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禾下乘凉梦..”
  “看得好难受啊,袁爷爷最近的身体还好吧?”
  “保佑袁爷爷长命百岁!”
  “袁爷爷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
  大家还记得吗?袁爷爷养了一只猫,起名叫花花。
  网络上有一张点赞非常高的画,画的就是花花在稻穗下睡觉的一幕。
  它的配文就不说了,不想刀人。
  因为太疼了..
  ......
  此时镜头再次回到郑毅这边,只听郑毅开口继续。
  “第二年春天,袁爷爷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到了田地里。
  谁想到到了禾苗抽穗的时候..
  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
  此刻镜头一转回到了话剧演员舞台那边。
  “袁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不解的询问。
  “很可能是因为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袁老想了想,给出了答案。
  “袁老师,水稻不是没有za种优势吗?”学生继续追问。
  “当然有,za种优势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早在1637年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着...”
  随着袁老的话,这一期的主题《天工开物》被引了出来。
  此时郑毅的话外音传来:“年轻的袁老从此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后来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舞台的灯光暗去,镜头回到了郑毅的身上。
  而郑毅的声音继续传来。
  “袁老刚才提到的《天工开物》出版距今已有384年,作者是一位明代科学家,叫宋应星。”
  随着郑毅的语落,画面一转来到了另一边的舞台。
  舞台开始是宋应星的兄长,来田地里找他。
  兄弟两人一番“你上来”“你下来”“你出来”“你进来”的对话。
  看得网友与观众们捧腹。
  当宋应星的兄长无奈的说出:
  “三弟,你也是中了举人的人,要端庄,学圣贤。”
  一些没有做功课的网友与观众们这才知道。
  原来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竟然还有举人的身份!
  古代阶级严明,讲究的是“士、农、工、商”。
  宋应星既然中举,那就是“士”。
  地位上自然要比农、工高的多。
  但是他还能潜心下来,埋头在农田里劳作。
  最后更是写出了《开工开物》这样利国利民的神作!
  确实当得起“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了!
  ......
  “我学不了端庄的圣贤,我要做这田里的圣贤!”
  舞台上宋应星扮演者说出的话,也让观众们无比的钦佩。
  好一个要做这田里的圣贤!
  随着舞台的继续,观众们发现宋应星一些方面的想法与特质,竟然与袁爷爷非常的相似..
  宋应星有着一个让天下百姓衣食无忧的美梦。
  袁爷爷同样有着“禾下乘凉梦”。
  这两位相隔三百多年的科学家,竟然都抱有着同样的一个梦!
  “禾下乘凉,天下富足!”
  随后只见宋应星的扮演者,从水稻的一粒稻穗讲到了水车。
  最后提及了自己要着一本有用之书。
  “我决定,把所有有用的实学,全部集中在一起,写一本书!写一本有利家国,有利百姓的好书!”
  说出这句话的宋应星,笑的非常开心。
  “好啊!书名叫什么?”兄长询问书名。
  “书名叫,书名叫,,书名叫《天工开物》!”
  思索中的宋应星仿佛福灵心至,掷地有声的说出了《天工开物》四个字!
  “大气的名字!”
  “又涨知识了!”
  “这宋应星的演员演得也好好啊!”
  “《典籍》简直就是良心制作!”
  “说那么多做什么?追下去就完了!”
  “...”
  ......
  节目继续..
  因为地球上第二期的争议,郑毅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三名识读环节的读书人,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服化道方面也是找了专业人士,一改再改!
  力求延续第一期的高口碑!
  对于郑毅这个“监制”的严苛,刘宇与燕京卫视的人也是有些无奈的。
  有些地方他们感觉已经足够好了,但是在郑毅这就是不过关!
  不过往往按照郑毅的要求进行修改后,效果却非常的明显。
  这让刘宇等人有些无语。
  感觉自己的专业都干不过郑毅这个跨界的!
  识读环节结束之后,便来到了古今对话的部分。
  “开始了!”
  “毅哥对话宋应星了!”
  “上期古今对话直接泪目..”
  “额,刚刚袁爷爷出现的时候,我已经哭过了。”
  这一刻的弹幕也开始激增起来。
  显然网友们都在期待着这个环节呢。
  ......
  在郑毅这个当代读书人与老年宋应星的闲聊对话中。
  讲述起宋应星从年少到步入老年的一生。
  观众们听出了宋应星前半生的坎坷。
  在他回忆一般的叙述中,说起他中举时的画面。
  再到后来赴京赶考,遭遇科举舞弊。
  一次次的科考,一次次的落地..
  直到第六次科考还是失利之后。
  宋应星已经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步入了中年..
  这一段也是听得观众与网友们唏嘘不已。
  最后宋应星选择了回乡,去照顾体弱多病的老母。
  同时他也开始整理起,自己多年来记录的笔记。
  因为兄长与好友最后都做官的关系。
  宋应星也接触到了更多的东西,比如火器之类。
  见识的增长也让宋应星,对写出一本实用之书更加的有信心!
  而《天工开物》这部利国利民的旷世神作,也在宋应星多年的努力之下,现世了!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这些插图画作也全都出于宋应星之手。
  书成之日,兄长与老友在一旁见证。
  “不作溢美之词,不作浮夸文章!”
  宋应星的兄长也为自己的三弟感到开心,对《天工开物》此书做出了如此评价。
  “书中要包罗先人之智慧!”
  少年时的好友也送出了自己的评价。
  “书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艺!”
  宋应星最后一个开口,他的脸上也带着书成之后的喜悦!
  最后三人用着高昂的声音说出:“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天工开物》对于古代的学子来说,确实是一本无用之书,因为对科举无用。
  但是对于依靠工农存活的人来说,却是一部无比有用之书!
  “发展科学、利益民生、造福人类、促进文明!”
  这才是对《天工开物》此时书最好的评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