臣民的一片诚心之下,赠与我们兵器,保护我们国家的臣民!”
  百官们都沉默了下来。
  虽然这个公主说话有些把人架在火上烤,但这确实是大明该做的。
  因为在不征之国的合约之中写的很清楚,下属藩国只要受到大的灾难跟变故,大明是有义务伸手援助的!
  这个条件听起来似乎对于藩属国没有什么好处。
  但有一条,他们根本不需要考虑就会答应。
  大明所支持的藩属国,是以签订协议的国君为血脉正统的藩属国,一切外人以篡权夺位的方式成为国君,不征之国的协议就会废除。
  大明也会派军,重新将协议签订者的子嗣扶持为该国的君主。
  这个条件,他们不会不答应!
  历史上,朱棣就曾因为安南有人篡权独立,而派兵攻打,并且举兵八十万!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打,不到一年就彻底将安南给打了下来。
  所以这个条件,周边国家的国君没有不动心的。
  就算是自己操作不慎覆灭了,背后还有老大哥支持重开。
  光是这个条件,他们几乎可以忽视前面的那些协议。
  而现在,这高丽公主显然就是将大明给架了起来!
  朱元璋也有些抹不开面子,微微沉吟了一会,转头看向了胡惟庸。
  中书省宰相自然读懂了皇帝眼神里的意思,站出来问道:“永华公主。”
  永华点了点头,微微行礼。
  胡惟庸眼神里有些迟疑的问道:“高丽作为下属国,遇到灾难我大明作为宗主国确实不能置之不顾,但海盗袭扰,这些海盗从何而来?能够杀害千人百姓,难道贵国没有守军?”
  永华公主脸色有些惭愧的道:“丞相大人,这些海盗的由来来历不明,但说的都是倭国的话,而且看穿着打扮,几乎都是倭国的浪人!”
  永华抬起明亮的眸子,模样十分可怜的道:“他们武艺高强,且持有兵器,并且船只速度很快,往往是夜袭陈镇,在得手之后掠夺财物快速离去!”
  “我国的守军驻守在城中,但他们专挑没有守军的村落下手,所以……。”
  高丽没有明确的禁海令,渔民居住在海边不远的地方,毕竟是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利用自然不会太少。
  倭国?
  胡惟庸脸色一变。
  这时候,倭国的使者走了出来,十分不满的道:“启禀大明陛下,这绝对不是我们国家的人!”
  这话之中透露着强烈的不满。
  朱元璋挑眉,道:“你们国家每年驱逐那么多的武人,难道只是驱逐了他们,他们就不是你们国家的人了?”
  朱标此时也站了出来:“去年,一伙浪人在我大明沿海屠杀了一个二百人的村庄!此等血仇,不可不报!”
  朱标话音刚落地。
  淮西人那边顿时炸开锅。
  冯胜狞笑着,眼中满是杀气腾腾的道:“奶奶的,让我逮到这些人,老子给他们抽筋扒皮!”
  对于淮西人来说,朱标就是未来的希望,就是家族昌盛的密码。
  护好朱标,就是护好了将来的铁饭碗。
  所以,朱标的命令,他们是无条件且无异议的落实。
  “咱看啊,也别等以后了,现在就把这帮倭寇抓住,那他们的血肉来祭旗!”
  那肥胖的倭国使者吓得脸色煞白。
  忙求助一样的看向朱元璋,道:“大明皇帝陛下,我国与你们乃是友邦,我们国君也很仰慕大明的文化,特意让我向大明求取一些医书跟书籍!”
  朱元璋眉头舒展了一些。
  “你们要书作甚?”
  “自然是……是为了瞻仰大明的文化,让我们的大臣也学着大明一样!大明强盛,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
  文官那边顿时喜笑颜开。
  李敏抚须,昂头道:“没想到区区弹丸之地倒也明白我大明天朝的强盛!”
  “我大明文化传承数千年,你们这些小国怎会明白其中深意!”
  朱棡站在一旁。
  听着文官的话,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这些文官。
  在众文官沾沾自喜,在倭国使者面色渐缓,在永华公主面色难堪之下。
  朱棡有些诧异的开口问道:
  “你们脑子有毛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