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咏柳

  由于时间关系,狄仁杰只在光州待了一月之后,便不得不回京。
  临走前,光州百姓自发的送别。
  这段时间里,这个宰相一直亲身涉险走进被封锁的村里,此番动作,让无数人感动不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家可是一朝宰相啊,千金之躯竟然能做到这样?
  古代等级森严,许多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被洗脑了,下意识觉得自己只是一条贱命。
  狄仁杰走着走着,他顿住了脚步,抬起手摇了摇,但是没有回头。
  “诸位都回去吧。”
  ......
  狄仁杰是跟两位大理寺少卿一起回去的,行到半路的时候,有人过来汇报。
  “崔少卿,李少卿,余杭郡(杭州)那边发生了灭族惨案。”
  “???”
  狄仁杰下意识想说,扭头去余杭郡,但是他很快便把声音掐住了,苦笑摇头。
  如今的大理寺探案,已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现在是西台右相,包括曾一路寻找真相的伴侣宋真,已是东台左相。
  唉,物是人非了啊,人总是要学着长大的,不能老是怀念过去。
  狄仁杰整理表情,他扭头望向两位小辈。
  “你们快去余杭吧,这可是灭门惨案,非同一般。”
  崔梦真瘪瘪嘴:“不就一个案子吗?至于要两个大理寺少卿同往?”
  “......”狄仁杰顿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遥想当年,他与守正都想方设法的去探案。
  做这一行的,你得真正把它当做爱好,而不是一个工作。
  见到领导的表情,崔梦真缩了缩脖子,赶紧跟随李义琰下了车。
  他们没有马车坐,只能骑马一路奔行。
  一共风尘仆仆的跑了十五天,终于赶到余杭郡。
  余杭郡的治所在钱塘县,以前唤作钱唐,唐朝建国之后,为了避讳,于是武德年间改为钱塘。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余杭郡位于长江三角洲南沿,有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穿过。
  所以这里的贸运十分繁荣。
  再加上余杭郡的气候宜人,所以农业耕种条件得天独厚,蚕桑遍山,据说,唐朝绝大部分的蚕丝都来自这里。
  自从宋真将炒茶技术免费推广之后,本就茶业繁荣的钱塘,更是诞生了“西湖龙井”的茗茶。
  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可谓是老天爷赏饭吃,只要稍微勤劳一点,便可过得很好。
  无论你是种桑树,或者种茶树,稻谷,你都不会被饿死。
  三国时期的孙权便是出自余杭郡,还有之前的那个许敬宗。
  此地人杰地灵,不过要等到宋朝之后才会纷纷涌现出各种名人。
  “二位少卿远道而来,辛苦了。”
  李义琰摆摆手说道:“礼节就免了,你带我们去案发地点吧。”
  这时,有一位身着紫色官服的男人站了出来。
  “案子发生在越州,我是越州刺史沙文石。二位少卿,不妨先休憩一晚,再随本官前往?”
  崔梦真点点头:“也行,赶了十五天的路,真的乏了。”
  第二天,沙文石安排了一辆马车,三人从钱塘坐车前往案发现场。
  当路过西湖岸边的时候,爆发出阵阵掌声,李义琰好奇的掀开窗帘。
  “六郎大才啊!此诗可称之为千古绝句。”
  一位长相俊美的白袍书生微笑着躬身致谢:“仁兄过奖。”
  李义琰本是书香门第,从小便接受了优良的家族教育,他对诗词歌赋可是喜欢的很。
  他主动提到:“要不,咱们先停车?好好欣赏一下传闻中的西湖美景?”
  沙文石脸色一愣,好端端的去看什么风景呢?
  喜好美食的崔梦真听闻外面有商贩呼喊“柳絮糕”,他附和道:“我觉得李兄说得没错,咱们辰时(7点)便已出发,如今都快午时了,有些遭饿。”
  两位大理寺少卿都这么说了,沙文石只能叹口气。
  当李义琰走进人群的时候,忽然听闻有人吆喝。
  “我有一诗,想与季真比划比划。”
  白袍书生伸出手掌,微笑着做了个“请”的姿势。
  “西湖浮云淡,万枝梳青山。遥想当年雪,白毛染绿难。”
  白袍书生闭着眼睛摇头晃脑,随后笑道:“沈一,我有一个小小的提议。”
  站在他对面的书生祁鸿熙(沈一是他的字)没有介怀,十分礼貌做出“请”的手势:“季真若有高见,尽可提出。”
  白袍书生走了几步,来到一棵柳树下面,仰着头缓缓开口道。
  “沈一,不如将你的最后一阕,改为,白毛拂绿残。”
  祁鸿熙低声吟唱道:“西湖浮云淡,万枝梳青山。遥想当年雪,白毛拂绿残。”【作者原创】
  他忽然眼睛一亮,拍手道:“好诗啊!季真,无不及汝也。”
  李义琰情不自禁的跟着拍掌,他也是读书人,自然看得出,那位唤作季真的书生,本事真大。
  仅仅换了两个字,意境都不一样了。
  “染”略显生硬,“拂”恰到好处,将白雪的温柔描绘得有声有色。
  而“残”字,更是点睛之笔!温柔中带着伤感,妙哉妙哉!
  李义琰忍不住向旁人问道:“这位兄台,请问他们正在做什么?”
  “咏柳。”
  “哦?”李义琰羡慕不已,“敢问,那位名叫季真的书生,他作的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义琰倒吸一口冷气,果真是绝句!
  虽为咏柳,但全诗未曾有过一个“柳”字,最绝的是下阕,真是大才!
  上阕用“碧玉”和“绿丝绦”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和形态美,仿佛柳树似一位小家碧玉的美人。
  下阕则是用拟人的手法,去描述春风,细读此句,春意油然而生。
  李义琰忍不住上前结交一番,尽管那人看起来比较稚嫩,但是有才不在年高,白袍书生见到此人身着红色官袍,礼貌行礼。
  “郎官过誉了,鄙人名叫贺知章,字季真。”
  【贺知章,659年生,如今为670年,21岁(x),抱歉,是11岁,焯。】
  “幸得相见!”
  “幸会。”方才11岁的贺知章,已经有五尺身高,长相与性格才华一般,颇为老成。
  “敢问李少卿,可有绝句?”
  李义琰摇头笑笑:“抱歉,才疏学浅了,无法七步成诗。”
  “无妨,诸位应该等得起。”
  李义琰深思熟虑了一刻钟,刚想开口咏柳,没想到后面传来了呼唤声。
  “李少卿,该走了。”
  他满脸歉意的躬身告辞,就此错过了与“饮中八仙”对诗的机会。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