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让漫萧随我去

  苏倾暖自主位坐下,“什么线索?”
  她接下梅皇贵妃递过来的这桩命案,下令彻查宫籍之事,别说东宫,便是整个皇宫,不知道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所以,没什么可保密的。
  古月将手中写着人名及各自特征的纸页呈了上来。
  “太子妃,籍册上记录的妃嫔及宫人中,勉强符合要求的,只有这三人。”
  苏倾暖接过,垂眸看向纸张,目光在最后一个名字上微微一顿,继而若无其事的将纸收起来。
  “为什么说,勉强?”
  其实,她心里大致已有了猜想。
  只是,终究还是心存侥幸,不愿将它当做事实。
  “她们身份符合,年龄符合,外形符合,但,死亡时间或死亡方式对不上。”
  古月顿了顿,“其中一人,至今应该还在人世。”
  最起码,他们还不曾确切收到过她去世的消息。
  苏倾暖沉了沉眉眼,“细细讲来!”
  “是!”
  “第一位郭常在,是先皇的嫔妃,她早年参加选秀入宫,因着一直不受宠,故而始终没有进过位份。”
  “先皇驾崩后,她被兰太后做主,遣送到了宫外永明寺带发修行,后来在永明寺因病去世。”
  “她去世的时间,是在十六年前的冬月,比死者的死亡时间,要晚几年。”
  “第二位,是寿康宫的一名女官,她的死亡时间在距今二十二年前,倒是和死者能对的上。”
  “但是,她是因为犯了事,被兰太后下令直接杖毙的,并非失踪或意外死亡。”
  被杖毙的宫人,尸体会被拖出宫处理掉,不会埋在宫内。
  苏倾暖抬眸,“消息可靠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骸骨是前两人的可能,基本排除。
  古月回道,“应是可靠的。”
  “永明寺是皇家寺院,历代无子妃嫔多被安排在此,她们日常的生活包括死后丧葬,都是专人在负责,造假的可能性很低,而且这郭常在位份不高,宫里应该也不大可能有人要专门针对她。”
  要处死一个没有势力的常在,根本不用费这么大力气掩盖。
  凶手也不会没事找事的将她的尸体再送回宫里埋葬。
  “至于被处死的女官,她犯的事是挑唆皇上和兰太后母子关系,所以是被详细记录在案的。”
  见苏倾暖陷入沉思,她连忙将自掖庭处打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
  “当年兰太后对皇上坚持聘方皇后,而封兰氏之女为贵妃一事很是不满,两宫生了些龌龊,那女官因着照顾皇上长大,便替皇上多说了两句话,然后就被兰太后残忍杖杀。”
  这些事在当年是无人敢议论的,只不过如今兰太后失势,他们便也没有了顾忌。
  更何况,这可是一个讨好东宫的绝佳机会,掖庭处自然不愿错过。
  苏倾暖微微颔首,“说说第三位。”
  古月飞快抬头看了自家主子一眼,踟蹰了片刻,才沉声禀道,“第三位,便是皇后娘娘身边的,常嬷嬷!”
  御卫是世袭,所以她从小便在御卫营接受训练,因而也听说过,太子妃之前是被养在东宫的。
  所以,她应当知道常嬷嬷这个人。
  苏倾暖握着纸张的手指微微一紧。
  “继续!”
  “常嬷嬷是皇上特意为皇后娘娘挑选的嬷嬷,资历老且踏实可靠,皇后娘娘薨毙后,她又随太子殿下入东宫侍候,直到六年前,老迈离宫。”
  常嬷嬷至今可能仍活在世上,故而这三人中,她的可能性,是最低的,只不过因着她的条件符合太子妃要找的人,这才被记了下来。
  苏倾暖思绪有些乱。
  之前她也觉得,那尸体几乎不会是常嬷嬷。
  可云顼说过,常嬷嬷自离宫后,就踪迹全无,任是他动用了玲珑阁、御卫以及唐家庄三重人马,都不曾查找到她的蛛丝马迹。
  一个对方姨,对云顼忠心耿耿的人,为什么会在离宫之后,刻意隐藏掉自己的行踪?
  即便是遭遇了不测,也不可能一点线索都没有。
  而且,她自小入宫,在京城几乎生活了大半辈子,为什么临老,却一意孤行的非要拒绝云顼为她安置的锦衣玉食,坚持去往几乎陌生的、已没什么亲人的偏僻乡下,然后又悄无声息的离开?
