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苏南抗日根据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种口号,听起来很热血。
  殊不知这是44年豫湘桂大溃败时,用来遮羞的口号。
  在国军高层看来,只要有人流血牺牲了、足够壮烈了,就是做出了贡献,就对全国人民有了交代。
  但是只是流血牺牲是不够的,不够唤醒民众的觉醒!
  早些时候,南方局局长在给凉州总部发回的报告中,提到了南明之局面。
  何为南明局面?
  敌人消化占领区后,一方面可以以战养战,持续扩大地盘。另一方面,占领区的百姓变得麻木,忘了民族大义,忘了国家兴亡。
  这一点早有前车之鉴,有个地方被鬼子占领了五十年,那里的人一直以小鬼子自居。
  满清入关后,南明就是这么被消化掉了。
  南明之局面几乎成了一种共识,所以小鬼子才敢大言不惭的说三个月占领中国。
  国军正面战场一败再败,从始至终没有收复过一寸土地。
  再这么打正面战场,最后不知道要去哪里打正面战场了。
  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在于唤醒民众的觉醒。
  若是真的人人抗日,小鬼子那么点兵力根本就不够看的。
  至于怎么唤醒民众的觉醒。
  那就需要有人组织群众,有人深入敌后不畏牺牲的来组织。
  月初的时候,八路军总部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于是,八路军分成三路到山西敌占区建立根据地。
  而东南八省有新四军!
  11月21日,叶军长也来到南京,会见了国军高层。
  他要求尽快改编部队开赴前方作战,并要求提供军费。
  但是国军高层没有答应。
  叶军长当即表示这个军长不当了,请准予辞职。
  国军高层这才收敛坚硬的态度,说具体事可找陈诚商量解决。
  当天,387旅独自消灭第68联队的消息,被宣传得沸沸扬扬。
  这给全国的抗日力量打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中央报社的头版头条的文章却是:撤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通篇文章都在证明几个论点。
  第一、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第二、战争,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文章里面配了了几张照片,全是小鬼子举起屠刀乱杀无辜的场景。
  文章的最后,落款是129师387旅旅长许乐。
  此文一出,各界反响剧烈。
  唐生智很生气,他把电话直接打到中央报社社长那里:“这篇文章,谁允许你们发的?”
  前几日他刚在高层会议上慷慨激昂,说要与南京城共存亡,并且让鬼子付出代价。
  今天就有人跳出来跟他唱反调。
  社长说:“是罗副司令的命令。”
  唐生智渐渐生出了理智,罗卓英对自己不满,自己心知肚明。
  只是他没想到这一篇报道,竟然出自罗卓英之手。
  罗卓英这完全是在拿前途开玩笑。
  不过,他拿罗副司令没有办法。
  不仅如此,他也拿387旅没有办法。
  本来他今日就要以不听指挥、擅离职守的罪名,处置387旅。
  哪知道,他们打了这么大一场胜仗。
  现在处罚387旅,无异于同全国人民为敌。
  对此,唐生智也无可奈何。
  只能默默挂了电话。
  叶军长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倒是想见见许乐。
  不过他还有事,需要前往凉州会见八路军高层。
  毕竟,他已经出海十年了,这十年间风云变幻,早就物是人非了。
  凉州总部。
  董总说:“这文章颇具首长的思想和风采,倒是不知道首长什么时候收了个好学生。全歼一个鬼子联队,许乐这小子半年后再次出手,就立下这赫赫功劳。”
  首长说:“老董啊,咱们的靠山旅长,这半年多来闷声不响的。原来是在酝酿着这惊天大雷响啊,哈哈。
  不过啊,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他远在江南,补给不便,只消耗不补充,只怕这种硬仗打不了几次了。
  还是要尽快让新四军北上,组织民众抗日,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点燃一根烟,插着腰说道。
  八路军的主战场在华北,387旅原本是该到山西去的。
  不过,二战区长官阎锡山拒绝让387旅入晋。
  此事就此搁浅。
  后来国军在南京四处调兵前去,387旅才有机会出征。
  387旅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凉州城里的众人明白,像东镇这种歼灭战,打不了几次了。
  最终,还是要靠新四军到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
  董总说:“昨日收到小许旅长发回来的电文,说要加速大西北根据地的工业建设。”
  西路军李政委说:“他在前线打仗,还有闲心操心这个!不过,我们减税免税政策下,民生收入并不多。”
  倒是采购武器、工业设备花了不少钱,老百姓的粮食渐渐没了着落。
  董总说:“那小子说他又收到了爱国华侨的捐赠,不仅如此,他还说有一批产量不错的小麦、水稻、玉米种子,一并让人带回来了。”
  农作物工程,最难的就是寻找高产量的种子,若是有种子,花个几年时间,粮食问题就能大大的解决。
  虽然现在大西北并没有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土地。
  但是几年后,等第三、四代种子被大规模培育出来之时,说不定能收复山东、河北等敌占区,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大规模种植的好时机。
  首长说:“光靠华侨捐赠,虽然能解燃眉之急,毕竟难以持续。随着凉州城百姓越来越多,我看可以投办轻工业厂,一来增加税收,二来解决民生问题。
  还要建设以凉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大西北工业区。
  人人有事可做,共同创造价值。”
  “这小子,还真是不错,总能想在我们前面。”
  首长:“是啊,我倒是想看看,他这一仗能打到什么程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