  甚至连云顼为她安排的护卫和侍从,都不曾带走?
  “古月,你亲自去一趟永明寺,查一查这个郭常在,尤其是她去世前后,是否有什么异常。”
  她秉着谨慎起见,“再让古星带几名御卫,暗中走访同那女官可能认识的宫中老人,不拘是否还在宫内。”
  在大楚,无论宫女还是嬷嬷,亦或是内侍,到了一定年龄,都会被遣出宫,只不过宫女在二十五岁,而嬷嬷和内侍,则是年老之后,由主子遣还。
  当然,因着所跟主子的恩典不同,他们出宫的境遇,也大不相同。
  但绝大多数,还是能选择留在京中。
  毕竟,在京中的待遇是最好的,关键时候,还有可能受到前主子的庇护。
  只有少数不受器重或是惹怒了主子的,才会被打发出京。
  所以,在城内找几个二十年前宫里当值过的老人,还是较为容易的。
  “是!”
  古月领命而去。
  苏倾暖手指轻扣桌面,陷入沉思。
  除了常嬷嬷,其他两人生前是否受过腿伤,已无法考证,但籍册上记载了他们的入宫时间,位份、年龄以及身形相貌,却大致是准确的。
  也就是说,这尸骨,基本可以确定,来自这三人中间。
  如果前两人没有问题,那么,她是常嬷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可如果真的是她,那后来侍候在方姨身边,在方姨薨毙后,跟随云顼入东宫的人,又是谁?
  为什么,她生的和常嬷嬷一模一样,连行为举止都没有差别,以至于连方姨,都发现不了?
  十四年,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一个人能完美伪装成另一个人这么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久的警觉性。
  她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太子妃,这箱子,还看吗?”
  菱歌小声问。
  太子妃都发呆半天了,她若再不提醒,只怕她能坐上一天。
  偏殿寒凉,主子穿的又单薄,可别着凉了才是。
  苏倾暖瞬间回神,“看!”
  她掩去眸底情绪,淡声道,“打开吧!”
  调查还未结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一切,还要等古月和古星她们回来再说。
  洛舞依言,立刻上前,麻利的将箱盖揭了开来。
  箱子里的东西,立刻毫无保留的暴露在三人眼前。
  苏倾暖:......
  良久,她失笑摇头,“这添妆礼,果然很师父。”
  箱子里,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排排形状各异的暗器,大部分是她常用的柳叶刀、七叶梅花以及梨花针,当然,也有其他一些诸如三棱锥、铁蒺藜、孔雀翎、短弩等,锋芒锐利,寒气逼人,按箱子的高度推测,怕是至少有五六层之多。
  这些暗器的颜色无一不是古朴深黑,隐隐泛着红光,显然是极为稀有的玄铁打造,而且工艺精湛,巧夺天工,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绝非普通的机关匠人所能完成。
  洛舞惊呼,“原来是——铁啊!”
  这谁能想得到呢。
  “也无怪乎会那般沉了。”
  菱歌掩唇。
  苏倾暖凤眸弯成新月,心里却在暗自嘀咕。
  师父不会是为了给她送添妆礼,去贷了印子钱吧?
  这么一大箱子玄铁打造的暗器,没有几千两银子,可是下不来的。
  若是考虑到名家打造,怕是上万两都是可能的。
  而他才做官不久,名下又没有铺子田地的,哪里有这么多银子挥霍?
  更何况,据她所知,江湖上那些非常出名的机关匠人,脾气可怪得很,大可能是不会随意接生意的。
  除非,有人特意引荐或拜礼厚重。
  所以,他怎么做到的?
  洛舞视线忙碌的在那些造型各异,却又锋利无比的暗器上移来移去,最终停留在一排最为精致的上面,指着它们,新奇的问,“太子妃,这些好漂亮,是簪子吧?”
  这手艺做工,可比外面那些银匠铺子里打造的,好看多了。
  受主子影响,对于一些常见的暗器,她们也不陌生。
  但这种一端别致到还镶嵌了硕大珍珠的,却从未见到过。
  杀人用的暗器,还要这么讲究么?
  苏倾暖含笑,“这叫簪子箭,可以藏于发间,用于防身。”
  其实,即便是簪子箭,也不用做的这般精巧。
  只能说,师父的要求太高了。
  而且她着实是没想到,他会送她这个。
  这是怕她大婚后,荒废他的教授么?
  倒是符合他一丝不苟的性子。
  “这么多暗器,应该够您用好些年了。”
  菱歌由衷感叹。
  唐大人果然是个务实的。
  别人送添妆,都是金银珠宝,珍玩玉器,房屋田契的,偏偏他,送了实实在在的武器。
  还是这么大一箱子。
  苏倾暖深以为是,当即便让人将箱子抬到了她的小库房。
  那里放着的,都是她最为贵重最为紧要的一些东西。
  她的暗器本就已剩不多,正想着最近让红栩去打造一批,不想师父就送来了。
  眼见宫人将暗器抬走,她正要转身出去,视线无意一瞥,忽而瞧见角落里,一个并不起眼的黑色小匣子,无声无息的被遗落在那儿。
  相较于师父装满暗器的大箱子,这匣子着实是太小,小到连一般放首饰的妆奁箱,都比不上。
  比起一屋子“名贵”的嫁妆,更是太过普通。
  可莫名其妙的,苏倾暖就是被它吸引了。
  她走过去,动作轻柔的将匣子拿起来,稍微打量了一下,便毫不犹豫的按了上面的铁制扣锁。
  一声轻响过后,匣子毫无阻碍被打开。
  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厚度中等的淡青色书册。
  再无其他。
  书册的封面上,空无一字。
  “这是嫁妆里面的吗?”
  苏倾暖将书拿出来,嗅了嗅没什么问题,便翻开了扉页。
  还是空无一字。
  菱歌招手,让负责看守嫁妆的两名女官进来,重复了苏倾暖的问话。
  其中一名女官恭声回道,“太子妃,这并非皇上和太子殿下为您备下的陪嫁。”
  她指着附近一块位置解释,“放在这边的,都是您在大楚的亲友为您送的添妆。”
  这名女官,是自江夏陪嫁过来的,苏倾暖瞧着老成持重,便将看守嫁妆的任务交给了她。
  苏倾暖挑眉,看了菱歌一眼。
  菱歌会意,立刻去主殿取了记录添妆的册子来。
  苏倾暖接过,仔细翻看了一遍,却并未找到任何关于这个匣子的记录。
  一旁的菱歌顿时疑惑起来,“怎么会没有呢?”
  她仔细回想了大婚那日的情形。
  虽然比较忙比较乱,可按理说,有专门的宫人负责,这样的错误,是不该出现的。
  苏倾暖也不深究,唇角淡淡一勾,“怕是对方不想让我们知道,他的身份吧!”
  那日人多眼杂,有人趁机混进来,将这个偷偷放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知为什么,她心里有种直觉,对方没有恶意。
  更不会是她的敌人。
  这种直觉没有理由,但异常强烈。
  强烈到,她完全生不出警惕心。
  言罢,她又随意翻了几页,却瞬间愣住了。
  这是——
  她很快合上书,又拿起那小匣子,翻来覆去的检查了好几遍,才终于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三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字。
  ...
  “太子妃,原来您在这里,叫奴婢好找。”
  芦笙气喘吁吁的疾步进来,刚要说什么,瞧见苏倾暖凝重的神色,顿时乖巧的噤了口。
  太子妃和气,她说话素来便也没有那么多顾忌。
  但这只是平日。
  若主子在忙正事,她是无论如何都不敢打扰的。
  苏倾暖将书重新置于匣子里,递给菱歌,让她收好,这才看向芦笙,“何事?”
  这丫头风风火火的,莫不是出了什么事?
  芦笙看了眼那匣子,也没在意。
  “太子妃,是这样的,唐家主方才递了帖子来,说是今日您若方便,请务必移驾,去一趟唐家庄。”
  “奴婢瞧着那送信弟子有些着急,怕耽误事,便来禀报了。”
  苏倾暖惊讶,“找我?”
  唐令是云顼的人,即便有要事,该找的人也是云顼,给她递帖子做什么?
  红颜门和唐家庄虽冰释前嫌,在大局上立场一致,但也没有好到要频繁来往的地步。
  更何况,因着唐乔当年被冤枉的事,她也不会同唐家庄走的太近。
  “是!”
  芦笙回答的很肯定,“那弟子说,唐庄主要找的人,确实是您。”
  苏倾暖犹疑的接过帖子,继而打开。
  待看到里面的内容,她脸色瞬间冷了下来,“洛舞,备车!”
  末了,她别有意味吩咐,“让漫萧随我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